綠在沙田
綠在沙田(英語:Sha Tin Community Green Station)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城河東石門安平街及安心街交界,前身為臨時停車場,佔地16,000平方呎,為全香港首座社區環保站,「綠在區區」之一;於2015年4月月中起朝8晚8營運,主要進行環保教育,並且支援地區減廢,協助社區資源回收電器、慳電膽及玻璃樽等等可回收垃圾。居民除了可以直接前往綠在沙田,亦可以利用隸屬於綠在沙田的一輛環保貨車交付可回收垃圾[1]。環保站已於2015年5月12日對外開放。
營運模式
[编辑]綠在沙田為環境保護署所推展的綠在區區(前稱社區環保站)計劃中的首個落成項目,目前由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10名職員營運,與香港政府的合約為期3年,總值957萬港元[2],經費全由香港政府承擔。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在試運期間,已與區內超過70個屋苑,機構及學校合作,以回收電器廢物及玻璃樽,並會重點支援社區回收價值不高的可回收物,如慳電膽,光管及充電池等;[3] 並且在屋苑的大廈管理處設置回收箱,及每週在區議員辦事處及社區中心等居民熱點設置約20個流動小型回收站,由旗下的環保貨車每周出動回收一次,再送至綠在沙田,其後轉交至其他回收計劃單位或者環保回收商[4]。此外,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將會邀請社區學校、教會及非牟利團體到訪觀及舉辦講座等,以推廣清潔回收[5]。
建築
[编辑]為了使到綠在沙田能夠融入沙田區及成為社區的一部份,一洗公眾誤以為其是垃圾站而避之則吉,建築署利用了特別的設計建造項目,使其成為具活力的公共空間。整個建築設計以簡約為主,並且盡量應用環保建築科技,以及拼合可回收再用的預製組件建造。綠在沙田以14個舊有貨櫃建造房間及庭園,主要以竹來布置及設計。該些舊有貨櫃並非以一般的貨櫃屋方式組合,而是經過大幅度的改裝,部分被削去整塊表面,部分更只剩餘支架,以造成不規則的特式堆疊。建築署在設計項目時,融會了不少中國傳統及香港文化,包括在中庭花園配合以大簷篷,同時使用大量竹拼合為屏風,用以阻擋陽光及減低熱能。而辦公室的樓底亦特意增高,並且採用對流式窗户以加強通風,協助散熱,以增加空氣對流的效果,從而避免設置空氣調節。而在綠在沙田的中央,除了一幅草皮作出公共空間[6],種植了一棵桃花,配以竹等形成走廊,以劃分為教育中心及回收中心兩個不同的區隔。其大門就使用一個類似於垃圾槽的金屬筒,裡面種有竹,在晚上燈亮時,就反射出竹的影像,效果猶如走馬燈[7]。
歷史
[编辑]環境保護署於2003年起籌辦綠在沙田項目,涉資2,050萬港元。至2014年3月敲定選址,並且在諮詢沙田區議會後獲得同意,從而推行項目。至2014年5月,環境保護署就綠在沙田的營運公開招標,邀請具備相關經驗的非牟利團體承投營運合約。根據營運合約,營辦團體必須積極籌辦有關於環保教育的宣傳及公眾教育活動,以及支援地區減廢回收工作,連繫物業管理公司、學校及其他機構進作。除了沙田區,環境保護署已經就另外10個同類型的項目諮詢相關的區議會[1][8][9][10][11][12]。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沙田環保站 月中回收電腦電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5年4月7日
- ^ 「綠在沙田」(前稱沙田社區環保站)營運合約.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6).
- ^ 「綠在沙田」明開放 重點支援低價回收物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2015年5月11日
- ^ 綠在沙田 趕春節前啟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5年1月11日
- ^ 背負使命 冀港人善用資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方日報》 2015年1月11日
- ^ 港首個環保站月中沙田啟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報》 2015年4月7日
- ^ 綠在沙田:貨櫃「變形金剛」 垃圾站成「園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報》 2015年4月7日
- ^ 環保站「綠在沙田」支援減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太陽報》 2015年4月7日
- ^ 「綠在區區」項目最新進展(附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聞公報 2014年11月30日
- ^ 沙田環保站明年啟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4年11月30日
- ^ 「綠在沙田」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中標營運3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蘋果日報》 2014年11月30日
- ^ 「綠在沙田」CFSC中標營運三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1-31. 《成報》 201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