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撒哈拉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9月15日) |
西撒哈拉 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 Aṣ-Ṣaḥrā’ al-Ġarbiyya Taneẓroft Tutrimt Sáhara Occidental | |
---|---|
主權 (非自治領土) | 摩洛哥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
人口 | 548,000[1] |
面積 | 266,000 km2 |
語言 | 阿拉伯語 柏柏爾語 西班牙語 |
宗教 | 伊斯蘭教 |
時區 | ±00:00(摩洛哥時間) |
西撒哈拉(阿拉伯語: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 Aṣ-Ṣaḥrā’ al-Gharbīyah;西班牙語:Sahara Occidental;柏柏爾語:Taneẓroft Tutrimt)位於非洲西北部,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濱臨大西洋,與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相鄰。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當地獨立武裝組織西撒人陣活動在該地區沙牆東部大約四分之一的荒蕪地區,其餘大部分均為摩洛哥王國所統治。目前,共有30餘個國家承認西撒人陣所領導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和撒哈拉人。[2][3]
歷史
[編輯]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西撒哈拉地區。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入侵此地。19世紀,西班牙人也開始入侵西撒哈拉,於1886年將之劃為西班牙保護地。1958年,西撒哈拉被改設為撒哈拉省,隸屬於西屬西非洲。然而,西班牙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遭到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以及茅利塔尼亞等三國的反對。
1973年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支持下,薩基亞阿姆拉和里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簡稱「波利薩里奧陣線」或「西撒人陣」)宣布成立,同時決定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西撒哈拉獨立。
1975年11月,摩洛哥組織綠色進軍,35萬名志願者開進西撒哈拉。11月14日,西班牙、摩洛哥、茅利塔尼亞三國簽訂《馬德里協議》,規定西班牙必須最遲於1976年2月26日撤離西撒哈拉。
1976年2月,西班牙履行協議,開始陸續地將其軍隊全數撤出西撒哈拉。隨即摩洛哥便與茅利塔尼亞簽訂了瓜分西撒哈拉的協定:摩佔領北部17萬平方公里、毛佔領南部9萬平方公里,但此舉遭到了西撒哈拉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強烈反對和阿爾及利亞的強烈譴責。1976年2月26日,西班牙軍隊全部撤出西屬撒哈拉。1976年2月27日,波利薩里奧陣線在西撒哈拉的比爾萊赫盧宣布成立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而其政府後來則臨時設立於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南部的撒哈拉難民營內,但是法律規定撒哈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的首都仍為西屬撒哈拉時期的首府阿尤恩。此後,波利薩里奧陣線和摩洛哥的武裝衝突不斷發生。而茅利塔尼亞則在西撒哈拉戰爭戰敗後退出。
1979年8月,由於無法抵禦波利薩里奧陣線游擊隊的進攻,茅利塔尼亞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主動退出西撒戰爭,而摩洛哥則趁機占領了原來的茅利塔尼亞占據的里奧德奧羅南部區域,並不斷向西撒腹地推進。
1984年,波利薩里奧陣線領導下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加入非洲團結組織,而摩洛哥則為此退出該組織。
1987年,摩洛哥幾乎控制了西撒哈拉的大部分領土。與此同時,摩洛哥逐漸在西撒建立起6道總長達2,720公里的防禦墻,並派遣軍隊駐守和設立相應的行政管理機構。
1991年,摩洛哥和波利薩里奧陣線同意了聯合國的停火解決計劃。相關的公民投票原定於1992年舉行,但隨後很快陷入了停頓狀態。1997年,雙方達成休士頓協議,預定在1998年舉行公民投票,但在摩洛哥反悔之下未實現。在舉行公投的問題上,雙方的主要分歧在於投票權資格等方面,綠色進軍帶來的大量移民使公投作為解決問題的選項之公正性大打折扣。
政治地位
[編輯]2007年4月,摩洛哥推出西撒哈拉自治計畫,希望以此重啟西撒哈拉問題和談進程,但遭到了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反對,雙方在該地區主權過渡進程上互有不可妥協之處。波利薩里奧陣線聲稱摩洛哥當局在其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區侵犯當地居民人權,並譴責摩洛哥官方的阿拉伯馬格里布通訊社蓄意醜化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的國際形象。
2009年4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聯合國大會第1871號決議,將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任期從即日起延長1年。決議說,安理會歡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同意舉行小型的非正式會談,為第五輪談判作準備。
2010年2月10日至11日,西撒哈拉問題有關各方已同意在美國紐約州威斯特徹斯特郡舉行非正式談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西撒哈拉問題特使克里斯多福·羅斯主持了此次談判,西撒哈拉地區衝突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波利薩里奧陣線),以及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和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的代表出席。
同年11月,西撒哈拉問題第三次非正式會談在紐約長島舉行。與會各方進行了「廣泛、坦誠」的會談,但並未取得實質進展。12月16日至18日,西撒哈拉問題第四次非正式會談在紐約長島格林特里舉行。談判結束後發表的公報說,西撒拉問題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唯一基礎。
2011年1月21日至23日,西撒哈拉問題第五次非正式會談在美國紐約州長島舉行。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稱,西撒哈拉問題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分歧嚴重,仍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唯一基礎,直至2019年聯合國安理會延長西撒特派團任期,西撒哈拉問題的解決依舊毫無進展。[4] 2020年12月10日,以色列和摩洛哥同意建立外交關係,[5]美國也承認摩洛哥對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6]
截至2020年12月,共有68個聯合國成員國支持摩洛哥對西撒哈拉的主張,並有20多個國家在阿尤恩[7]或達赫拉[8]開設領事館(利比亞和埃及計劃開設),而36個國家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地理
[編輯]位置
[編輯]緯度位置:20°46′N-27°40′N,位於北半球。按照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三分之一位於熱帶,三分之二位於北溫帶。而北部邊界恰好為北緯27°40′緯線。
經度位置:17°06′W-8°40′W,東部邊界恰好為西經12°和8°40′W。從東西半球角度看,位於西半球,規定為0時區(格林尼治時間)。
海陸位置:西面臨大西洋,東北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相鄰,南部與茅利塔尼亞相鄰;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
氣候
[編輯]屬典型的風沙地貌,全境除少數綠洲以外,幾乎全是沙漠。西部沿海地區地勢低平,海拔在200米以下;東部地區地勢較高,海拔約450米。東北省海拔800米為全區最高地區。高原上有深谷,以薩吉耶哈拉干河谷最大。全境無一條常年性河流。屬熱帶沙漠氣候,年降雨量100毫米以下,有的地區經常十幾年沒下雨。日溫差大,內地晝夜氣溫變化幅度為11℃-14℃。缺雨、乾旱、悶熱是西撒哈拉氣候的特點。即使是沿大西洋邊上的阿尤恩、達赫拉等地的年降雨量也只有40毫米左右。
文化
[編輯]迄今為止,由於政治形勢的原因,對西撒哈拉文化的相關研究很少。一些對於西撒哈拉語言和文化的相關研究,主要是由法國研究人員進行,而他們目前已經在茅利塔尼亞北部的薩哈拉維社區進行了研究。
社會
[編輯]性別關係
[編輯]在西撒哈拉文化中,美將會通過增肥而得以體現。結婚前,女性故意暴飲暴食並進行有限的運動40天,以吸引即將成年的丈夫。如果女性想在結婚後增加體重,將重複此過程。人們相信女性身體增重後穿上西撒哈拉的傳統服飾才能具有吸引力[9]。
服飾
[編輯]西撒哈拉人穿的衣服包括達拉(daraa)袍,女人則會戴上梅菲拉(mefhla)頭巾。[10][1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Western Sahara Summary Statistics. UN data. 2014 [3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
- ^ 西撒哈拉. 人民網. 2005年5月8日 [2007-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西撒哈拉远非浪漫之地. 聯合國.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 ^ 联合国安理会延长西撒特派团任期. 新華網. [2019-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Israel, Morocco agree to normalize relations in latest U.S.-brokered deal. reuters.com. 11 September 2020 [10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 ^ 國際金融報. 以色列与摩洛哥恢复外交关系,美国将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地区的主张.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 ^ FOREIGN CONSULATES IN LAAYOUNE. EmbassyPages.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 ^ FOREIGN CONSULATES IN DAKHLA. EmbassyPages.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 ^ Rguibi, R; Belahsen, M. Fattening Practices Among Moroccan Saharawi Women.. 2006.
- ^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december 2008
- ^ Mentioning of Daraa robe.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