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財
外觀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七財,佛教概念,又稱七法財、七聖財,意指七種由修行而生的無形財富[1][2][3]。
概述
[編輯]- 信財,因為對佛陀正法正信而產生信力,能夠受持佛陀正法之福德。
- 戒財,因持佛戒為解脫之本,防非止惡,能遮止、防身口意之惡業,無漏即是福德。
- 慚財,因恥於惡行,或自分有慚,而從自心改過遷善,從心地改變造惡業因,增長戒德。
- 愧財,因畏懼惡行,或於人有愧,故悔過遷善,則不再造有害眾生諸惡業,進一步增長戒德、慧財。
- 聞財,因能聞佛陀所開演的世出世間正法聲教,則開發妙解。
- 捨財,能夠捨施且運平等心,無憎愛想、吝惜。捨諸愛欲,乃至離欲界五欲。
- 定慧財,或稱慧財,即止觀,能攝心不散,止諸妄念,照了諸法,破諸邪見。
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
[編輯]《瑜伽師地論》指出[6],由下列十五種情況,可分別出修習七聖財所得之利益安樂,與世間追逐五欲所得之利益安樂,二者之間勝劣差別。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有時能起損害他人之惡行,下一生必落三惡道。聖財所生樂,時時能起自利利他之善行,下生得生人天或更增上。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有時喜樂是有罪惡的,它也許使人今生就受罪報,或是下生受罪報,或是今生下世都受罪報。聖財所生樂,喜樂是沒有罪惡的,今生下世都不會遭受惡報。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都是局部微小的快樂,有時身得樂心受損,或心得樂身受損。也許己得樂眷屬受罪等等。聖財所生樂,是廣大的、遍滿身心的、旁人也能分享喜樂。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都是一時的,是須要依賴外境因緣而得,所以無法持續不失。聖財所生樂,一切時都有,因為是依修所得功德而有。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不是三界九地都能生起,唯一只有欲界能享有。聖財所生樂,則是一切地都能享有,是世出世間共享之樂。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不能引發後世修習功德所生樂及世間無罪之樂。聖財所生樂,則能引發後世修習功德所生樂及世間無罪之樂。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享用是有邊際的,樂享盡就沒有了。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樂非但不減,反而更充盛、更增長、更廣大,無有窮盡。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保有不失是困難的,有時會被國王、盜賊、怨家、水火災害所侵害劫奪。聖財所生樂,則不會被侵害劫奪。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無法從今世一直保持並帶往後世。聖財所生樂,可以從今世一直保持並帶往後世。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享受之時無法感到心滿意足。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身心感覺完全充實、究竟滿足。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得到時是有恐怖畏懼的,害怕依此將來報得苦果。聖財所生樂則否。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得到時會樹立怨親敵人,依此會有鬥打、訴訟、對抗、爭吵之報。聖財所生樂則否。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得到時會伴隨災害橫禍,依此會有老、病、死之流轉大苦。唯有聖財所生樂是涅槃寂靜,成聖道後不再生死流轉。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此樂實乃火燒苦惱性,因五欲樂本性不真實,猶如疥癩病將苦惱視為快樂,依此虛妄顛倒,愁歎憂苦種種熱惱也隨之而生。聖財所生樂則無此顛倒。
- 世間追逐五欲所生樂,不能停止五趣輪迴之生死大苦,因依此欲樂而生之貪等本惑及其隨惑無法斷除故。聖財所生樂則能斷後世大苦。[6]
參考文獻
[編輯]- ^ 《涅槃經》(卷十七):「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故名聖人。」
- ^ 《中阿含經》:「阿難。我本為汝說七財。信財。戒.慚.愧.聞.施.慧財。阿難。此七財。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七財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 ^ 《維摩經·佛道品》:「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
- ^ 《大寶積經》(卷四十二):「云何聖財?謂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聞(能聞正教)、慚(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 ^ 《菩薩瓔珞本業經》七財:信、施、戒、聞、慧、慚、愧。
- ^ 6.0 6.1 《瑜伽師地論》卷5:聖財所生樂者,謂七聖財為緣得生。何等為七?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捨,七、慧。復次,何等十五?謂非聖財所生樂能起惡行,聖財所生樂能起妙行。又非聖財所生樂,有罪喜樂相應;聖財所生樂,無罪喜樂相應。又非聖財所生樂,微小不遍所依;聖財所生樂,廣大遍滿所依。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時有,以依外緣故;聖財所生樂,一切時有,以依內緣故。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聖財所生樂,一切地有,通三界繫及不繫故。又非聖財所生樂,不能引發後世聖非聖財;聖財所生樂,能引發後世聖非聖財。又非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有盡有邊;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轉更充盛,增長廣大。又非聖財所生樂,為他劫奪,若王、若賊、怨,及水、火;聖財所生樂,無能侵奪。又非聖財所生樂,不可從今世持往後世;聖財所生樂,可從今世持往後世。又非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不可充足;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究竟充滿。又非聖財所生樂,有怖畏、有怨對、有災橫、有燒惱、不能斷後世大苦。有怖畏者,謂懼當生苦所依處故。有怨對者,謂鬥訟違諍所依處故。有災橫者,謂老病死所依處故。有燒惱者,謂由此樂性不真實,如疥癩病,虛妄顛倒所依處故,愁歎憂苦種種熱惱所依處故。不能斷後世大苦者,謂貪瞋等本隨二惑所依處故。聖財所生樂,無怖畏、無怨對、無災橫、無燒惱、能斷後世大苦。隨其所應,與上相違,廣說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