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8年11月1日
外觀
中緬南段未定界也稱作滇緬南段未定界,是歷史上清朝與英屬印度帝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時期滇緬邊境的一段未定國界,起訖點為南帕河與南定河匯合處至南馬河與南卡江匯合處,全長308.192公里。未定界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和緬甸聯邦共和國撣邦之間,涉及現在中國滄源、瀾滄、西盟、孟連四縣與緬甸戶板、邁莫、班歪、納潘、馬特曼五鎮區的國界。近代意義上的「邊界」是建立在兩國劃界條約或相關國際條約基礎之上的,中緬南段未定界問題在簽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後出現,由於條約本身的缺陷造成爭論,兩國實地勘界時對阿佤山區段的邊界產生分歧,最終未能完成勘界豎樁,屬於「位置性的邊界爭端」。1934年英國勘探隊與佤族部落在阿佤山區爆發班洪事件,使得中英再次開啟滇緬界務談判。雙方政府曾多次談判並勘界試圖解決邊界問題,在1941年中國抗日戰爭需要援助之機,劃定了「一九四一年線」(也稱伊斯林線)。因日軍在緬甸戰事節節取勝,該段邊界仍然未能實地勘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政府對「一九四一年線」提出異議,索求「一九四一年線」以西部分地區的主權。1956年,中國放棄了未定界中的領土訴求,做出實質性讓步。1961年10月13日,中緬兩國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的議定書》,中國對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緬邊界條約基本予以承認,放棄中緬中段未定界的勐卯三角地主權,換回「一九四一年線」以西的班老和班洪,中緬南段未定界問題最終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