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討論:Formosanes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好,Formosanes!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須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並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佈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邀請您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第十次動員令

[編輯]
維基娘
維基娘
中文維基百科 第十次動員令邀請函

親愛的維基百科用戶Formosanes您好:

首先,感謝你對維基百科的貢獻!為了提升中文維基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維基百科質量提升活動「第十次動員令」現正舉行,並會於即日起至2012年9月30日繼續進行,我們竭誠邀請您積極參與。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小動員令,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小動員令的4個主題分別是最多語言版本的待撰條目、基礎條目、自然與自然科學、世界各地。

關於本次動員令的詳細信息請您參見第十次動員令的主頁,並請至報名頁面報名參與是次動員令,報名現已開放,而報名維基人必須至少有一條有效貢獻,方可以報名參與,否則報名無效。

請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也請參考工具),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如果你不想在下次動員令再收到邀請,或想在下次動員令必定要收到邀請,請在此處加入你的用戶名,謝謝。

-- 綜合症與一萬年~facebook~twitter~微博 2012年7月24日 (二) 05:50 (UTC)[回覆]

關於曹謹的修改

[編輯]

要更動條目內容最好能附上所依據的參考來源,而非直接修改又不附上可靠的參考來源,不然其他人難以求證此一修改是否妥當。又除非必要,否則不宜刪除原有的來源。--祥龍留言2013年9月27日 (五) 02:07 (UTC)[回覆]

關於曹公祠建築的質疑

[編輯]

敬重陳先生對曹謹其人其事的研究,也感謝閣下協助改善曹謹這個條目。畢竟我並非像閣下如此深入地研究,當初編輯時只能盡力彙整當時能夠找到的論文資料。維基百科大多數的編輯多為像在下一般的業餘人士,在特定的主題上終難與專家學者相較,是以我們只能仰賴眾前輩學者的研究來編寫條目,要修改錯誤也只能等有新的研究論文出來糾錯。

然而由於維基百科對於參考文獻有一定的要求,故閣下的部落格文章不適合直接當成參考文獻使用,請見諒(可參閱維基百科:可供查證維基百科:可靠來源等頁面)。這是由於部落格文章能夠輕易地更改,且未經第三方機構審查之故。閣下對於現在鳳儀書院的官網與兩位學者說法有質疑的話,可投稿《高雄文獻》等期刊,待貴文獲刊登之後再補充到維基百科條目上面。(可參考紅毛井 (嘉義市)之例,蔡榮順先生是在其文〈諸羅山社紅毛井小考〉刊登於《臺灣文獻別冊》第44期上之後,才來修正維基百科上的「錯誤」)

現在既然「曹公祠」建築是否尚存仍有爭議,那麼便不宜直接照閣下的研究直接修改,而宜將兩造說法先予以保存,待質疑確定得到學術界一定程度的解決之後,才予以完全改正。--祥龍留言2014年11月25日 (二) 15:53 (UTC)[回覆]

(~)補充:現階段先將原本的肯定敘述稍加修改,表示該建築仍未完全可確認是曹公祠的遺跡。--祥龍留言2014年11月25日 (二) 16:00 (UTC)[回覆]


又針對陳怡霖先生〈鳳儀書院曹公祠之探討〉中的一部分提出質疑。

閣下在文中提到『近來筆者把「維基百科-曹謹」的錯誤歷史稍加修改,不過足的歷史部份略為增加。在「相關文物景點」中筆者增加「鳳儀書院原曹公祠的入口門額」,不過卻被改成「鳳儀書院: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書院內仍留有當時的曹公祠建築。」』,然而根據維基百科所保存的編輯歷史顯示,在下加入「鳳儀書院: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書院內仍留有當時的曹公祠建築。」之前,於「相關文物景點」一節中並未有所謂的「鳳儀書院原曹公祠的入口門額」之存在,閣下的說法恐怕不符合事實。反倒是根據編輯歷史顯示是閣下將我所加入的內容改成「鳳儀書院-原曹公祠入口門額:位於高雄市鳳山區,《鳳山縣采訪冊》載:「曹公圳碑。在鳳儀書院曹公祠東壁。」原曹公祠應坐北朝南,現今鳳儀書院內僅存曹公祠入口門額。」。是否因我漏看某一筆編輯歷史致生此一質疑,還請閣下予以回應。--祥龍留言2014年11月25日 (二) 16:15 (UTC)[回覆]

臺灣府學全圖碑,擺於孔廟明倫堂內右側
根據〈鳳儀書院曹公祠之探討〉,陳怡霖先生似乎依據《鳳山縣采訪冊》載「曹公圳碑。在鳳儀書院曹公祠東壁.高六尺,寬六尺。正書三十六行.行四十字。碑文已見「圳道」部。」,而認為因為石碑不應在該建築的正後方牆壁,故原曹公祠建築應為坐北向南。然在此斗膽提出假說,若是該坐東向西的建物為曹公祠,「在鳳儀書院曹公祠東壁」一句會不會指的並不是擺在屋外正後方牆壁上,而是擺在屋內,有點像是「臺灣府學全圖碑」擺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的方式,而之所以說是東壁,是因為曹公祠是鳳儀書院的一部分,以鳳儀書院的主軸線來看當然是在東邊。
又根據鳳儀書院的空拍圖,進了曹公祠入口門額之後,便是這棟古建物,然而該建物與鳳儀書院主建物之間的距離似乎不足以再塞入一棟坐北朝南的建物,而若是所謂坐北朝南的曹公祠在該建築的更北處,則站在該處入口門額來看,曹公祠的東半部會被該棟坐東朝西的建築給擋住,這一點在建築佈局上恐怕更不合理。其次,根據該棟坐東向西的建築屋頂來看,是中間高兩端低的佈局,而如果有一坐北向南的曹公祠在的話,該棟坐東朝西建築應該是類似廂房、護龍的存在,然而從鳳儀書院主建物可知,護龍的屋頂應該是由後往前遞減高度,因為正殿在次要的大門後面,然而該棟坐東朝西建物不僅沒有如此,其正中央屋頂還有燕尾脊,恐怕表示這組建築並非廂房、護龍。
上述一些疑惑,還望陳先生能夠與以回應,為在下指點迷津。--祥龍留言2014年11月26日 (三) 00:16 (UTC)[回覆]
(~)補充:參考臺南祀典武廟的佈局,可以發現雖然武廟主建築是坐北朝南,但是夾在六和堂與武廟主建築之間的觀音廳卻是坐西朝東面向武廟的主軸線。若是該棟坐東朝西的建築為曹公祠,其佈局形式便與此類似。--祥龍留言2014年11月26日 (三) 00:41 (UTC)[回覆]


您好:

     抱歉其實我對維基的操作不是很熟,所以沒看見你的留言。我很久以前就想改維基上的曹謹。我也希望維基百科曹謹的內容是正確,讓曹公的精神得以留傳。如果在不確定下寫出的內容,一般的研究者、讀者是完全不會查證的,所以我只會將我又把握或能確實查證的才寫出。我研究曹謹十多年,看過太多只要寫曹謹的歷史幾乎都有錯,即使是號稱臺灣史小辭典、大辭典都有錯,光曹謹的出生日期錯了多少年?所以學者寫的未必是對的?即使我自認研究曹謹十多年,非常熟的曹謹的歷史,我仍然會有搞錯的時侯。所以這些年來,我來只研究曹謹一人,因為發現一個人能懂的其實相當有限。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也想直接引述原典,不要引述我寫的書。看我的部落格你就知道。一方面我真的不是很熟維基的操作,上傳照片我到現在還沒搞懂?另一方面我看沒人直接引述原點,除了我最近改了幾個。關於投稿高雄文獻,我寫曹謹不是為要賺錢,賺稿費。現在的高雄文獻主編,前一任主編都是我的高師老師,其實都不怎麼懂曹謹或曹公祠。沒有錢的事,我那些老師是不會做的。我完全是受到曹公精神的感召。關於你的質疑。曹公祠被移往今日的曹公路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以下的二則報導提供了一些訊息。石以解開您的質疑。一、未免規模狹小。二、將重新移建於鳳山停車場附近。鳳儀書院的曹公祠祭祀曹謹,整整晚了淡水的敬業堂五年,德政祠三年。原本的鳳儀書院規劃上應該沒有曹公祠。我認為曹謹興建曹公圳對在鳳山的貢獻,遠遠大於淡水,而鳳山的士民,卻在淡水士民至少祭祀曹謹五年之後,才在建鳳儀書院立曹公祠祭祀曹謹。或許是言見淡水士民祭祀曹謹,而曹謹興築曹公圳,更對到鳳山有著重大的貢獻,因而才在鳳儀書院硬建曹公祠祭祀!所以曹公祠的規模可能一開始就不太大。而「疑似曹公祠」建築物規模你認為會狹小嗎?我就是質疑認為規模不像太小,屋前空地還很大!? 再來重新移建於鳳山停車場,是否原曹公祠就一起被移建到新曹公祠呢?我訪問「曹公祠」的正後方的八十五歲的黃老太太,說五十五年前嫁來時,曹公祠「入口門額」裡,已經是一間日本宿舍。再看看新曹公祠就將〈曹公圳碑〉鑲篏在外面牆壁上。「疑似曹公祠」裡的後壁(東壁)能容下四塊石碑嗎?我有空再研究找看看〈曹公圳碑〉的記載。其之探討〉原本叫〈鳳儀書院-曹公祠之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還沒完成寫完。曹公祠的「入口門額」,我查了一下《台灣傳統建築手冊》應該叫「院門」或「門樓」客家人叫「斗門」。
   還有您其他的問題,容我在仔細看看在你的問題。在我的曹謹研究上須要像你這樣的人質疑,我才有可能進步,下次我再修改維基上曹謹歷史時,請多加批評指教。感謝您!

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二則,恭您參考: 1910-09-29,明治43年,版次04,湖海琅國〈天南雁音/建曹公祠〉《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廿四及廿五日發。曹公築一水圳。導下淡水溪流。以灌昔溉鳳山廳下之田園。其有裨於務農者。由來久矣。清時曾建一祠。附諸縣署邊。未免規模狹小。玆聞當道追念前功。籌撥一萬三千餘圓。將重新建築。擇在該市街。決議以鳳山公館之家屋及敷地全部充之。目下臺南土木係正在設計中。建築當不在遠雲。 1911-06-05,明治44年,版次03,湖海訪國〈南瀛鯉信/建曹公祠〉《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南瀛鯉信(上月卅一日發)。建曹公祠距鳳山三邦里餘。清時原建一曹公祠。經代遠年湮。剝蝕殊甚。當道念其開埤圳之功。將重新移建於鳳山停車場附近。經臺南廳土木係設計。製圖完成。兩日前已發付包辦人楊番薯。聞其總坪數七百十六坪五合。包辦金額一萬八千圓。不日自可興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