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Formosanes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您好,Formosanes!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兴趣与贡献,希望您会喜欢这里。除了欢迎辞以外,也请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权问题解答
贡献内容必须是您所著或获得授权
并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条款下发布
手册
手册
问号
问号
有问题?请到互助客栈询问,或在我的对话页提出。别忘记:讨论后要签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个波浪纹“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邀请您参与中文维基百科第十次动员令

[编辑]
维基娘
维基娘
中文维基百科 第十次动员令邀请函

亲爱的维基百科用户Formosanes您好:

首先,感谢你对维基百科的贡献!为了提升中文维基的条目品质及数量,维基百科质量提升活动“第十次动员令”现正举行,并会于即日起至2012年9月30日继续进行,我们竭诚邀请您积极参与。

本次动员令分为大、小动员令,大动员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题中贡献的动员令项目,小动员令的4个主题分别是最多语言版本的待撰条目、基础条目、自然与自然科学、世界各地。

关于本次动员令的详细信息请您参见第十次动员令的主页,并请至报名页面报名参与是次动员令,报名现已开放,而报名维基人必须至少有一条有效贡献,方可以报名参与,否则报名无效。

请收到本邀请函的维基人,将{{subst:动员令}}转贴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也请参考工具),如果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响应本次动员令、积极建立新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历次动员令成败之关键,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维基的服务、品质及数量!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如果你不想在下次动员令再收到邀请,或想在下次动员令必定要收到邀请,请在此处加入你的用户名,谢谢。

-- 综合征与一万年~facebook~twitter~微博 2012年7月24日 (二) 05:50 (UTC)[回复]

关于曹谨的修改

[编辑]

要更动条目内容最好能附上所依据的参考来源,而非直接修改又不附上可靠的参考来源,不然其他人难以求证此一修改是否妥当。又除非必要,否则不宜删除原有的来源。--祥龙留言2013年9月27日 (五) 02:07 (UTC)[回复]

关于曹公祠建筑的质疑

[编辑]

敬重陈先生对曹谨其人其事的研究,也感谢阁下协助改善曹谨这个条目。毕竟我并非像阁下如此深入地研究,当初编辑时只能尽力汇整当时能够找到的论文资料。维基百科大多数的编辑多为像在下一般的业余人士,在特定的主题上终难与专家学者相较,是以我们只能仰赖众前辈学者的研究来编写条目,要修改错误也只能等有新的研究论文出来纠错。

然而由于维基百科对于参考文献有一定的要求,故阁下的部落格文章不适合直接当成参考文献使用,请见谅(可参阅维基百科:可供查证维基百科:可靠来源等页面)。这是由于部落格文章能够轻易地更改,且未经第三方机构审查之故。阁下对于现在凤仪书院的官网与两位学者说法有质疑的话,可投稿《高雄文献》等期刊,待贵文获刊登之后再补充到维基百科条目上面。(可参考红毛井 (嘉义市)之例,蔡荣顺先生是在其文〈诸罗山社红毛井小考〉刊登于《台湾文献别册》第44期上之后,才来修正维基百科上的“错误”)

现在既然“曹公祠”建筑是否尚存仍有争议,那么便不宜直接照阁下的研究直接修改,而宜将两造说法先予以保存,待质疑确定得到学术界一定程度的解决之后,才予以完全改正。--祥龙留言2014年11月25日 (二) 15:53 (UTC)[回复]

(~)补充:现阶段先将原本的肯定叙述稍加修改,表示该建筑仍未完全可确认是曹公祠的遗迹。--祥龙留言2014年11月25日 (二) 16:00 (UTC)[回复]


又针对陈怡霖先生〈凤仪书院曹公祠之探讨〉中的一部分提出质疑。

阁下在文中提到‘近来笔者把“维基百科-曹谨”的错误历史稍加修改,不过足的历史部分略为增加。在“相关文物景点”中笔者增加“凤仪书院原曹公祠的入口门额”,不过却被改成“凤仪书院:位于高雄市凤山区,书院内仍留有当时的曹公祠建筑。”’,然而根据维基百科所保存的编辑历史显示,在下加入“凤仪书院:位于高雄市凤山区,书院内仍留有当时的曹公祠建筑。”之前,于“相关文物景点”一节中并未有所谓的“凤仪书院原曹公祠的入口门额”之存在,阁下的说法恐怕不符合事实。反倒是根据编辑历史显示是阁下将我所加入的内容改成“凤仪书院-原曹公祠入口门额:位于高雄市凤山区,《凤山县采访册》载:“曹公圳碑。在凤仪书院曹公祠东壁。”原曹公祠应坐北朝南,现今凤仪书院内仅存曹公祠入口门额。”。是否因我漏看某一笔编辑历史致生此一质疑,还请阁下予以回应。--祥龙留言2014年11月25日 (二) 16:15 (UTC)[回复]

台湾府学全图碑,摆于孔庙明伦堂内右侧
根据〈凤仪书院曹公祠之探讨〉,陈怡霖先生似乎依据《凤山县采访册》载“曹公圳碑。在凤仪书院曹公祠东壁.高六尺,宽六尺。正书三十六行.行四十字。碑文已见“圳道”部。”,而认为因为石碑不应在该建筑的正后方墙壁,故原曹公祠建筑应为坐北向南。然在此斗胆提出假说,若是该坐东向西的建物为曹公祠,“在凤仪书院曹公祠东壁”一句会不会指的并不是摆在屋外正后方墙壁上,而是摆在屋内,有点像是“台湾府学全图碑”摆在台南孔庙明伦堂的方式,而之所以说是东壁,是因为曹公祠是凤仪书院的一部分,以凤仪书院的主轴线来看当然是在东边。
又根据凤仪书院的空拍图,进了曹公祠入口门额之后,便是这栋古建物,然而该建物与凤仪书院主建物之间的距离似乎不足以再塞入一栋坐北朝南的建物,而若是所谓坐北朝南的曹公祠在该建筑的更北处,则站在该处入口门额来看,曹公祠的东半部会被该栋坐东朝西的建筑给挡住,这一点在建筑布局上恐怕更不合理。其次,根据该栋坐东向西的建筑屋顶来看,是中间高两端低的布局,而如果有一坐北向南的曹公祠在的话,该栋坐东朝西建筑应该是类似厢房、护龙的存在,然而从凤仪书院主建物可知,护龙的屋顶应该是由后往前递减高度,因为正殿在次要的大门后面,然而该栋坐东朝西建物不仅没有如此,其正中央屋顶还有燕尾脊,恐怕表示这组建筑并非厢房、护龙。
上述一些疑惑,还望陈先生能够与以回应,为在下指点迷津。--祥龙留言2014年11月26日 (三) 00:16 (UTC)[回复]
(~)补充:参考台南祀典武庙的布局,可以发现虽然武庙主建筑是坐北朝南,但是夹在六和堂与武庙主建筑之间的观音厅却是坐西朝东面向武庙的主轴线。若是该栋坐东朝西的建筑为曹公祠,其布局形式便与此类似。--祥龙留言2014年11月26日 (三) 00:41 (UTC)[回复]


您好:

     抱歉其實我對維基的操作不是很熟,所以沒看見你的留言。我很久以前就想改維基上的曹謹。我也希望維基百科曹謹的內容是正確,讓曹公的精神得以留傳。如果在不確定下寫出的內容,一般的研究者、讀者是完全不會查證的,所以我只會將我又把握或能確實查證的才寫出。我研究曹謹十多年,看過太多只要寫曹謹的歷史幾乎都有錯,即使是號稱臺灣史小辭典、大辭典都有錯,光曹謹的出生日期錯了多少年?所以學者寫的未必是對的?即使我自認研究曹謹十多年,非常熟的曹謹的歷史,我仍然會有搞錯的時侯。所以這些年來,我來只研究曹謹一人,因為發現一個人能懂的其實相當有限。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也想直接引述原典,不要引述我寫的書。看我的部落格你就知道。一方面我真的不是很熟維基的操作,上傳照片我到現在還沒搞懂?另一方面我看沒人直接引述原點,除了我最近改了幾個。關於投稿高雄文獻,我寫曹謹不是為要賺錢,賺稿費。現在的高雄文獻主編,前一任主編都是我的高師老師,其實都不怎麼懂曹謹或曹公祠。沒有錢的事,我那些老師是不會做的。我完全是受到曹公精神的感召。關於你的質疑。曹公祠被移往今日的曹公路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以下的二則報導提供了一些訊息。石以解開您的質疑。一、未免規模狹小。二、將重新移建於鳳山停車場附近。鳳儀書院的曹公祠祭祀曹謹,整整晚了淡水的敬業堂五年,德政祠三年。原本的鳳儀書院規劃上應該沒有曹公祠。我認為曹謹興建曹公圳對在鳳山的貢獻,遠遠大於淡水,而鳳山的士民,卻在淡水士民至少祭祀曹謹五年之後,才在建鳳儀書院立曹公祠祭祀曹謹。或許是言見淡水士民祭祀曹謹,而曹謹興築曹公圳,更對到鳳山有著重大的貢獻,因而才在鳳儀書院硬建曹公祠祭祀!所以曹公祠的規模可能一開始就不太大。而「疑似曹公祠」建築物規模你認為會狹小嗎?我就是質疑認為規模不像太小,屋前空地還很大!? 再來重新移建於鳳山停車場,是否原曹公祠就一起被移建到新曹公祠呢?我訪問「曹公祠」的正後方的八十五歲的黃老太太,說五十五年前嫁來時,曹公祠「入口門額」裡,已經是一間日本宿舍。再看看新曹公祠就將〈曹公圳碑〉鑲篏在外面牆壁上。「疑似曹公祠」裡的後壁(東壁)能容下四塊石碑嗎?我有空再研究找看看〈曹公圳碑〉的記載。其之探討〉原本叫〈鳳儀書院-曹公祠之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還沒完成寫完。曹公祠的「入口門額」,我查了一下《台灣傳統建築手冊》應該叫「院門」或「門樓」客家人叫「斗門」。
   還有您其他的問題,容我在仔細看看在你的問題。在我的曹謹研究上須要像你這樣的人質疑,我才有可能進步,下次我再修改維基上曹謹歷史時,請多加批評指教。感謝您!

附《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二则,恭您参考: 1910-09-29,明治43年,版次04,湖海琅国〈天南雁音/建曹公祠〉《汉文台湾日日新报》 廿四及廿五日发。曹公筑一水圳。导下淡水溪流。以灌昔溉凤山厅下之田园。其有裨于务农者。由来久矣。清时曾建一祠。附诸县署边。未免规模狭小。玆闻当道追念前功。筹拨一万三千余圆。将重新建筑。择在该市街。决议以凤山公馆之家屋及敷地全部充之。目下台南土木系正在设计中。建筑当不在远云。 1911-06-05,明治44年,版次03,湖海访国〈南瀛鲤信/建曹公祠〉《汉文台湾日日新报》

南瀛鯉信(上月卅一日發)。建曹公祠距鳳山三邦里餘。清時原建一曹公祠。經代遠年湮。剝蝕殊甚。當道念其開埤圳之功。將重新移建於鳳山停車場附近。經臺南廳土木係設計。製圖完成。兩日前已發付包辦人楊番薯。聞其總坪數七百十六坪五合。包辦金額一萬八千圓。不日自可興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