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瑟·羅多雷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瑟·羅多雷達
瑪瑟·羅多雷達
出生(1908-10-10)1908年10月10日
 西班牙王國加泰隆尼亞巴塞隆納
逝世1983年4月13日(1983歲—04—13)(74歲)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赫羅納
墓地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公墓
職業小說家劇作家詩人
語言加泰隆尼亞語
代表作鑽石廣場》、《破鏡》、《阿羅瑪
獎項加泰隆尼亞榮譽文學獎(1980年)
喬安·克雷克斯小說獎(1937年)
Mestre en Gai Saber(1949年)
伴侶阿曼德·奧比奧斯
官方網站
www.mercerodoreda.cat

瑪瑟·羅多雷達加泰隆尼亞語Mercè Rodoreda i Gurguí,1908年10月10日—1983年4月13日)是一位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語小說家,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當代加泰隆尼亞語作家。[1]她的作品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並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3] 她亦被譽為戰後時期最重要的加泰隆尼亞女性小說家。[4]她的小說《鑽石廣場》(La plaça del diamant,1962年)是加泰隆尼亞語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被翻譯成超過30種語言。許多評論家認為這是西班牙內戰後出版的最佳小說之一。[5]羅多雷達的作品深受其他作家的影響,並且在她的作品中經常引用其他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還涉及到戰爭、流亡和女性經歷等主題,使她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社會意識的作家。

生平

[編輯]

童年(1908年-1921年)

[編輯]

瑪瑟·羅多雷達於1908年10月10日出生在巴塞隆納的巴爾梅斯街340號。[6]她的父母分別來自塔拉薩馬雷斯梅地區,[7]兩人都是文學和戲劇的愛好者。由於家庭經濟問題,她在九歲時被迫輟學。[8]她的外祖父佩雷·古爾吉非常崇拜加泰隆尼亞詩人哈辛特·貝爾達格爾英語Jacint Verdaguer,.[9][10]並在家庭聚會中經常提及這位詩人,這對羅多雷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的家庭環境充滿了文學氣息,這使她從小就接觸到許多加泰隆尼亞的經典和現代作家。她在家中閱讀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哈辛特·貝爾達格爾、拉蒙·柳利瓊·馬拉加爾英語Joan Maragall約瑟普·卡納英語Josep Carner約瑟普·瑪麗亞·德·薩加拉英語Josep Maria de Sagarra等人的作品。[10]她在1913年首次在戲劇中表演,這是她藝術生涯的開始。她在家中經常參加家庭聚會和派對,這些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她對文學和藝術的熱愛。她的外祖父在家中設立了一個紀念哈辛特·貝爾達格爾的紀念碑,這成為家庭的重要聚會場所。[10]她對祖父有著深厚的感情,並將他視為自己的老師,從他那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和對加泰隆尼亞文化的熱愛。

在1921年,她叔叔胡安的入住,為全家的生活模式帶來了劇變,他強調嚴謹與傳統的生活秩序。由於先前胡安的來信,她在心中已將他理想化,最終,兩人在1928年10月10日這天,於她二十歲生日的喜慶之際,在博納諾瓦教堂締結連理。胡安比她年長十四歲,且由於他們之間存在血親關係,他們的婚事需要得到教皇的特許批准英語Dispensation_(Catholic_canon_law)[11]

青少年時期(1921年-1938年)

[編輯]

婚後,這對新人前往巴黎度蜜月,之後他們在薩拉戈薩街的一棟房子安家。[12]她的丈夫年輕時曾遠赴阿根廷,並帶著一筆小財富回歸。1929年7月23日,他們的獨子Jordi Gurguí i Rodoreda降臨人世。自此,羅多雷達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以擺脫經濟和社會依賴。[11]她每天會在一個藍色鴿舍中寫作,這成為她未來小說《鑽石廣場》(又稱《鴿子時代》)的靈感來源之一。[13] 在這段時間裡,她寫了詩歌、一部未完成的戲劇喜劇和一部小說。[13]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編輯]

在1931年,她開始在達爾馬學院上課,並受到語言學家德爾菲·達爾馬的影響,後者鼓勵她公開她的寫作,他們倆也建立了友誼。[14]1932年,她出版了首部小說《我是誠實的女人嗎?》。[14] 1934年,她的第二部作品《無法逃避的事》出版,並獲得了獨立賭場獎。[14] 她的第三部小說《一個人的一天》於同年秋天出版。[14] 1936年,她的第四部小說《犯罪》出版,但後來她否認了這部作品,認為它是缺乏經驗的產物。[11][15]

西班牙內戰

[編輯]

在1937年到1939年間,羅多雷達在加泰隆尼亞政府的宣傳部擔任加泰隆尼亞語校對員。[11]她在這段時間內結識了許多作家,包括奧羅拉·貝特拉納、瑪麗亞·特蕾莎·韋爾內特等。1937年,她的小說《阿羅瑪》獲得了喬安·克雷克斯獎,這是她第一次獲得重要的文學獎項。[16]1938年,她的第五部小說《阿羅瑪》由加泰隆尼亞文學機構出版,這是她首部接受並重寫的作品。[11]她在這段時間內開始進入文學界,並與其他作家建立了聯繫,包括阿曼德·奧比奧斯、弗朗西斯克·特拉巴爾和瓊·奧利弗等。

流亡(1938年-1972年)

[編輯]

1939年1月23日,羅多雷達逃往法國,並在巴黎羅西昂布里之間度過了幾年。隨著納粹部隊的逼近,她被迫逃離巴黎,並在法國鄉間度過了三週。後來,她與伴侶阿曼德·奧比奧斯在波爾多重聚。她在流亡期間經歷了許多困難,包括失業和貧困,但她從未停止寫作。1954年,她和奧比奧斯搬到日內瓦,在那裡她完成了多部重要的作品,包括《鑽石廣場》和《破鏡》。她的作品逐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獲得了多個文學獎項。她在日內瓦感到孤獨,但她利用這段時間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日內瓦

[編輯]

1954年,羅多雷達和奧比奧斯搬到日內瓦。[17] Shortly after, Obiols had to move to Vienna for work reasons. That same year, Rodoreda made a trip to Barcelona to attend the wedding of her son, Jordi Gurguí i Rodoreda.[12]在這期間,她創作了多部重要作品,包括《鑽石廣場》和《破鏡》。她的作品逐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獲得了多個文學獎項。[12]

她在日內瓦感到孤獨,但她利用這段時間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她在流亡期間經歷了許多困難,包括失業和貧困,但她從未停止寫作。她在日內瓦的生活相對孤立,但她在這裡找到了內心的平靜,並專注於寫作。她在日內瓦的作品多次獲得國際認可,並被譽為加泰隆尼亞語文學的代表作家。她在日內瓦的生活也為她的作品提供了靈感,尤其是在描寫流亡和孤獨的主題時。她在這段時間內的作品反映了她對人性和社會的不懈探索,並表達了她對自由和正義的追求。

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1972年-1983年)

[編輯]
瑪瑟·羅多雷達在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公墓的墓碑。

1972年,羅多雷達在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定居,並在那裡完成了《破鏡》等作品。[18]她在這段時間內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並獲得了多個文學獎項。她在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的生活相對孤立,但她在這裡找到了內心的平靜,並專注於寫作。她在這段時間內的作品多次獲得國際認可,並被譽為加泰隆尼亞語文學的代表作家。[18]她在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的生活也為她的作品提供了靈感,尤其是在描寫流亡和孤獨的主題時。她在這段時間內的作品反映了她對人性和社會的不懈探索,並表達了她對自由和正義的追求。她在這段時間內還參加了多次文學活動,並與其他作家和學者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她在文學界的地位。

離世

[編輯]

1983年4月13日下午1點30分,瑪瑟·羅多雷達在赫羅納的穆尼奧斯診所因晚期肝癌去世。[19] 在她最後的日子裡,當她已經住院時,在瓊·薩列斯通知後,她與家人和解。據羅多雷達的密友伊莎貝爾·帕雷斯說,當羅多雷達被診斷出癌症時,她崩潰了,不想再為活下去而努力。[20]

死亡從心裡逃走,當我不再有死亡在心中時,我就死了。[20]

——瑪瑟·羅多雷達,《春天的死亡

靈堂設置在加泰隆尼亞文化部的埃雷迪亞帕勞索特拉博物館,按照她的遺願,羅多雷達被安葬在羅馬尼亞·德拉塞爾瓦的公墓,許多她的同事和當時的名人出席了她的盛大葬禮。[21] 她的知識遺產由加泰隆尼亞研究所繼承,該研究所多年後創立了瑪瑟·羅多雷達基金會。[19][22]

主要作品

[編輯]

她的作品還涉及到戰爭、流亡和女性經歷等主題,使她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社會意識的作家。除了寫作,她還有繪畫的天賦,但這一方面在她的寫作事業中被掩蓋了。她曾說:

我寫作是因為我喜歡寫作。如果這聽起來不算誇張,我會說我寫作是為了取悅自己。如果其他人喜歡我寫的東西,那就更好了。也許這其中有更深的意義。也許我寫作是為了肯定自我。為了感受到我的存在……就這樣。我已經談到了自己和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可能有些過度。過度總是讓我感到害怕。[23]

小說

[編輯]
  • 《我是誠實的女人嗎?》(1932年)
  • 《無法逃避的事》(1934年)
  • 《一個人的一天》(1934年)
  • 《犯罪》(1936年)
  • 《阿羅瑪》(1938年,1969年修訂版)
  • 《鑽石廣場》(1962年)
  • 《山茶花街》(1966年)
  • 《海邊的花園》(1967年)
  • 《破鏡》(1974年)
  • 《戰爭,這麼多戰爭》(1980年)
  • 《死亡與春天》(1986年,遺作)

短篇小說集

[編輯]
  • 《二十二個故事》(1958年)
  • 《我的克里斯蒂娜和其他故事》(1967年)
  • 《看起來像絲綢和其他故事》(1979年)
  • 《旅行與花卉》(1980年)

完整作品集

[編輯]
  • 《全集》(1984年)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ercè Rodoreda, vint anys després (PDF). [2021-07-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12-23). 
  2. ^ Mercè Rodoreda. 2016-04-19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3. ^ www.mercerodoreda.cat.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0). 
  4. ^ Porras, Marina. Mercè Rodoreda: creating the world again. Institut Ramon Llull.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5). 
  5. ^ García Márquez, Gabriel. ¿Sabe usted quién era Mercè Rodoreda?. El País. 18 May 1983 [29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西班牙語). 
  6. ^ 巴塞隆納市議會出生登記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顯示,她的出生日期是10月18日,而不是10月10日。
  7. ^ tvcatalunya.com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July 8, 2008,.
  8. ^ Vosburg, Nancy. Gould Levine, Linda; Engelson Marson, Ellen; Feiman Waldman, Gloria , 編. Merce Rodoreda 1st.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3: 413 [11 October 2018]. ISBN 9780313268236. 
  9. ^ Chronology (1908-1921).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30). 
  10. ^ 10.0 10.1 10.2 Mercè Rodoreda: un viatge entre paraules i flors. (Mercè Rodoreda: a trip between words and flowers.).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30).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Chronology (1928-1938).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30). 
  12. ^ 12.0 12.1 12.2 Mercè Rodoreda. 2008-07-08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8). 
  13. ^ 13.0 13.1 Mercè Rodoreda - Autors a lletrA - La literatura catalana a internet. 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加泰羅尼亞語). 
  14. ^ 14.0 14.1 14.2 14.3 Mercadal, Neus Real. Mercè Rodoreda, l'obra de preguerra. L'Abadia de Montserrat. 2005. ISBN 978-84-8415-712-0 (加泰羅尼亞語). 
  15. ^ lletrA - La literatura catalana a internet. 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加泰羅尼亞語). 
  16. ^ Premi Joan Crexells: 80 anys de novel·la catalana. 2008-09-25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5). 
  17. ^ L'eclosió literària Ginebra.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4). 
  18. ^ 18.0 18.1 El recer celest a Romanyà. [2024-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2). 
  19. ^ 19.0 19.1 Mercè Rodoreda. Associació d'Escriptors en Llengua Catalana. [2021-07-27] (加泰羅尼亞語). 
  20. ^ 20.0 20.1 Josep M. Gurguí, Margarida Puig, Isabel Parés, Montserrat Casals, Núria Folch, Pere Gimferrer, Josep Maria Castellet. Mercè Rodoreda, vida secreta (Producció Televisiva). TV3. 事件發生在 00:32:20 - 00:35:00. 2008. 
  21. ^ La muerte de Mercè Rodoreda supone la desaparición de una de las mayores figuras de la literatura catalana. El País. 1983-04-13 [2021-07-30]. ISSN 1134-65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西班牙語). 
  22. ^ 文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刊於《La Vanguardia》,1983年4月16日
  23. ^ Rodoreda, Mercè (julio 2008), p.3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