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廈計劃
活化工廈計劃Industrial building revitalisation measures 是香港政府自2010年4月起實施的公共政策,容許15年以上舊工業大廈(工廈)業主,免補地價將整幢工廈改裝活化。改裝作其它用途,例如改建為寫字樓、藝術工作室、服務式住宅等。
截至2016年2月底,地政總署共接獲215宗在活化工廈措施下提出的申請,其中124宗已獲批准。合共可提供約138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在獲批的124宗個案中,有28宗整幢改裝舊工業大廈個案的擬議新用途包括「康體文娛場所」用途,作文化及創意產業之用。
背景
[編輯]隨著1990年代起香港工業轉型,部分工廈未能物盡其用,為提供更多商業樓面,因此政府鼓勵空置工廠改建用途。2009年10月,香港政府宣布一系列利便舊工廈重建和整幢改裝的活化工廈措施。措施在2010年4月1日生效。2011年9月,政府完成活化工廈措施的中期檢討,及將截止申請日期延長3年,即由2013年3月31日延至2016年3月31日。
活化工廈與租金價格影響
[編輯]2015年9月,報章報導,工廈活化作商廈後,呎租有近一倍的升幅,由平均呎租約10至16元升至20元水平。因此業主普遍寧願活化工廈,也不會重建物業,因補地價成本,加上建築成本較活化工廈高出五倍至七倍,惟物業重建後的呎租水平卻與活化後相若。[1]
爭議
[編輯]政府 2010 年推出活化工廈計劃,大業主可以將工廈翻新及改變成商業用途。外界批評政策只是優待大業主,沒有活化政策之前,大業主一樣可以申請補地價改成商業用途,而活化政策後,大業主則可以免補地價,免費改用途,省下數以十億計的補地價費用。有業內人士建議,政府如果真正希望活化工廠大廈的使用,與其只是優待大業主,不如考慮豁免小型工作室的補地價費用,鼓勵年輕人創業。[2]
有不少報道指出,活化措施令工廈單位租金不斷上升,活化工廈政策反而扼殺生存空間。例如,有大量文化、創意和藝術工作者因未能負擔越來越高的租金而被迫遷離,以致本地文化創意工業幼苗茁壯成長的機會被扼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