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觀義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觀義學
大觀義學內部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新北市板橋區黃石里西門街5號
建成時間 清朝同治12年(1873年)[1]
官方名稱大觀義學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書院
詳細登錄資料
大觀義學外觀
大觀義學講堂

大觀義學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是板橋林本源家族為了促進漳泉和諧而成立的書院[1][2]。該建築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2]。目前大觀義學同時也是大觀幼稚園的所在地,仍具有教育機構的功能[3]。園區不對外公開開放,參觀古蹟需按鈴通知幼稚園園方並實名登記。

沿革

[編輯]

清中葉時期,板橋一帶漳州人與泉州人常發生械鬥,爭奪土地或水權[3][1]。為了能讓漳、泉之間和睦相處,身為漳州人領袖的林維讓林維源將妹妹許配給泉州裔舉人莊正,而後在同治二年(1863年)建立大觀學社[註 1],在莊正主持之下,廣收漳、泉子弟,讓他們一同讀書[3][1]。同治十二年(1873年)擴大規模,增築房舍,改名為「大觀義學」[3][1]。此外林維讓、林維源與莊正又在義學合辦「大觀書社」,每月舉辦集合漳泉雅士的聚會,一同品評詩文[1]

而「大觀」之名,則是因為義學前有大屯山觀音山對峙之景,故稱大觀,而當時漳州人多住在大屯山附近,泉州人多住在觀音山附近,「大觀」一詞亦有藉由兩山來象徵「漳泉一家」的含義[1]

為了義學的發展,板橋林家禮聘如謝穎蘇呂世宜等名人碩彥來擔任教席[1]。而義學對板橋的文風亦頗有影響,在道光年間板橋地區尚無舉人生員,到了光緒年間則有出了兩名貢生與19名生員[註 2][1]

到了日治時期,大觀義學成為枋橋公學校(今板橋國小)創校時的校舍[註 3],直到眀治四十一年(1908年)公學校才搬到新校舍[3]。之後於大正五年(1916年),財團法人大觀書社成立,首任董事長為板橋林家的林熊光[3]。昭和二年(1927年),板橋林家在大觀義學成立「私立板橋幼稚園」[3]

臺灣戰後時期,幼稚園一度停辦,義學也暫處荒廢狀態[3]。後來板橋鎮長楊水生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倡立「大觀書社管理委員會」,推舉板橋林家林熊祥為董事長[3]。三年後(1963年),書社登記為財團法人,並從大龍峒的孔廟分靈至大觀義學奉祀,大觀義學因而成為臺北縣祭孔之處[3]。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大觀幼稚園在義學的左右廂成立,使得義學再次成為教育設施[3]

在公告為古蹟之後,大觀義學曾在民國八十一年到八十三年(1992年─1994年)期間進行整修[3]

建築

[編輯]
團爐木刻

大觀義學坐南朝北,為兩進兩護龍的格局,屬於漳州式建築[3][1]。中軸線上依序是門廳、內埕與講堂門廳,兩邊與左右廂以過水廊相連[3]。門廳面寬三開間,四柱深,而第二進的講堂現為供奉孔子文昌帝君之處[3]。建築風格比鄰近的林本源園邸相對樸實許多,磚紅色外觀屋頂上有燕尾翹脊,象徵興建主事的地位,屋脊色彩豐富,大門上掛著大觀義學的門牌,門板兩側各有雕工細緻的螭虎團爐木刻圖案,這種透雕常見於廟宇和古厝,寓有螭虎團爐,團結興盛的意義。

註釋

[編輯]
  1. ^ 土地除來自板橋林家外,還有當地紳民何正榮、廖五福等人[1]
  2. ^ 僅次於艋舺,而超過大稻埕與大龍峒[1]
  3. ^ 枋橋公學校於日本明治卅二年(1899年)1月18日創立,3月13日開學,當時只有兩名教員,學生分成兩班,共有108人(男99人,女9人)[4][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周宗賢. 《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5年12月: 頁16─17. ISBN 986-00-3374-9. 
  2. ^ 2.0 2.1 大觀義學.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李鎮岩. 《台灣的書院》. 遠足文化. 2008年1月: 頁78─83. ISBN 978-986-6731-02-0. 
  4. ^ 歷史沿革. 新北市板橋國民小學. [2015-07-2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