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瑟·米勒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
出生1915年10月17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哈林區
逝世2005年2月10日(89歲)
 美國康涅狄格州羅克斯伯里
職業劇作家
散文家
國籍 美國(猶太人)
母校密歇根大學
創作時期20世紀
代表作推銷員之死
臨橋望景
薩勒姆的女巫
獎項普利策戲劇獎
1949年 《推銷員之死
托尼獎最佳話劇
1949年 《推銷員之死
1953年 《薩勒姆的女巫
配偶
父母Isidore Miller
Augusta Miller
子女

簽名

阿瑟·艾許·米勒(英語:Arthur Asher Miller,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於美國紐約美國猶太裔劇作家,也是瑪麗蓮·夢露的第三任丈夫,代表劇作《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他還是肯尼迪中心榮譽獎得主。

生平

[編輯]

米勒生於哈萊姆區的一個波蘭猶太人移民家庭[1][2][3][4]。他的父親伊薩德(Isadore)擁有一家400人的女裝工廠,母親奧嘉斯達(Augusta)是家庭主婦。除亞瑟·米勒外,還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全家居住在曼哈頓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園的閣樓中。但1929年大蕭條使他家變得一貧如洗,於是搬家到布魯克林區,當時米勒十幾歲,每天早起,在上學前送麵包掙錢補貼家用。從林肯高中畢業後,米勒在一家倉庫做搬運工和文員以支付大學學費。

1936年米勒發表第一部劇作《榮譽的真諦》(Honors at Dawn)在密西根大學公演,為他贏得霍普渥德獎(Hopwood Award)。兩年後他自密歇根大學畢業,取得英語學位。1940年時,米勒與在大學中結識的女友瑪莉·史拉托利(Mary Slattery)結婚。婚後育有珍妮(Jane)與羅伯特(Robert)二子,而因為他曾經在美式足球賽中受過傷,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免除兵役。

米勒在1948年的劇作《推銷員之死》為他贏得了普立茲獎、三座東尼獎,以及紐約劇評人協會獎,《推銷員之死》是一部一次贏得上述三項獎項的劇本。他的下一部劇本《熔爐》(在1995年改編成電影時,在中港台等地分別譯為《薩勒姆的女巫》、《靈欲劫》以及《激情年代》等)1953年1月22日在百老匯首演。

1956年6月,他與瑪麗結婚,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調查演藝圈有無共產黨顛覆活動,被伊利亞·卡贊指稱參與了共黨集會,在月底(6月29日),他迎娶了八年前透過卡贊所結識的瑪麗蓮·夢露。 米勒1953年創作的《煉獄》因反對美國的極右翼麥卡錫主義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1957年3月31日,米勒因為拒絕提供參與共黨集會者的姓名,被控藐視國會,之後在1958年8月8日由美國最高法院給予平反。同年,發表《戲劇集》(Collected Plays)。

米勒與夢露的1956年結婚典禮

他在1960年創作出長篇小說《不合時宜的人》,繼而改編成電影腳本,成為夢露出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在1961年1月24日時,他與夢露離婚,隔年2月17日另娶攝影師英格·莫拉絲(Inge Morath)。米勒和莫拉絲是在拍攝電影《花田錯》(The Misfits)時結識,育有瑞貝卡(Rebecca)與丹尼爾(Daniel)二子。根據傳記作家馬丁·葛登能(Martin Gottfried)的說法,丹尼爾在1962年出生時就有唐氏症。米勒將丹尼爾安置在羅克斯伯的一家醫療機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他(雖然莫拉絲有)。米勒在他的自傳《時光樞紐》中也沒有提到過丹尼爾,紐約時報在2005年2月11日的訃聞中也忽略了這點。(在洛杉磯時報以及其他地方,則有相關報導)

莫拉絲逝世於2002年1月30日,同年5月1日,米勒成為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文學獎得主,譽為「毋庸置疑的現代戲劇大師」。

2004年12月時,89歲的米勒宣佈他與34歲的藝術家阿格尼斯·巴萊(Agnes Barley)自2002年起已經同居兩年,並且計畫結婚。2005年2月10日,米勒因膀胱癌心臟衰竭羅克斯伯里過世,享年89歲。他上個月剛出院,本來一直住在紐約妹妹瓊家裡,感覺痊癒無望才轉到羅克斯伯里[5]

作品

[編輯]

米勒反對商業化、純娛樂的庸俗戲劇。他的作品著重於家庭、道德和個人責任感,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舞台劇本

[編輯]

電影劇本

[編輯]

其他作品

[編輯]
  • 《焦點》(Focus,1945)
  • 《希望渺茫(但不嚴重)的環境》(Situation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 《黃金歲月》(The Golden Years
  • 《名聲》(Fame
  • 《原因》(The Reason Why
  • 《無家可歸的女孩的生平:以及其他》(Homely Girl, a Life: And Other Stories
  • 《亞瑟·米勒劇場文集》(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 自傳《時光樞紐》(Timebends: A Life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ampbell, James. Arthurian legends. The Guardian. July 26, 2003 [May 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2. ^ Ratcliffe, Michael. Arthur Miller. The Guardian. February 12, 2005 [May 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3. ^ Kampel, Stewart. Q&A with Rebecca Miller. Hadassah Magazine. September 19, 2013 [May 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4. ^ Miller, Gerri. Daughter Documents the Inner Arthur Miller. Jewish Journal. March 14, 2018 [May 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5. ^ Richard Christiansen. Miller's last days reflected his life. Chicago Tribune. February 23, 2005 [2023-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