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速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4月) |
亞速旅 | |
---|---|
Штурмова бригада «Азов» | |
存在時期 | 2014年5月至今 |
國家或地區 | 烏克蘭 |
部門 | 烏克蘭國民警衛隊 |
種類 | 步兵部隊 |
功能 | 國家憲兵 國家安全 |
規模 | 900至2,500人[1] |
駐軍/總部 | 烏克蘭頓內次克州馬里烏波爾等地 |
專用顏色 | 藍色與金色 |
參與戰役 | |
網站 | azov |
指揮官 | |
現任指揮官 | 丹尼斯·普羅科彭科 |
著名指揮官 | 安德烈·比列茨基、瓦季姆·特羅揚等 |
標識 | |
軍旗 |
亞速突擊旅(烏克蘭語:Штурмова бригада «Азов»,羅馬化:Shturmova brihada "Azov"),通稱亞速營,是烏克蘭國民警衛隊的一支單位,駐地在亞速海沿岸的頓內次克州馬里烏波爾[2][3][4][5][6]。最初是由安德烈·比列茨基領導一眾民間自發人士在俄羅斯入侵頓巴斯後於2014年5月成立的準軍事組織亞速營(батальйон «Азов»,羅馬化:batalion "Azov"),6月在烏克蘭政府軍奪回馬里烏波爾的戰役中首次參戰[4]。2014年11月12日正式由獨立民兵隊伍身份併入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全部官兵均為國民警衛隊合同兵(志願役)[7]。
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該營一部參加了馬里烏波爾市的保衛戰,成功拖延俄軍南線的進攻速度,並守衛了亞速鋼鐵廠。
該部隊人數據估算有900-2500人,多數成員為來自烏克蘭東部的俄語母語人士[8],同時也包括一些外國人[9]。
歷史
[編輯]加入國民警衛隊之前
[編輯]亞速營的歷史可追溯到1982年成立的哈爾科夫冶金工人足球俱樂部狂熱球迷組織「82教派」(Секта 82,因創建於1982年而得名)[10][11]。82教派至少在2013年之前與莫斯科斯巴達克足球俱樂部狂熱球迷組織仍有結盟關係[10]。烏克蘭危機期間的2014年2月底,親俄羅斯分離運動在哈爾科夫非常活躍,82教派占領了哈爾科夫州坐落於哈爾科夫的地區行政大樓,並成為當地的「自衛」部隊[10]。不久,以82教派為基礎組建為名為「東部兵團」(Схiдний корпус)的特別任務巡邏警察[10]。
2014年4月13日,烏克蘭內政部長阿森·阿瓦科夫頒布了一項法令,授權從平民中組建多達12,000名的新準軍事部隊[12]。2014年5月5日,以「東部兵團」為骨幹[10]的亞速營在別爾江斯克正式組建,仍為隸屬於內政部的特殊任務巡邏警察[13][14]。「烏克蘭愛國者」的很多成員加入了亞速營[10]。早期成員中還有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奧列格·萊什科、極端民族主義者德米特羅·科爾欽斯基、商人謝爾蓋·塔魯塔等[15][10]。該營曾在基輔接受格魯吉亞武裝力量教官的訓練[10]。2014年6月,亞速營在馬里烏波爾首次參戰[4],並曾短暫的駐紮在別爾江斯克[16]。最初,因該營突襲親俄檢查站時使用全黑的迷彩服和面具而被暱稱為「黑衣人」或「黑色軍團」,這個暱稱是針對俄羅斯的「小綠人」命名的。亞速營據信得到了烏克蘭億萬富翁和商業寡頭伊戈爾·科洛莫伊斯基[a]的資金支持[18][19]。
2014年6月10日,亞速營將其副指揮官雅羅斯拉夫·貢恰爾(Ярослав Гончар)解僱,並在漢沙爾對亞速營的搶劫和姦淫行為發表批評言論後與其保持距離[20]。伊戈爾·莫西丘克任副指揮官[21]。2014年6月,內務部長顧問安東·格拉先科稱計劃將亞速營的人數定為400人,每位志願者每月可得4,300格里夫納的薪水[22],而當時合同軍人的薪水僅為每月1,505格里夫納[21]8月11日,亞速營在烏克蘭傘兵的主攻下,從親俄羅斯叛軍手中奪取了馬林卡,並進入頓內次克郊區與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武裝分子發生衝突[23]。9月初,亞速營參加了馬里烏波爾反攻[24]。關於9月5日達成的停火協議,亞速營指揮官安德烈·比列茨基表示:「如果這是一個戰術行動,那並沒有錯……如果這是試圖與分離主義者就烏克蘭領土達成協議,那麼顯然這是一個背叛。」[25]
2014年至2022年
[編輯]2014年9月,亞速營擴編為一個團,並加入烏克蘭國民警衛隊[13]。據稱該部隊開始去政治化,其極右翼領導層離職並成立「國民兵團」黨,該黨與激進組織「亞速民兵團」為緊密合作關係[26]。大約從此時開始,亞速營獲得重型武器裝配。亞速營從烏克蘭內務部長和其他來源(據信是烏克蘭寡頭)處獲得不菲的資金支持,因而該營士兵的官方月薪雖然為6000格里夫納,但實際可獲得10000格里夫納。同時,新納粹主義組織烏克蘭愛國者的網站被關閉或被限制訪問[27]。2014年10月14日,亞速營軍人參加了「右區」黨在基輔發起的紀念烏克蘭反抗軍成立72周年的遊行活動[28]。
在2014年10月26日的烏克蘭議會選舉中,該營指揮官比列茨基以獨立候選人身份透過33.75%的得票率獲得基輔奧博隆區在最高拉達的席位[29][30][31][32][33]。比列茨基並沒有加入議會中的任何派系[34]。該營成員、彼得·波羅申科集團「團結」議員奧列格·彼得連科在以41.15%的得票率獲得切爾卡瑟在最高拉達的席位[35][32][36]。2014年10月31日,亞速營副指揮官瓦季姆·特羅揚被任命為基輔州警察局長(首都基輔市並不受該州管轄)[37]。
列入烏克蘭國防單位
[編輯]2014年11月11日,亞速營正式併入烏克蘭國民警衛隊[13]。2015年2月,俄烏等國簽署第二份停火協議,但亞速營直到3月底仍繼續備戰,該營領導人將停火視為「綏靖」[27]。
2015年3月,亞速營被內政部長阿爾森·阿瓦科夫宣布為美國陸軍部隊「無畏守護者行動」訓練任務的首批受訓部隊之一[38]。然而,因為亞速營的新納粹主義背景,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由國會議員約翰·科尼爾斯提出的禁止向亞速營提供包括武器和訓練在內的任何援助的修正案,美軍對亞速營的訓練於2015年6月12日被撤銷[39]。後來根據《國家》雜誌報道,五角大樓向眾議院國防撥款委員會施壓後,該修正案於2015年11月被刪除,理由是因為已經有另一項法律禁止此類援助,有關新限制是沒有必要的[40]。反猶太主義研究員維亞切斯拉夫·利哈喬夫對此澄清說明,儘管他不認同新納粹主義在烏克蘭的表現,但不應與美國援助烏克蘭的事項相提並論。利哈喬夫表示,雖然亞速營的的成員可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但它不是一個政治團體,而是作為烏克蘭國防單位的一部份。並堅持認為,俄羅斯的「侵略」比所謂的新納粹主義威脅更大,並補充說有必要明確區分亞速營和與其前任指揮官有關的政治形象[2]。
2015年8月,烏克蘭政府將包括亞速營在內的所有志願營從馬里烏波爾周圍的前線撤出,並用正規軍事單位取而代之[41]。亞速營被轉移至馬里烏波爾西南約40公里處的烏爾祖夫的一個基地,該基地原為烏克蘭前總統維克托·亞努科維奇的海濱別墅。2015年開始,亞速營開始組織夏令營,參加其夏令營的兒童和青少年將接受與烏克蘭民族主義講座相結合的戰鬥訓練[10][42][43]。在敖德薩州州長、原格魯吉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在社交媒體宣稱有親俄「蒂圖什基」襲擊平民後的2016年4月27日,亞速營的300名士兵和輕型裝甲車被調派到敖德薩維護秩序[44]。2017年11月16日,亞速營會見美國武裝部隊和加拿大武裝部隊的軍官代表團[45][46][46]。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撥款法案,其中規定因亞速營的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禁止向其提供軍事援助[47]。
2019年10月,美國眾議院的多名民主黨議員以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等右翼暴力行為為由,要求美國國務院將亞速營和另外兩個極右翼組織列為外國恐怖組織。該要求激起了亞速營在烏克蘭的支持者的抗議[48][49][50]。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的2019年11月底,數名前亞速營成員曾現身尖沙咀,並與示威者合照[51][52][53]。
2020年,大西洋理事會發表安東·舍霍夫佐夫的一份文章,認為美國眾議院不應該將亞速營指定為外國恐怖組織。安東·舍霍夫佐夫對有關將亞速營描述是外國「準軍事部隊」和一些例子對該組織「與新納粹意識形態有關」的表述認為是具有誤導性的。烏克蘭正規軍在2014年被親俄羅斯政權削弱後,烏克蘭需要任何準備加入志願部隊和戰鬥的人,包括極右翼活動家、無政府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保守派和非政治人士。所以即使是由極右翼組成主要核心的亞速營,也包括具有不同意識形態信念的成員,而亞速營也試圖將自己去政治化。安東·舍霍夫佐夫也不認同亞速營與新納粹意識掛鉤的觀點。他引用新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的犯人宣稱曾經前往烏克蘭和使用了亞速營曾經使用過的右翼標誌就被相提並論的例子,認為雖然烏克蘭的右翼份子並非與國際的極右翼活動家之間沒有合作,因為國際極右翼之間的交流也很活躍,「但只是使用且廣泛傳播的極右翼的圖像或宣揚行為就與亞速營的政治意識掛鉤是不正確的」。而在沒有提供明確證據證明下就標記該組織為外國恐怖組織,並視之與烏克蘭內政部的一個單位之間存在聯繫,將會是一個嚴重錯誤,也是對克里姆林宮贈送的禮物[54]。
2022年全面戰爭期間
[編輯]亞速營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重新受到關注。在衝突之前,亞速營就已經是俄羅斯政治宣傳中反覆出現的對象。該營宣稱自己是去政治化的軍事組織[55],但作為發動入侵的宣傳戰的一部分,俄國以該營被編入烏克蘭國民警衛隊作為其描繪烏克蘭政府和軍隊處於納粹控制下的證據之一,而「去納粹化」則是俄國發動全面入侵的重要戰爭藉口之一[56][57]。而另一方面,該營以其發布的包括無人機空襲和其他軍事行動在內的高質量視頻戰報和自我宣傳能力著稱。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形容其是「運轉良好的公關機器」[58]。
3月,France 24將亞速營描述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宣傳戰的核心」,FR24報道稱,亞速在Telegram上發布的戰果視頻「經常伴隨着燃燒俄羅斯坦克的視頻」,並稱俄羅斯人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基輔ZMINA人權中心的分析師Vyacheslav Likhachev表示,在戰爭期間,亞速營的運作方式與其他單位相同,「但有着更好的公關能力」[59]。
2024年6月11日,美國國務院認為亞速營並沒有侵犯人權,並且解除了向亞速營提供武器和培訓的禁令[60]。
保衛馬里烏波爾
[編輯]2022年2月24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俄國軍隊不宣而戰,從其在之前混合戰爭階段占領的克里米亞和頓巴斯俄占區向烏克蘭南部的守軍發動攻勢。是時亞速營一部駐紮在亞速海沿岸的頓內次克州重要城市馬里烏波爾,當即投入到了保衛該市的戰鬥當中。俄國入侵當日,亞速營指揮官丹尼斯·普羅科彭科指揮亞速營在馬里烏波爾和附近村莊組織防禦。
2月26日上午10點,馬里烏波爾市。亞速團與烏克蘭武裝部隊、國民警衛隊和其他安全部隊一起,可靠地保衛着馬里烏波爾市。我們將戰鬥到最後一滴血,我們不怕敵人的坦克、導彈襲擊或敵人的飛機,我命令亞速團的每一名戰士戰鬥到最後。我們將在空中、地面和水上消滅俄羅斯人。 團結就是勝利!榮光歸烏克蘭!
——丹尼斯·普羅科彭科 2022年2月26日
在馬里烏波爾市遭合圍後,亞速營和海軍步兵第36旅等守軍堅持戰鬥了82天。
領導和組織
[編輯]指揮官
[編輯]亞速營的首任指揮官是安德烈·比列茨基,他於2014年夏接受該營的指揮權,其任職期間亞速營擴大到營級規模。2014年8月,比列茨基被烏克蘭總統彼得·波羅申科授予「勇氣勳章」,並晉升為內政部警察部隊中校[61]。2014年10月,比列茨基當選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因烏克蘭民選官員不得在軍隊或警察系統任職,因此脫離亞速營[62][63]。弗拉基米爾·什帕拉(Володимир Шпара)曾被誤認為是亞速營的指揮官,後被澄清為該營第一連的連長[64]。
姓名 | 肖像 | 任期 | 備註 |
---|---|---|---|
安德烈·比列茨基 | 2014年5月 - 2014年10月 | 2014年10月,當選為任烏克蘭最高拉達議員[29] | |
伊戈爾·米哈伊連科 | 2014年10月 - 2016年8月 | ||
馬克西姆·若林 | 2016年8月 - 2017年9月 | ||
丹尼斯·普羅科彭科[65] | 2017年9月 - 2022年5月29日 | ||
阿納托利·西多連科 (代理) |
2022年5月29日- 2022年6月[66] | ||
尼基塔·納托奇 (代理) |
2022年6月- [67] |
參謀長
[編輯]姓名 | 肖像 | 任期 | 備註 |
---|---|---|---|
瓦季姆·特羅揚 | 2014年6月 - 2014年10月 | 副指揮官,2014年10月被任命為基輔州警察局長[37] | |
安德烈·克洛斯 | 2014年10月 - 2014年11月 | ||
弗拉季斯拉夫·索博列夫斯基 | 2014年11月 - 2017年9月 | 2017年9月退伍加入「國民兵團」黨[68] | |
伊戈爾·克里緬科 | 2017年9月至今 | 現任 |
規模
[編輯]根據2014年7月16日的一份報告,亞速營兵力為300人[3]。而早前的一份報告則稱,在6月23日時有包括女兵在內的近600名志願者宣誓加入頓巴斯營和亞速營[69]。到2015年3月,亞速營有900名志願者[70]。
組織結構
[編輯]2015年1月,亞速營正式升格為團,組織結構方趨於穩定。亞速營在基輔的原「ATEK」工業園區設有一個動員中心和一處培訓設施,用於新兵選拔和考試[71]。通過選拔的新兵會被分配到戰鬥單位或後勤供應單位,並在分配後接受進一步的戰鬥演習訓練。烏克蘭陸軍特種部隊退役軍人等類似的人員一般被分配到偵察和爆炸物處理單位,這被認為是亞速營的精英所在[71]。
亞速營的正式建制是「特種作戰支隊」,作戰任務主要集中在偵察、反偵察、排爆、攔截和特種武器行動。亞速旅是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同級別部隊中唯一的區域駐防部隊,組織結構包括:旅部、第一突擊團、第二突擊團、第五坦克團、野戰炮兵營、偵察營、安保營、工程營、維修營、物流營、信號連、化生放核防禦連、第四(訓練)團,以及第四(訓練)團下轄的位於基輔、馬里烏波爾和別爾江斯克的三個旅倉庫。
國民警衛隊第12特種旅
[編輯]- 國民警衛隊第12特種旅
- 直屬單位
- 旅指揮部
- 炮兵營
- 坦克營
- 偵察連
- 戰鬥單位
- 第1特種營
- 營指揮部
- 第1特種連
- 第2特種連
- 第3特種連
- 火力支援連
- 迫擊炮連
- 第2特種營
- 營指揮部
- 第1特種連
- 第2特種連
- 第3特種連
- 火力支援連
- 迫擊炮連
- 第3特種營
- 營指揮部
- 第1特種連
- 第2特種連
- 第3特種連
- 火力支援連
- 迫擊炮連
- 第4衛兵營
- 營指揮部
- 第1衛兵連
- 第2衛兵連
- 第3衛兵連
- 火力支援連
- 迫擊炮連
- 第5特種營
- 營指揮部
- 第1特種連
- 第2特種連
- 第3特種連
- 火力支援連
- 迫擊炮連
- 第6衛兵營
- 營指揮部
- 第1衛兵連
- 第2衛兵連
- 第3衛兵連
- 火力支援連
- 迫擊炮連
- 第1特種營
- 直屬單位
外籍成員
[編輯]亞速營透過其極端政治主張和社交媒體上的專業英語頁面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的戰士[23],這些外籍戰士的來源包括巴西、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希臘、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班牙、斯洛伐克、捷克和俄羅斯等國家與地區[3][72][73]。亞速營中大約有50名俄羅斯籍成員[74]。
該組織利用Facebook從歐洲其他國家招募極右翼人士[75]。2019年,Facebook曾根據其危險個人和組織政策,禁止為該組織提供支持[76],但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這一規定被放寬[77]。
根據2014年簽署的《明斯克協議》,烏克蘭不得允許外籍人員在其軍隊中服役[78],但亞速營並未理會這一禁令[79]。
2015年1月,大約20名年齡在20歲到45歲不等的克羅地亞人加入亞速營[80][81]。克羅地亞外交部長韋斯娜·普希奇證實有克羅地亞志願者加入烏克蘭武裝後,俄羅斯外交部曾呼籲克羅地亞讓其公民撤出相關武裝衝突。普希奇回復稱克羅地亞反對本國公民捲入此次的戰爭,並表示他們是個人行為,克羅地亞官方正在努力將他們帶回家[82]。然而,克羅地亞內政部長蘭科·奧斯托伊奇則表示,克羅地亞志願者是站在烏克蘭合法政府一邊戰鬥,根據克羅地亞法律,並沒有犯下任何罪行[83]。
2016年底,巴西調查人員破獲了一起據稱為亞速營招募巴西極右翼激進分子的陰謀[84][85]。根據2019年的報道,亞速營外籍成員中有美國新納粹恐怖組織「核武之師」的成員[86][87][88]。此外,亞速營中的外籍成員還包括英國退役軍人克里斯·加勒特,以及一名曾在希臘軍隊和法國外籍軍團服役的綽號「希臘人」的退役軍人[79]。
象徵物
[編輯]徽章 | 旗幟 | 使用時間 | 描述 |
---|---|---|---|
不適用 | 2014年春 - 2014年夏 | 「黑色軍團」的徽章,長方形,黑白色,代表烏克蘭的三叉戟盾牌前站着一群士兵,周圍用輻射狀的陽光填充,圖案下有烏克蘭語的「Чорний Корпус」(黑色軍團)字樣 | |
2014年夏 - 2015年冬[b] | 盾牌形,主體背景為黃色,白色的「黑太陽」符號在藍色的代表亞速海的海面升起,背景之上是「ꑭ」符號,代表「民族思想(Ідея Нації, Ideya Natsii)[89]」,上方為烏克蘭語的「Азов」(亞速)字樣。旗幟為烏克蘭國旗上鑲嵌亞速營徽章。 | ||
2015年冬至今 | 2014年亞速營併入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後,徽章被重新設計。整體呈盾牌形,黃色背景上一個傾斜的「ꑭ」符號,傾斜被賦予了「進攻」的含義。 |
下屬機構徽章
[編輯]2014年底至2015年初,該組織所屬的下級各單位也開始使用自己的徽章。
-
亞速旅第一團第三營的徽章,從2014/2015年冬季開始使用
-
亞速旅坦克團的徽章,從2015年春季開始使用
意識形態
[編輯]亞速營自成立以來一直受不少外界指控,包括極右[90][91]、新納粹[92][93][94][95]、法西斯主義[96]、酷刑及戰爭罪行等。其創始人及首任指揮官是極右翼民族主義者,更曾領導新納粹主義組織社會民族大會及烏克蘭愛國者[62][63],該營標識「狼之鈎」亦被認為與曾被親衛隊第2師使用的納粹標誌相關。不過亞速營官方極力否認與納粹主義有任何關連,堅稱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22個國家、甚至更包括猶太人[97][98],半數以上講烏克蘭俄語[99][100],但承認組織內可能有10%-20%的人信奉新納粹主義[101];同時亦稱其軍徽是「民族理念」(Ідея Нації)口號的縮寫[102]。亞速營的一些成員公開宣揚納粹、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觀點[103][104]。然而,亞速營的領導層和烏克蘭政府官員均否認該組織的代表有任何新納粹或種族主義信仰。[105][106]
記者亞歷山大·西比爾采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ибирцев)發現,大約一半的戰士,特別是來自俄羅斯的2名志願者,身上有納粹和光頭黨符號的紋身:納粹黨衛軍符文、第三帝國的徽章;「與此同時,相當一半的戰士……對自己同伴對國家社會主義者的同情一點也不熱心」[107][108]。根據政治學家維亞切斯拉夫·利哈喬夫的說法,儘管該部隊成員的招募主要是通過新納粹和其他右翼激進組織的結構和信息資源進行的,但只有少數戰士信奉新納粹主義觀點:作為最早的戰鬥準備志願部隊之一,亞速吸引了許多人,而不是意識形態動機。利哈切夫表示,他知道有證據表明一些「左翼反法西斯意識形態」的支持者和一名猶太人在亞速營中服役[109]。作為一個「少數派」,迪娜·紐曼(Dina Newman)根據「眾多報告」的數據,估計了部隊中被說服的新納粹分子的數量[103]。
與新納粹主義的關係
[編輯]亞速營被認為是新納粹主義的極右翼民兵組織[24],其成員經常穿戴新納粹和黨衛軍的標誌和徽章,並毫不避諱地宣揚新納粹主義觀點[110][111]。該組織的徽章中包含了納粹黨曾使用的「狼之鈎」[112][113]和黑太陽[114][115][116]兩個納粹標誌,這兩個標誌也是流行的新納粹主義符號[42][114][111]。亞速營士兵曾被觀察到在制服上佩戴與納粹有關的標誌[117]。
2014年,德國ZDF電視網曾播放頭戴帶有納粹標誌頭盔的亞速營戰士照片[118]。2015年,波蘭戰地記者馬爾欽·奧格多夫斯基(Marcin Ogdowski)在亞速營位於原Majak度假勝地的基地採訪時,亞速戰士向他展示了納粹紋身以及制服上的納粹標誌[119]。
安德烈·比列茨基曾表示其「歷史使命」是領導「世界上的白人種族為他們的生存進行最後的鬥爭……一場針對閃米特人領導的劣等人的十字軍東征」[120]。政治學家伊萬·卡查諾夫斯基(Ivan Katchanovski)在比較該組織和「烏克蘭愛國者」的意識形態時稱「社會民族會議和烏克蘭愛國者提倡新納粹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這些同樣適用於……亞速營和許多足球狂熱球迷組織以及其他在這些陣營的人[121]。」肖恩·沃克(Shaun Walker)在《衛報》的文章中稱「許多亞速營成員與新納粹團體有聯繫,而那些否認這一說法的人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其成員很多有納粹的卐字紋身並自稱是「國家社會主義者」[111]。據《每日野獸》報道,該組織的一些成員是「新納粹分子、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公開承認的反猶太主義者[49]」,「不同成員的各類卐字紋身,以及他們戴着有卐字符或黨衛軍符號的頭盔參加戰鬥的偏好」使得亞速營的其他成員很難否認該組織與新納粹主義的關係[122]。
列夫·戈林金(Lev Golinkin)在《國家》雜誌的文章中稱「後廣場時期的烏克蘭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其武裝部隊中擁有新納粹組織的國家[123]。」《外交政策》雜誌的邁克爾·科爾伯恩(Michael Colborne)稱其為具有「全球野心」的「一場危險的新納粹友好型極端主義運動」,並指出了該組織在意識形態和象徵物上與2019年新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的相似之處,以及該組織在招募美國右翼極端分子上的努力[50]。
亞速營的一位發言人曾稱該組織的新兵中「僅10%-20%」是新納粹分子,並將新納粹意識形態歸咎於被誤導的青年[70]。該組織的成員還表示,倒置的「狼之牙」標誌與與納粹主義無關,其含義是烏克蘭語中「國家意識」(Ідея Нації, Ideya Natsii)[111][37][111][113]。
2015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由國會議員約翰·科尼爾斯提出的禁止向亞速營提供包括武器和訓練在內的任何援助的修正案[39]。2015年6月,加拿大國防部長賈森·肯尼稱亞速營只是「少數壞蘋果」,不能用它來代表陷入困境的烏克蘭的形象,並宣布加拿大軍隊不會向包括亞速營在內的準軍事組織提供訓練或支持[124]。由於五角大樓向眾議院國防撥款委員會施壓,美國針對亞速營的修正案於2015年11月被刪除[40]。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對此表示抗議,該中心表示取消禁令將極大的增加烏克蘭納粹大屠殺否認論的危險[125]。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撥款法案,其中規定因亞速營的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禁止向其提供軍事援助[47][126][125]。
與反猶太主義的關係
[編輯]曾有40多名以色列人權活動人士簽署請願書,要求停止向烏克蘭出售武器,以避免這些武器落入公開信奉新納粹意識形態的部隊手中,並引用證據表明部分右翼亞速營士兵配備有以色列生產的塔沃爾突擊步槍和內蓋夫輕機槍[127]。
不過通常認為烏克蘭猶太裔寡頭伊戈爾·科洛莫伊斯基是亞速營的幕後金主[19]。而且有烏克蘭猶太人在亞速營中服役,比如2013年基輔「歐洲廣場運動」中「猶太數百人」組織的領袖Nathan Khazin[128]。安德烈·比列茨基也曾在採訪中稱把以色列和日本視為烏克蘭發展的榜樣[129]。
羅德教
[編輯]大部分亞速營士兵是烏克蘭民族主義化的羅德教(或稱斯拉夫本土教)的追隨者,會使用代表羅德教的「kolovrat」符號。「Kolovrat」符號被俄國及烏克蘭的新納粹主義、民族主義和斯拉夫本土教使用,被認為是古代斯拉夫人或「雅利安人」的象徵,含義與太陽有關,是斯拉夫本土教最常見的標誌,但並沒有可靠的資料證實該符號及其名稱在古代歷史上曾被使用[130]。俄國自2014年起侵略烏克蘭時,其僕從部隊中的魯西奇小組亦使用這個標誌作為其徽章。
為舉行羅德教的儀式,亞速營曾興建了包括馬里烏波利的霹隆神殿在內的多所神殿[131]。
俄國政治宣傳與信息戰中對亞速營的指責
[編輯]2022年俄國入侵開始之後
[編輯]2022年2月27日,烏克蘭國民警衛隊在推特上發布亞速營士兵用豬油塗抹子彈的影片,並稱「親愛的穆斯林兄弟,在我們國家,你們不會上天堂」,影片標題稱子彈將用來對付「卡德羅夫獸人」(指車臣共和國的穆斯林士兵)[132][133]。大公報稱這段影片引起包括多個伊斯蘭國家及團體的各方批評[134][135][136]。中國大陸媒體更以「烏軍要用「豬油子彈」對抗車臣 海外網民:果然是新納粹」為標題指控亞速營在子彈上抹豬油的行為是納粹行徑[137]。該段影片儘管因仇恨內容受到推特限制,但仍可在平台上訪問[138]。
2022年3月2日以來,俄羅斯軍隊已經完全包圍了馬里烏波爾並封鎖了港口。俄占頓內次克警察部隊稱亞速營成員在馬里烏波爾的環亞速海國立科技大學布雷,並使用了受控起爆裝置[139]。2022年3月3日,頓涅茨克警察發言人愛德華·巴蘇林表示,馬里烏波爾缺糧、缺水和沒電,人道主義局勢持續惡化,但城裡和城市周邊都是軍事監督員,亞速營和「右區」武裝分子不允許平民經人道主義走廊離開馬里烏波爾,馬里烏波爾居民成為烏克蘭方面的人質,烏方正試圖把該市變成一個集中營[140][需要較佳來源]。
2022年3月4日,根據俄方消息,因拒絕服從軍事指揮,位於馬里烏波爾西南部的亞速營指揮部被烏克蘭武裝部隊用「OTR-21圓點-U」導彈攻擊,導致20多名武裝人員喪生[141][142][143][144][需要較佳來源]
2022年3月5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總統傑尼斯·普希林稱,亞速營成員炸毀了馬里烏波爾梅提達大道的一所房子,使得括婦女和兒童在內多達200人被困在廢墟下的地下室中[145]。2022年3月6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部隊稱,亞速營在馬里烏波爾市城市中央街道,莫斯科大街的公園,以及勝利大道的住宅樓隨機放置了大約1萬枚PFM-1反步兵殺傷地雷[146][145]。頓涅茨克警察指控亞速營成員3月6日時轟炸試圖從馬里烏波里市沿人道主義走廊疏散的和平居民隊伍,造成兩人死亡,四人受傷[147][143][需要較佳來源]
2022年3月6日晚,俄羅斯國防部稱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涉嫌與亞速營武裝人員合謀在哈爾科夫發動「假旗」攻擊[148][需要較佳來源],其計劃具體是指在哈爾科夫物理技術研究所的試驗核反應堆敷設了炸彈,炸毀反應堆後指控俄武裝力量對試驗核裝置發起導彈攻擊,這可能對哈爾科夫造成放射性污染[149]。烏方消息稱俄方武裝自2月24日以來一直襲擊研究所所在的街區,該所與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合作開發的中子源的一個變電站在3月6日被俄羅斯摧毀。3月6日,烏方向美國能源部國家核安全管理局報告稱中子源「因爆炸而遭受破壞」。不過,因為該設施的燃料已提前被主動移除,發生大範圍輻射污染的風險「幾乎為零」。3月7日,美國國防部的一名高級國防官員表示,該部正在調查有關哈爾科夫物理技術研究所遭到火箭襲擊的報告,但暫時仍無法對其進行獨立核實[150]。
2022年3月14日,亞速營在其Telegram頻道上傳了一段馬里烏波爾的影片,顯示俄軍隊對南部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猛烈轟炸下給該市造成了廣泛的破壞[151][152]。據烏方稱,亞速營於2022年3月15日在馬里烏波爾附近擊斃了俄軍少將師長奧列格·米佳耶夫[153][154][需要較佳來源]。
2022年8月2日,俄羅斯最高法院在裁決一宗亞速營被指控窩藏新納粹和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的案件中,允許對亞速營的成員判處長期監禁,並禁止其在俄羅斯境內活動。這意味着亞速營已在俄羅斯法律被視為是一個恐怖組織[155]。
參閱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Reuters. Factbox: Last defenders of Mariupol: what is Ukraine's Azov Regiment?. Reuters. 2022-05-17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英語).
- ^ 2.0 2.1 Margarete Klein. RUFS Briefing No. 27: Ukraine's volunteer battalions –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PDF). 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April 2015 [2019-12-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6-24).
- ^ 3.0 3.1 3.2 Newman, Dina. Ukraine conflict: 'White power' warrior from Sweden. BBC News. 2014-07-16 [2019-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The Azov Battalion was formed and armed by Ukraine's interior ministry. A ministerial adviser, Anton Gerashchenko, [was asked] if the battalion had any neo-Nazi links through the Social National Assembly. 'The Social National Assembly is not a neo-Nazi organisation,' he said. 'It is a party of Ukrainian patriots...'
- ^ 4.0 4.1 4.2 Pancevski, Bojan. Kiev lets loose Men in Black.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2014-05-11 [2018-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4).
- ^ Stallard, Katie. Ukraine Militia 'Ready To Take On Separatists'. Sky News. 2014-05-25 [2014-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6).
- ^ The separatists fired on a bus with fighters of the "AZOV" special police battalion. National Police of Ukraine. 2014-05-07 [2018-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2).
- ^ Роз'яснення щодо статусу спецпідрозділу "Азов" [Clarification as to the status of Special Forces "Azov"]. ngu.gov.ua. 2015-04-23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9) (烏克蘭語).
- ^ Azov Battalion - The Defenders of Mariupol. Tablet Magazine. 2022-05-18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 ^ How a Swedish Sniper Found Redemption in the Ukraine War. The Daily Signal. 2015-08-10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2).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烏克蘭語) "We are trying to come to power through elections, but we have all sorts of possibilities" - as "Azov" becomes par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romadske.TV (13 October 2016)
- ^ 頭條揭密》普丁口中的新納粹 烏克蘭「亞速營」有多悍?. Yahoo!新聞. [2022-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 ^ (俄文) Для 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ситуация на Юго-Востоке МВД создает спецподразделения по охране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порядк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rena.in.ua, 15 April 2014.
- ^ 13.0 13.1 13.2 Azov regiment announces creation of own party. UNIAN. 2016-09-16 [2016-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 ^ Hoyle, Ben. Neo-Nazis gi ccve Kiev a last line of defence in the east. The Times (Mariupol). 2014-09-05 [201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 ^ Nemtsova, Anna. War and Murder in Eastern Ukraine. The Daily Beast. 2014-05-27 [2016-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 ^ Azov Battalion announced signing of new warrior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9-12-05., TSN News, May 20, 2014.
- ^ 斯蒂芬‧馬爾維.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从喜剧演员到战争领袖. BBC. 2022-03-01 [202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 ^ Ukraine: Batallion Backed by Jewish Billionaire Sent to Fight Pro-Russian Militias. The Algemeiner. 2014-06-14 [202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
- ^ 19.0 19.1 Profile: Who are Ukraine’s far-right Azov regiment?.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 2022-03-01 [202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 ^ "Азов" відхрестився від критика АТО Ярослава Гончара. Channel 5. 2014-06-10 [2015-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 ^ 21.0 21.1 Reinforcements for the Azov Battalion. euromaidanpress.com. 2014-06-24 [201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 ^ UAH to USD Chart, 23 Jul 2013 00:00 UTC - 22 Jul 2018 11:20 UTC, [201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1)
- ^ 23.0 23.1 Parfitt, Tom. Ukraine crisis: the neo-Nazi brigade fighting pro-Russian separatist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4-08-11 [2014-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1).
- ^ 24.0 24.1 Fergal Keane. Ukraine crisis: Heavy shelling in hours before ceasefire. BBC. 2014-09-05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9).
- ^ Ukraine crisis: Ceasefire is 'largely holding'. BBC. 2014-09-06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 ^ Shekhovtsov, Anton. Why Azov should not be designated a 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 Atlantic Council. 2020-02-24 [2021-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美國英語).
- ^ 27.0 27.1 Baczynska, Gabriela. Ukrainian battalion gears up for more fighting. Reuters. 2015-03-25 [2015-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4).
- ^ Right Sector, Azov Battalion march to commemorate the Ukrainian Insurgent Army. KyivPost. [2015-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5).
- ^ 29.0 29.1 Steve Rosenberg. Ukraine election: Land of chaos and courage. BBC. 2014-10-24 [2014-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 ^ Sonne, Paul; Shchetko, Nick. Ukraine Government Heralds Election, But Not All Voters Feel Inspired. 華爾街日報. 2014-10-24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 ^ Ishchenko, Volodymyr. Ukraine has ignored the far right for too long – it must wake up to the danger. The Guardian. 2014-11-13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3).
- ^ 32.0 32.1 Extraordinary parliamentary election on 26.10.2014: Data on vote counting at precincts within single-mandate districts. 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of Ukraine. 2014-10-26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 ^ Парламентські вибори: Кандидати на мажоритарних округах: Одномандатний виборчий округ № 217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Candidates for the majority constituencies: single-mandate constituency No. 217]. RBK Ukraine. 2014-10-30 (烏克蘭語).
- ^ (烏克蘭語) pro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Ukrainian parliament
- ^ (烏克蘭語) Full list of newly elected People's Depu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eleviziyna Sluzhba Novyn (12 November 2014)
- ^ Парламентські вибори: Кандидати на мажоритарних округах: Одномандатний виборчий округ № 22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Candidates for the majority constituencies: single-mandate constituency No. 22]. RBK Ukraine. 2014-12-05 [201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5) (烏克蘭語).
- ^ 37.0 37.1 37.2 Ian Bateson; Kyiv Post staff. Former Azov battalion leader works to clean up Kyiv regional police, his image. Kyiv Post. 2014-12-03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3).
- ^ US forces to hold exercises in Ukraine. Huffington Post. 2015-03-31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
- ^ 39.0 39.1 John Conyers, Jr. U.S. House Passes 3 Amendments By Rep. Conyers To Defense Spending Bill To Protect Civilians From Dangers Of Arming and Training Foreign Force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5-06-11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 ^ 40.0 40.1 Carden, James. Congress Has Removed a Ban on Funding Neo-Nazis From Its Year-End Spending Bill. 2016-01-14 [2020-01-31]. ISSN 0027-8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美國英語).
|journal=
被忽略 (幫助) - ^ Nolan Peterson. "Putin's War: Regular and Volunteer Ukrainian Troops Vie in Mariupol"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6., Newsweek, 29 August 2015.
- ^ 42.0 42.1 Driebergen, Michiel. Campfire Songs and Kalashnikovs. Foreign Policy. 2016-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0).
- ^ 乌克兰武装组织训练儿童射击 最小"童军"仅6岁(高清组图). 參考消息網. 2015-08-13 [202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 ^ До Одеси вже прибуло щонайменше 300 бійців полку "Азов" [At least 300 fighters for the "Azov" regiment have arrived in Odessa]. Pravda.com.ua. 2016-04-27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烏克蘭語).
- ^ До полку АЗОВ завітала багатонаціональна інспекційна група. 2017-11-20 [2018-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4).
- ^ 46.0 46.1 Marcetic, Branko. The CIA May Be Breeding Nazi Terror in Ukraine. Jacobin. 2022-01-15 [202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
- ^ 47.0 47.1 Kheel, Rebecca. Congress bans arms to Ukraine militia linked to neo-Nazis. The Hill. 2018-03-27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英語).
- ^ Owen, Tess. House Democrats Just Demanded These Neo-Nazi Groups Be Prosecuted as International Terrorists. Vice News. 2019-10-16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2).
- ^ 49.0 49.1 Nemtsova, Anna; Dickey, Christopher. Ukraine's Anti-Russia Azov Battalion: 'Minutemen' or Neo-Nazi Terrorists?. The Daily Beast. 2019-11-15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 ^ 50.0 50.1 Colborne, Michael. U.S. Congress Accidentally Boosted Ukraine's Far-Right. Foreign Policy. 2019-11-01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5).
- ^ 張謙. 港媒:激進主義烏克蘭人現身反送中 警方關注. 中央社. 2019-12-04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中文(繁體)).
- ^ Lum, Alvin. Far-right Ukrainian activists ‘only in Hong Kong for protest touris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12-04 [2022-02-27]. ISSN 1021-6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英語).
- ^ Hume, Tim. What the Hell Are Ukrainian Fascists Doing in the Hong Kong Protests?. Vice. 2019-12-05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 ^ Why Azov should not be designated a 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 Atlantic Council. 2020-02-24 [202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美國英語).
- ^ Haring, Melinda. Why Azov should not be designated a 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 Atlantic Council. 2020-02-24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美國英語).
- ^ The Azov Battalion: How Putin built a false premise for a war against "Nazis" in Ukraine. www.cbsnews.com.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2) (美國英語).
- ^ Ros Atkins on... Putin’s false Nazi claims about Ukraine. BBC News.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國英語).
- ^ Staff, Our Foreign. Inside Azov, the far-Right brigade killing Russian generals and playing a PR game in the Ukraine war. The Telegraph. 2022-03-18 [2022-11-20].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英國英語).
- ^ Azov Regiment takes centre stage in Ukraine propaganda war. France 24. 2022-03-25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5) (英語).
- ^ US lifts ban on sending weapons to Ukraine’s controversial Azov brigade. Al Jazeera. 12 June 2024 [12 June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 (英語).
- ^ 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УКРАЇНИ № 631/2014: Про відзначення державними нагородами України [DECREE OF THE PRESIDENT OF UKRAINE: № 631/2014 On awarding state decorations of Ukraine]. 2014-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烏克蘭語).
- ^ 62.0 62.1 (烏克蘭語) Andriy Biletsky: Avakov - man system, but the system I think is negativ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krayinska Pravda (18 October 2016)
- ^ 63.0 63.1 (烏克蘭語) The former leader of "Azov" Beletsky declared only salary and $ 5,0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krayinska Pravda (30 October 2016)
- ^ (烏克蘭語) Павєл Шеремет. Командир батальйону "Азов": Найстрашніша помилка влади - політичні переговори з сепаратистам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Українська правда (Ukrainian pravda), June 17, 2014.
- ^ Про АЗОВ | Сучасна українська армія. Сучасна українська армія. [2018-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6) (美國英語).
- ^ В Харькове заявили о создании нового спецподразделения "Азов".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7).
- ^ Новым командиром "Азова" назначили эвакуированного из Мариуполя на вертолете Надточия. [2022-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 ^ ВЛАДИСЛАВ СОБОЛЕВСКИЙ, ПОЗЫВНОЙ БОРИСФЕН, ЭКС-НАЧАЛЬНИК ШТАБА ПОЛКА “АЗОВ”: В ЖИЗНИ ВАЖНЕЕ СВОБОДЫ – ПРИКАЗ!. willlive. 2020-07-08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9).
- ^ Will Stewart and Sara Malm. Ukraine's women sign up to fight as top politician claims number of children killed is 'ten times higher than official toll', UK Newsday, 23 June 2014.
- ^ 70.0 70.1 Dorell, Oren. Volunteer Ukrainian unit includes Nazis. USA Today. 2015-03-10 [2015-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2).
Andriy Diachenko, a spokesman for the Azov Brigade, said only 10% to 20% of the group's members are Nazis
- ^ 71.0 71.1 Peterson, Nolan. A Ukrainian National Guard Unit Trains to 'Fight to the Death'. NewsWeek. 2015-04-21 [2015-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 ^ Swedish neo-Nazis join fight in Ukrain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8-10., The Local Sweden, 30 July 2014.
- ^ Note to Ukraine: Stop Whitewashing the Political Record. The Huffington Post. 2015-01-23 [2015-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 ^ Sukhov, Oleg. Foreigners Who Fight And Die For Ukraine: Russians join Ukrainians to battle Kremlin in Donbas. Kyiv Post. 2015-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7).
- ^ Shuster, Simon; Perrigo, Billy. How a White-Supremacist Militia Uses Facebook to Radicalize and Train New Members. Time. 2021-01-07 [202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 Facebook 'Bans' Ukrainian Far-Right Group Over 'Hate Speech' -- But Getting Rid Of It Isn't Easy.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 ^ Biddle, Sam. Facebook Allows Praise of Neo-Nazi Ukrainian Battalion If It Fights Russian Invasion. The Intercept. 2022-02-24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 ^ Karatnycky, Adrian. A Closer Look at the Ukraine Cease-Fire Agre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2-19 [2016-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79.0 79.1 Meet the European Fighters Who Have Gone to War in Ukraine. VICE. [2015-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 ^ Kristović, Ivica. Dao sam otkaz, ostavio ženu i djecu te krenuo pomoći Ukrajincima. Večernji list. 2015-02-11 [2015-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3) (克羅地亞語).
- ^ Balkan Citizens Fight in Ukraine and Syria. [2015-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6).
- ^ Krnić, Denis. Otkrivamo zašto je Putin ljut samo na Hrvate: naredba je – zapovjednika iz "Azova" uhvatiti živog!. Slobodna Dalmacija. 2015-02-14 [201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克羅地亞語).
- ^ Pusić: Ima hrvatskih vojnika koji su se priključili ukrajinskoj vojsci. Index.hr. 2015-02-11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克羅地亞語).
- ^ Leahy, Joe. Brazil neo-Nazi claim tests myth of racial harmony. Financial Times. 2017-01-10 [2018-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 ^ Brazilian Neo-Nazis Recruited to Fight pro-Russian Rebels in Ukraine. Haaretz. 2017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英語).
- ^ Ukraine Deported Two American Members Of A Neo-Nazi Group Who Tried To Join A Far-Right Military Unit For "Combat Experience". Buzzfeed. 2020-10-08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 ^ Transnational White Terror: Exposing Atomwaffen And The Iron March Networks. Bellingcat. 2019-12-20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 ^ "Defend the White Race": American Extremists Being Co-Opted by Ukraine's Far-Right. Bellingcat. 2019-06-14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 ^ Azov fighters are Ukraine's greatest weapon and may be its greatest threat. the Guardian. 2014-09-10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0) (英語).
- ^ Upchurch, H. E. Cruickshank, Paul; Hummel, Kristina , 編. The Iron March Forum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kull Mask' Neo-Fascist Network (PDF). CTC Sentinel (West Point, New York: Combating Terrorism Center). 2021-12-22, 14 (10): 27–37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2-27).
Smith also had ties to the Azov Battalion, a neo-fascist Ukrainian paramilitary group.
- ^ Profile: Who are Ukraine's far-right Azov regiment?. Al Jazeera. 2022-03-03 [2022-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 ^ Carden, James. Congress Has Removed a Ban on Funding Neo-Nazis From Its Year-End Spending Bill. The Nation. 2016-01-14 [2021-05-27]. ISSN 0027-8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8).
... neo-Nazi groups, such as the Azov Battalion.
- ^ Kheel, Rebecca. Congress bans arms to Ukraine militia linked to neo-Nazis. The Hill. 2018-03-27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
Ro Khanna: the recently passed omnibus prevents the U.S. from providing arms and training assistance to the neo-Nazi Azov Battalion.
- ^ The Rise of Far-Right Extrem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csis.org. 2018-11-07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Azov Battalion, a paramilitary unit of the Ukrainian National Guard, which the FBI says is associated with neo-Nazi ideology.
- ^ 張亞娟 (編). 这营是纳粹营吗?- 新纳粹主义势力和背后的美国霸权主义. 新華網. 2022-04-09 [2024-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1).
在烏克蘭新納粹主義思潮沉渣泛起的時代背景下,亞速營,一支舉着新納粹主義的部隊成立了。
-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亚速营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 DW.COM. 德國之聲.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9) (中文).
- ^ Peterson, Nolan. How a Swedish Sniper Found Redemption in the Ukraine War. dailysignal.com. 2015-08-10 [2018-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2).
But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Azov soldiers say they're fighting for Ukraine's sovereignty and to repel what they call a "Russian invasion" of their homeland. Those with far-right convictions live and fight side-by-side soldiers from 22 countries and various backgrounds, including Arabs, Russians, and Americans—as well as Christians, Muslims, and Jews.
- ^ Червоненко, Виталий. Антисемитизм или манипуляция: усиливается ли притеснение евреев в Украине?. BBC. 2018-05-14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 ^ Ayres, Sabra. Driven by far-right ideology, Azov Battalion mans Ukraine's front line. Al Jazeera America. 2014-07-24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 ^ Dorell, Oren. Volunteer Ukrainian unit includes Nazis. Usatoday.com. 2015-03-10 [2015-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2).
- ^ Pugliese, David. Ukrainian unit accused of Neo-Nazi links wants Canada's help. Ottawa Citizen. 2015-06-26 [2017-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РБК-Україна (22 June 2015), Комбат "Азова" заперечує зв'язок символіки батальйону з нацизмо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烏克蘭語)
- ^ 103.0 103.1 Дина Ньюман Что делает шведский снайпер в украинском батальон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Русская служба Би-би-си, 16.07.2014
- ^ «and members of the battalion are openly white supremacists, or anti-Semites», ""Personally, I’m a Nazi, « said „Phantom「»
- ^ Азов ответил конгрессу США на заявление о неонацистской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и полка.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 ^ Азов отрицает свои неонацистские взгляды.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0).
- ^ «Азов». Мариуполь. Зачистка / Журнал «Вести. Репортё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原文備份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emplate:Недоступная ссылка
- ^ Савицкий, Георгий. Гнев Новороссии.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 ^ Интервью с Вячеславом Лихачёвы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Громадське телебачення, 19.08.2014
- ^ Parfitt, Tom. Ukraine crisis: the neo-Nazi brigade fighting pro-Russian separatists. Telegraph.co.uk. 2014-08-11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1).
- ^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Walker, Shaun. Azov fighters are Ukraine's greatest weapon and may be its greatest threat. The Guardian. 2014-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0).
- ^ Golinkin, Lev. The reality of neo-Nazis in Ukraine is far from Kremlin propaganda. The Hill. 2017-11-09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 ^ 113.0 113.1 Miller, Christopher. Azov, Ukraine's Most Prominent Ultranationalist Group, Sets Its Sights On U.S., Europe.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Prague). 2018-11-14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3).
- ^ 114.0 114.1 Luhn, Alec. Preparing for War With Ukraine's Fascist Defenders of Freedom. Foreign Policy. 2014-08-30 [2017-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9).
- ^ lądowe, Wojska. USA nie będą szkolić batalionu Azow. Altair.com.pl. 2015-06-13 [2015-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5) (波蘭語).
- ^ Hinz, Linda. Schmutziger Kampf in der Ukraine: Neonazis im Dienst der Regierung [Dirty war in Ukraine: neo-Nazis in service of the government]. Focus Online. 2014-08-14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德語).
- ^ Ukrainian soldiers seen wearing helmets with Nazi swastika and SS symbols. Haaretz. 2014-09-09 [2015-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7).
- ^ German TV Shows Nazi Symbols on Helmets of Ukraine Soldiers. NBC News. 2014-09-09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Chłopcy z 'Azowa' bronią Mariupola. Ukrainy, Europy i… białej rasy [The boys from 'Azov' defend Mariupol. Ukraine, Europe and… the white race]. Interia. 2015-07-08 [2015-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 (波蘭語).
- ^ Sakwa, Richard. Frontline Ukraine: Crisis in the Borderlands. I.B.Tauris. 2014-12-18: 158 [2016-06-23]. ISBN 978-0-85773-80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
- ^ Katchanovski, Ivan. My Interview with the Radio Sweden Concerning the Azov Battalion in Ukraine. academia.edu. 2014-06-19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 ^ Cathcart, Will; Epstein, Joseph. How Many Neo-Nazis Is the U.S. Backing in Ukraine?. The Daily Beast. 2017-04-14 [202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 ^ Golinkin, Lev. Neo-Nazis and the Far Right Are On the March in Ukraine. The Nation. 2019-02-22 [2021-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1).
Post-Maidan Ukraine is the world’s only nation to have a neo-Nazi formation in its armed forces. The Azov Battalion was initially formed out of the neo-Nazi gang Patriot of Ukraine. Andriy Biletsky, the gang’s leader who became Azov’s commander, once wrote that Ukraine’s mission is to 「lead the White Races of the world in a final crusade…against the Semite-led Untermenschen.」
- ^ Brewster, Murray. No training for Azov regiment: Kenney. Kiev, Ukraine: The Canadian Press. 2015-06-26 [2015-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7).
- ^ 125.0 125.1 Sokol, Sam. US lifts ban on funding 'neo-Nazi' Ukrainian militia. Jerusalem Post. 2016-01-18 [2016-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 ^ US lifts ban on funding 'neo-Nazi' Ukrainian militia. The Jerusalem Post.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Rights Groups Demand Israel Stop Arming neo-Nazis in Ukraine. Haaretz.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英語).
- ^ Червоненко, Виталий. Антисемитизм или манипуляция: усиливается ли притеснение евреев в Украине? [Anti-Semitism or Manipulation: Is Jewish Oppression Intensified in Ukraine?]. BBC News. 2018-05-14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烏克蘭語).
- ^ Билецкий: Половина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воевали за Украину, разговаривает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gordonua.com. 2018-11-20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9) (俄語).
- ^ Trubachyov, Oleg (編). Kolovortъ; кolovьrtъ (PDF).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Slavic languages 10. Moskow: Nauka. 1983: 149, 150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3) (俄語).
- ^ Archpriest Oleg Trofimov. Кровавые 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я "Азова" в Донбассе: мракобесие захватило Мариуполь - зачем в городе возвели капище Перуна? [Bloody sacrifices of "Azov" in Donbass: Obscurantism seized Mariupol - why in the city they erected a temple of Perun?]. Новост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Харькова (Kharkiv News Agency). 2017-08-03 [2017-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4).
- ^ Sakshi Tiwari. Ukraine Uses ‘Pig-Fat Bullets’ To Deflate Russian Aggression While Moscow Determined To De-Nazify Kiev, Remove Zelensky. The EurAsian Times. 2022-03-02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 ^ Benjamin Norton. Ukraine’s National Guard boasts of Nazis killing Russian Muslim ‘orcs’ with lard bullets. Multipolarista. 2022-02-27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 ^ 乌克兰亚速营做猪油弹 网民:新纳粹. 大公報. 2022-03-01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 ^ “亚速营”劣迹斑斑. 大公報. 2022-03-04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 ^ Ukrainian fighters grease bullets against Chechens with pig fat. Al Jazeera. 2022-02-28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 ^ 乌军要用“猪油子弹”对抗车臣 海外网民:果然是新纳粹.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 ^ Rimal Farrukh. Ukraine’s ‘Neo-Nazi’ Battalion Is Greasing Bullets in Pig Fat for Russia’s Muslim Soldiers. VICE. 2022-03-01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准备在马里乌波尔挑衅. 衛星社. 2022-03-02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2).
- ^ 巴苏林指责乌军试图将马里乌波尔变成集中营. 俄羅斯衛星社. 2022-03-03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 ^ 乌军使用“圆点-U”导弹击中马里乌波尔的“亚速营”特种部队司令部. 俄羅斯衛星社.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
- ^ Ukrainian military targets Azov Battalion: Chechen leader. Al Mayadeen Net.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0).
- ^ 143.0 143.1 Ukrainian Azov shoots civilians during Mariupol evacuation, kills two. Al Mayadeen Net - Agencies. 2022-03-06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 ^ Ukrainian army’s missile hits nationalist battalion’s headquarters in dispute. RUSSIAN NEWS AGENCY. 2022-03-0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 ^ 145.0 145.1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亚速营”武装分子在马里乌波尔市中心的居民楼里布雷. 衛星社. 2022-03-06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5).
-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从马里乌波尔及其郊区疏散300余人. 衛星社.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
- ^ “亚速营”武装分子轰炸从马里乌波里市沿人道主义走廊离开的和平居民队伍. 衛星社. 2022-03-07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5).
- ^ 外媒:俄军方揭露亚速营“假旗”攻击. 參考消息網. 2022-03-09 [202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 ^ 俄国防部:乌国家安全局正策划可能造成哈尔科夫放射性污染的挑衅. 衛星社. 2022-03-07 [202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5).
- ^ Andrew Grant. Prominent Ukrainian physics institute imperiled by Russian attacks. Physics Today. 2022-03-07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Paul P. Murphy. Video shows widespread destruction in Ukraine's Mariupol. CNN. 2022-03-14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 ^ 'Mariupol is now just hell': Survivors and drone footage reveal the scale of destruction. CNN. 2022-03-15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 ^ Мілітарний: Азов ліквідував командира ЗС РФ, який воював ще з 2015 року. mukachevo. 2022-03-16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烏克蘭語).
- ^ Убитый "Азовцами" генерал-майор оккупантов оказался командиром элитной дивизии: подробности. telegraf. 2022-03-15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烏克蘭語).
- ^ Russia designates Ukraine’s Azov Regiment a ‘terrorist’ group. www.aljazeera.com. [202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