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
外观
约瑟夫·海顿的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目录7b之2,或作品101[注 1])作于1783年,是海顿为尼古劳斯·埃施特哈齐宫廷麾下的首席大提琴安东宁·卡夫特(Antonín Kraft)特别创作的。古典时期的独奏型协奏曲作品以钢琴、小提琴为大宗,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当代少见的例子,也是大提琴文献中重要的协奏曲代表。[注 2]
这首作品的原创性曾受到质疑,有观点认为实际的创作者是卡夫特,海顿仅是托名。[3]1951年,作品的手稿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被发现,此一讨论遂尘埃落定。[注 3]
分析
[编辑]相较于早期所写的第1号大提琴协奏曲(六〇年代),第2号的音乐较接近古典主义风格,织度上也以主音音乐手法为主。[注 4]此曲每个乐章皆有装饰奏,在演奏技法上应用了许多高把位、双弦奏法,亦是当代一大特色。
今日演奏此曲时所采用的编曲,多为1890年版。[注 5]
配器
[编辑]- 独奏大提琴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0 2 0 0—2 0 0 0—str"。[5]
乐章
[编辑]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为古典协奏曲标准的三乐章体裁:
-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 慢板(Adagio)
- 轮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 第一乐章
温暖闲适的音乐。采取双呈示部的形式(常见于古典时期协奏曲作品),使得此乐章的篇幅甚长,超过其馀二乐章的总和。
多名演奏家曾为第一乐章撰写装饰奏,使用较为广泛的是Maurice Gendron[译名请求]的版本。
-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所采的速度较大多数的海顿慢板乐章更慢。[注 6]
- 第三乐章
此乐章的独奏是全曲最为困难的一段,结合了高把位、双音、琶音等技巧,挑战甚大。然而不同于第1号协奏曲华丽的结束,此乐章以相对平稳的语气作结。
商业录音
[编辑]年份 | 大提琴 | 乐团 | 厂牌 | 备注 |
---|---|---|---|---|
1987 | 海因里希·席夫 | 圣马丁室内乐团,内维尔·马里纳 | ||
1983 | 林恩·哈瑞尔 | |||
1981 | 马友友 | 英国室内乐团,José-Luis Garcia[译名请求] | ||
1983 |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 英国室内乐团 | ||
1982 | Christophe Coin[译名请求] | 古乐学院乐团,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 Decca | |
1999 | 姆斯季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 | 圣马丁室内乐团,Iona Brown[译名请求] | ||
2004 | Jean-Guihen Queyras[译名请求] | 弗莱堡巴洛克乐团,Petra Müllejans[译名请求] | Harmonia mundi | |
1998 | 史蒂芬·伊瑟利斯 | |||
1991 | 楚尔斯·莫克 | 挪威室内乐团,Iona Brown[译名请求] | ||
1990 | Anner Bylsma | Deutsche harmonia mundi | ||
1964 | 皮耶·傅尼叶 | 琉森节庆乐团,鲁道夫·包加纳 | Deutsche Grammophon | |
亚诺什·斯塔克 | ||||
Emanuel Feuermann[译名请求] | ||||
2011 | 杨文信 | |||
1986 | 米沙·麦斯基 | 欧洲室内乐团 | Deutsche Grammophon | |
1998 | 杰奎琳·杜·普蕾 | 伦敦交响乐团,约翰·巴比罗利 |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1.0 1.1 邵义强. 協奏曲欣賞 上. 台北市: 全音乐谱出版社. 1975.
- ^ 2.0 2.1 刘慧芬. 探討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1 (硕士论文).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09.
- ^ Donald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Concertos.
- ^ 李凡萱. 海頓《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硕士论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16.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178. ISBN 0-8108-3228-3.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海顿第2号大提琴协奏曲: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