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剿匪总司令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3年剿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剿总,是以蒋中正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中国共产党活动地区对其进行军事围剿的跨地区、跨建制之高权限军事单位,通常作为第一线指挥机关。主要分为四大系统,东北、华北、徐州以及华中。大体而言,一个剿总下辖若干兵团警备司令部绥靖公署战区以及绥靖区等,层级大体与军政长官公署平行,但在军事战斗中,指挥层级往往比军政长官公署高。

1937年之前,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各地设立一连串军事机关,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苏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后因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这些军事机关在抗战期间很多都转为对日军作战单位。抗战开始时,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是按“总部-战区-集团(兵团,路)-军-师-旅-团”,共7级才到战术单位;1940年后简化为“总部-战区-集团军-军-师-团”,6级指挥机构。提升部队作战指挥能力。

1945年后,国民政府接收日本占领区,展开与中国共产党对决的准备,在各地成立许多政府机构。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官署、掌握地方军、政权的单位称之为“国民政府主席行辕”,设主任为最高统帅代表,是政治、军事整合的机构。作为跨省区军事区域的指挥单位则为军政长官公署,直接指挥责任区的作战任务,是跨省区的军事机关,其中较著名且维持较久的就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训政时期,若直接由军事委员会指导的单位则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行营是策划、部署、指挥的前进基地,它的设置常因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变更,例如早期第二次、第三次剿共就是由南昌行营所策划。抗战结束后,军事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多数行营都改为行辕、军政长官公署、或军事针对性更强的剿匪总司令部,集团军编制则改为绥靖区。“绥靖主任公署”则是省级(战区级)军事机构,绥靖主任对于所辖区域党政要务有便宜处置权。“绥靖公署”初设于1931年11月,最早设立的是驻、驻、驻绥靖公署。到1937年6月,先后设立了驻、驻、驻北平太原广州南宁、驻贵州冀察甘肃西安江苏等“绥靖公署”。其中,驻赣、北平、甘肃、西安“绥靖公署”设立不久便撤销。因此二战结束之后的指挥机构理想中应扩编为“总部-行辕(军政长官公署、剿总)-绥靖公署(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团[1]:17,共8级。

1948年8月21日行政院令正式公布《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剿匪总司令部得斟酌需要,报请行政院核准设置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由剿匪总司令兼任;委员十至十四人,简任,并由行政院就中指定三人为常务委员。其任务为监督并指导辖区内有关军事之政务,考核奖惩辖区内的行政官吏。委员会内部设政务处、经济处、教育文化处、土地处,以办理所属事务。委员会设秘书长一人,视导专员五至七人,处长四人,处员二十至三十人,办事员六至十人,并得酌用雇员八至十人。

下文中各剿匪总司令部战斗序列,因当年部队调动、整编、撤销、歼灭频繁,加上战后国军整编与内战同时进行,新旧制度交替之间,制度、称呼与番号混乱,故内容并不完整全面,大体是以三大会战前夕为主。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的剿匪总司令部

[编辑]

1932年4月,国府特任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蒋介石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这是剿总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设于武汉,下辖左、中、右三路军,除左路军围剿湘鄂西苏区外,中、右两路军总兵力24个师6个旅30馀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蒋介石嫡系部队),负责进攻鄂豫皖苏区,另有4个航空队支援地面作战,主要目标指向共军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何应钦之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则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之国军,牵制中央苏区红军,配合北线作战。

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以这两个总司令部为指挥机关,对鄂豫皖湘鄂西中央根据地全面进攻,史称第四次剿共,中共则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第四次剿共结束后,“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于1933年8月撤销,“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于1935年2月撤销。

第五次剿共之际,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展开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国府于1935年11月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围剿红军。抗战开始后,西北剿总撤销。

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

西北剿匪总司令部

[编辑]

民国24年(1935年),原“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张学良及其东北军的大部调至陕甘围剿陕北红军。1935年11月1日,“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简称“西北剿总”)在西安南院门(今中共西安市委址)成立。负责主持陕甘宁青晋诸省军队的反共剿共活动。17个师及“剿总”直属炮兵、工兵等部队共约20万人马。

  • 总司令蒋介石
  • 副总司令张学良代行总司令职
  • 参谋长钱大钧(久不到差,谢珂暂代)/晏道刚
  • 秘书长吴家象
  • 总参议鲍文樾
  • 办公厅主任米春霖/洪钫,副主任洪钫
    • 人事科
    • 译电科
    • 情报科
    • 文书科
    • 函牍科
  • 第一处(参谋) 处长徐方
  • 第二处(经理) 处长闵湘帆
  • 第三处(总务) 处长马兆琦
  • 第四处(行政) 处长周从政/卢广绩
  • 粮秣处 处长张政枋
  • 交通通讯处 处长蒋斌
  • 军法处 处长赵鸿翥
  • 军医处 处长刘荣绂/任作楫
  • 政训处 处长曾扩情,设于西大街中段路北。原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全班人马调西安组成
  • 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
  • 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
  • 第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缪澄流
  • 骑兵军军长何柱国
  • 第一零五师师长刘多荃
  • 西安绥靖公署第十七路军
  • 驻甘绥靖公署

民国25年(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宣布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民国26年(1937年)6月5日,蒋介石被形势所迫,以国民政府名义宣布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编辑]

1945年9月1日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驻长春北平锦州沈阳,负责东北接收事宜,行营设政治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分别办理行政、经济事宜。

东北行营内设秘书厅及参谋、军务、交通、总务、经理、军法、人事、航警、通信等九处。 1945年10月东北保安司令部成立,设立冀热辽边区司令部,驻地绥中,东北剿总成立后改驻秦皇岛,受东北剿总及华北剿总共同指挥。

1946年8月22日东北行营改称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1947年10月,改主任为陈诚。1947年1月1日,内部机构改设主任办公室,第一、二、三、四、总务、经理、军法、新闻等八处。1947年11月1日,东北行辕政治、经济委员会合并组成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该会代表行政院处理东北政务,下辖九省二市,对行政院所属部(会、局)在东北行政事业机关给予指导、监督。

194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特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简称“东北剿总”)总司令[2]:8493沈阳,受国防部及东北行辕指导。[1]:175月19日,国民政府撤销各地行辕[2]:8605东北行辕之职权与业务归并东北剿匪总司令部。[2]:8605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改称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

兵力方面则重新组建在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中被消灭的新编第五军,新编成新编第八军,使正规部队达14个军约48万。原华北剿总和东北剿总共同指挥之冀热辽边区司令部,改称锦州指挥所,并归东北剿总单独指挥,由范汉杰任指挥所主任,指挥第六兵团共4个军14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15万人,防守义县山海关一线,重点防守锦州锦西葫芦岛,保障东北与华北之联系。卫立煌亲自指挥第八兵团、第九兵团共8个军24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30万人,防守沈阳抚顺本溪辽阳等地,作为防御中心。由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第一兵团2个军6个师,连同地方部队约10万人守长春,牵制解放军主力。辽沈战役前,东北剿总已下辖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总兵力55万人,指导辽沈战役。1948年11月16日,因锦州会战失败,东北剿总宣布撤销。

  • 第二兵团(略)
  • 第三兵团(略)
  • 第四兵团(略)
  • 第五兵团(略)
  • 第七兵团(略)
  • 松北绥靖公署(略)
  • 长春绥靖公署(略)[1]:17
  • 新编骑兵司令部 司令官:徐梁
    • 骑兵第一旅、骑兵第二旅、骑兵第三旅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二军、独立第九十五师于10月12日由塘沽海运进抵葫芦岛,与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军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军一起组成“东进兵团”,司令官:侯镜如

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编辑]

1945年9月,国民政府为处理接收事宜,改组李宗仁汉中行营,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

1946年9月1日,北平行营改组为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李宗仁被委以主任之职,驻北平中南海居仁堂

1947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北平怀仁堂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张家口保定两绥靖公署主要官员及各野战指挥官到会。[2]:8461会议决定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华北剿总”)。[2]:846112月12日,接蒋手令,国民政府设置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保定、张垣两绥靖公署即行撤销。[2]:8464-8465孙连仲傅作义兼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副主任,特任傅作义为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指挥冀、察、绥、晋北军队。[2]:84651948年1月4日,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设于北平新市区,定于次日开始办公。[2]:84825月,北平行辕撤销。1948年秋天热河亦划入指挥区。平津战役后,随著傅作义率华北剿总投降而结束。

总司令:傅作义

副总司令:陈继承刘多荃宋肯堂上官云相邓宝珊吴奇伟冯钦哉郭纵汾

参谋长:李世杰

  • 第三十四集团军(略)[1]:17
  • 第四兵团司令:李文
    • 第十六军军长:袁朴
      • 下辖第二十二师、第九十四师、第一〇九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
    • 第九十四军军长:郑庭锋
      • 下辖第五师、第四十三师、第一二一师,共9个团
  • 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
    • 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
      • 下辖第九十五师、第一五一师、第一五七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
    • 第九十二军军长:侯镜如
      • 下辖第二十一师、第五十六师、第一四二师,共9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7个团)
  • 第九兵团司令:石觉
    • 下辖第四师、第八十九师、第一五五师、第二九七师、第二九九师,共15个团
    • 第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
    • 下辖第一〇一师、新编第三十一师、新编第三十二师,共9个团;
    • 暂编第二军军长:李士林
    • 第一〇四军军长:安春山
      • 下辖暂编第十师、暂编第十一师、暂编第十七师,共9个团,后为第一〇四军
  • 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
    • 第二十二军军长:左协中
      • 下辖第八十六师、新编第十一旅,共5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
  • 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后为李文)
  • 第十一兵团司令:孙兰峰
    • 下辖整编骑兵第五旅,整编骑兵第十一旅,第一〇五军(军长:袁庆荣
    • 第十三军(略)
    • 第三十一军(略)
    • 第八十七军(略)
    • 第一〇一军(略)
    • 暂编第四军(略)
    • 暂编第五军(略)[1]:17
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

华中剿匪总司令部

[编辑]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成立,驻武汉,主任程潜

1946年10月,改为国民政府主席武汉行辕。司令白崇禧,辖第三兵团(司令官张淦)、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五(信阳)、第十三(南阳)、第十六(咸宁绥靖区,共35万馀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安庆段。1947年4月,国防部九江指挥部成立,负责大别山清剿任务。12月13日,国防部九江指挥部迁至汉口办公[2]:8469

1948年3月,武汉行辕改为武汉绥靖公署。7月1日,为统一华中“剿共”军事,国防部将九江指挥部及武汉行辕合并,成立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华中剿总”)于汉口,由白崇禧出任总司令,夏威张轸徐祖贻任副总司令,下辖第六(商邱)、第五(信阳)、第八(蚌埠)、第十三(南阳)、第十六(咸宁)等绥靖区,以及鄂西绥靖公署(旋扩编为鄂西绥靖司令部);并将所辖机动部队先后编成第三、第十二、第十四兵团[2]:8631。副总司令宋希濂潘文华、参谋长李品仙,支援徐州剿总进行徐蚌会战

1949年4月后,改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指挥长江防卫。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在武汉易手后,撤至湖南广西,后因所属部队于广西损失过大而撤销。

其辖区部队与防区也常有变动,如:九江指挥所时期以津浦铁路平汉铁路、淮南、江北一带为作战区域,武汉绥靖公署时期则以两湖、江西、安徽、河南南部为主,长沙绥靖公署成立后,则缩小为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一部为主。

  • 第四兵团(略)
  • 第七绥靖区(略)
  • 第十一绥靖区(略)
  • 第十五绥靖区(略)
  • 第十七绥靖区(略)[1]:18
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

[编辑]

1945年10月徐州绥靖公署成立,驻徐州顾祝同为主任,1946年由薛岳接任。

1947年3月改为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部,纳编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原为1945年10月成立的郑州绥靖公署,1947年3月改为郑州指挥部),顾祝同为司令。

1948年6月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指挥徐蚌会战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韩德勤孙震

参谋长:李树正

  • 第二兵团司令官:杜聿明 副司令官:邱清泉
    • 整编第五师师长:邱清泉
      • 下辖第四十五旅、第九十六旅、第二〇〇旅,共9个团,抗战中曾为第五军
    • 整编第七十师师长:高吉人
      • 下辖第一三九旅、第一四〇旅,共4个团,曾为第七十军
    • 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邱维达
      • 下辖第五十一旅、第五十七旅、第五十八旅,共6个团,曾为第七十四军
    • 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周志道
      • 下辖第六十六旅、暂编第四十九旅、暂编第五十旅,共6个团,曾为第一百军
  • 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
    • 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士章
      • 下辖第四十旅、第一〇八旅、第一四八旅,共6个团,曾为第二十五军
    • 整编第四十五师师长:于兆龙
      • 下辖第二一一旅、第二一二旅、第二一四旅,共6个团,曾为吴化文的第九十六军
    • 整编第六十三师师长:林湛
      • 下辖第一五二旅、第一五三旅、第一八六旅,共6个团,曾为第六十三军
    • 整编第六十四师师长:刘镇湘
      • 下辖第一三一旅、第一五六旅、第一五九旅,共6个团,曾为第六十四军
    • 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余锦源
      • 下辖第三十四旅、新编第十三旅、新编第十五旅,共6个团,曾为第七十二军
  • 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 副司令官:陈冰
    • 整编第八师师长:李弥
      • 下辖第四十二旅、第一〇三旅、第一六六旅、新编第三旅,共8个团,曾为第八军
    • 整编第九师师长:黄淑
      • 下辖第九旅、第七十六旅、预备第二旅,共6个团,曾为第二军
  • 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
    • 整编第四十一师师长:胡临聪
      • 下辖第一二二旅、第一二四旅,共4个团,曾为第四十一军
    • 整编第四十七师师长:汪甲锋
      • 下辖第一〇四旅、第一二五旅、第一二七旅,共6个团,曾为第四十七军
    • 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长:胡长青
  •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磊 副司令官:顾锡九李天霞
    • 整编第四师师长:王作华
      • 下辖第五十九旅、第九十旅、第一〇二旅,共6个团,曾为第四军
    • 整编第二十一师师长:王克俊
      • 下辖第一四五旅、第一四六旅、新编第七旅,共6个团,曾为第二十一军
    • 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王严
      • 下辖第一一三旅、第一一四旅,共4个团,曾为第五十一军
    • 暂编第二十三师师长:王庭滨
      • 下辖暂编第四十旅、暂编第四十六旅、暂编第四十七旅,共6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曾为第二十三军
    • 暂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孙良诚
  •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副司令官:牟中衍
    • 整编第二师师长:晏子风 前身为第二十三军
      • 下辖暂编第四十旅、暂编第四十六旅、暂编第四十七旅,共6个团,46年被裁,48年9月重建
    • 整编第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
      • 下辖暂编第十二旅、暂编第十四旅、暂编第十五旅,共6个团(以实际人数折算成3个团),曾为第九十六军
    • 整编第七十三师师长:曹振铎
      • 下辖第十五旅、第七十七旅、第一九三旅,共6个团,曾为第七十三军
  •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 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沣张克侠
    • 整编第五十九师师长:刘振三
      • 下辖第三十八旅、第一八〇旅,共4个团,曾为第五十九军
    • 整编第七十七师师长:王长海
      • 下辖第三十七旅、第一三二旅,共4个团,曾为第七十七军
  • 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 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镇南
    • 整编第五十五师师长:曹福林
      • 下辖第二十九旅、第七十四旅、第一八一旅,共6个团,曾为第七十七军
    • 整编第六十八师师长:刘汝珍
      • 下辖第八十一旅、第一一九旅、第一四三旅,共6个团,曾为第六十八军
  • 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 副司令官:汤位东
    • 整编第四十四师师长:王泽俊
      • 下辖第一二二旅、第一二四旅,共4个团,曾为第四十四军
  • 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 副司令官:施中诚
    • 整编第三十二师师长:施中诚
      • 下辖第一四一旅、第一四九旅,共4个团,曾为第三十二军
    • 整编第五十四师师长:李志鹏
  • 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陈鼎勋
    • 整编第四十师师长:李振清
      • 下辖第三十九旅、第一〇六旅,共4个团,曾为第四十军
    • 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罗贤达
      • 下辖第十三旅、第一八五旅、第一九九旅,共6个团,曾为第六十六军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张明金、刘立勤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