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礼乐制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礼乐制度是后人对西周王室制定并传播的一系列社会习俗的统称,相传为周公所创建[1]。 它和宗法制度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从形式上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外向社会举止,包括每个身份的人应当履行何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克己复礼

[编辑]
明代“御赐诗书礼乐”山水人物黑寿山石章,孔府旧藏

随着西周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礼崩乐坏,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象,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实行仁政,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即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也要有臣子的样子。孔子主张和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还身体力行。传说他曾向老子问礼,又曾痴迷于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礼乐总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1. ^ 过常宝. 西周制礼作乐与经典的生成.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3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