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令
萧山令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92年6月11日 大清湖南 |
逝世 | 1937年12月13日† 中华民国南京市 | (45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职业 | 军事将领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中华民国 |
服役 | 中华民国宪兵 |
服役时间 | -1937 |
军衔 | 中将(追晋) |
参战 | 南京保卫战 † |
萧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字铁侬,湖南长沙府益阳县四方山人,中国抗日将领。
萧山令曾担任国民政府宪兵副司令(首都宪兵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数职。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中,他领导了南京军民抵抗日军进犯,身兼数职,担负守卫南京,抵御日军的重任。12月13日,南京沦陷,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
国民政府追晋萧山令为陆军中将。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早年生涯
[编辑]家乡时期
[编辑]1892年6月11日(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七),萧山令出生于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知书达理,稍长受到曾国藩治理湘军之影响,决定投笔从戒,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保定陆军官学校。初任湘军排连营长,民国十五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团附、参谋等识。民国十八年于南京卫戍司令任职[1]。
担任宪兵官职与为人
[编辑]北伐统一后,国民政府着手整建宪兵,1932年于南京成立宪兵司令部,以谷正伦将军任司令,萧山令为总务处长,主管宪兵之编练,成立宪兵两旅一团,及车站、船舶、邮电等各检查所,他精心规划,甚有建树。1936年,擢升少将参谋长。1937年3月升任副司令[1]。
萧山令为军人,但言行举止,温文有礼,秉性忠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许多同辈与友人乐于与其交往[1]。
南京保卫战
[编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自此抗战军兴。8月13日,日军大规模进攻淞沪,企图沿京沪铁路直抵南京。国民政府为求长期抗战,一方面迁都重庆,另一方面调集部署重兵保卫南京。时任宪兵司令谷正伦将军患病前往武汉治疗,因此由萧山令代理宪兵司令兼首都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职,之后又任兼卫戍长官部副长官、首都警察厅厅长,代理南京市市长等职,因为身兼数职,因此军务纷繁迫促。之后因淞沪战场吃紧,萧山令亲率五个宪兵团兵力,留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举凡构筑工事,维持治安,扫除间谍,均有一定成效[1]。
1937年12月,日军进犯南京。时驻京国军兵力采两线部署;以战野军守备南京外围各据点,以驻京宪兵部队及中央军校教导队守备南京城内各要冲。同月9日,日军攻占光华门及防空学校,接着进犯光华门至通济门一线,萧山令据报派宪兵适时增援友军,将敌击退。10日,驻光华门之宪兵,再协助友军歼灭进犯光华门之日军。同月11日,日军军机为掩护地面作战,轮番轰炸南京城内国军各阵地,双方距离越加接近,宪兵虽然伤亡惨重,依旧坚守阵地不摇[1]。
同月12日,日军攻城更加急迫,萧山令下令驻京各宪兵部队,一方面修补被敌机炸毁之工事,另一方准备巷战。同日下午,日军突破南京城防守备,纷纷涌入城内。南京战局危急,此时便已大势已去,但萧山令仍然积极调整部署,不顾一切准备与日军做最终决战,誓死与南京共存亡[1]。
正当此时,萧山令收到首都卫戍长官司令唐生智长官命令:“所有驻京军警向花旗营集中待命。”12日晚间6时,萧山令遵命指挥警宪集结南京下关渡江,并限当日晚10时前到达江边。部队遵从命令后,循着中山路出挹江门,不料沿途未撤退之民众及车辆壅塞道路,使得部队行进大受阻碍。部队好不容易抵达江边,却因为缺乏船只,无法渡江。萧山令于是命令部队分别乘坐木筏渡江,在仓卒间官兵落水者甚多[1]。
不料此时日军骑兵突然到达,并用机枪扫射滥杀,正欲撤退的军民,萧山令闻讯赶到,亲眼看到日军暴行,当下立即振臂高呼杀敌,率领未渡江之军警部队与敌奋勇冲杀。萧山令不幸遭敌射伤,虽负重伤,并许下了“誓死捍卫南京,与中山陵同在!”的誓言。在与日军血战26个昼夜之后,终因众寡悬殊,南京沦陷。萧山令不愿被俘受辱,于挹江门饮弹自尽,以身殉国,享年45岁。
南京保卫战是中华民国宪兵建军以来牺牲最惨烈之战役,是役参战宪兵6,400多人,除数百人生还外,其余自萧山令以下官兵,皆为国捐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