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Harryzone/张鼎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评: 學術成就 -Lemonaka 2024年9月9日 (一) 02:28 (UTC)

张世勋
出生(1900-11-16)1900年11月16日
 大清四川省阆中縣
逝世1985年9月10日(1985歲—09—10)(84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校北京师范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数学积分方程泛函分析
机构西北师范学院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四川大学
博士導師Frank Smithies

张世勋(1900年9月25日—1985年9月10日),字鼎铭,后以字行,四川阆中河溪乡人,中国现代数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数理研究院数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四川大学等校教授[1]

早年生活和教育生涯

[编辑]

张世勋于1900年农历9月25日出生于生于四川省保宁府阆中县阆中县。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有限,他在1908年才进小学接受教育,后于1915年到南充读中学,师从教育家张澜

1921年,他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系,并于1927年在北师大数学研究科毕业,同年前往沈阳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担任代理教授。1930年,张澜聘请他回到四川,在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教书,直到1936年。在成都大学任教期间,他是理科主要教授之一。1936年,他与江超西同被教育部聘为核定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世勋于1939年前往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理学院任教。1941年,原北师大又脱离西北联大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张世勋再次应聘前往任教。1942年,西北师院师生陆续迁往兰州,张世勋在送走所有的毕业生后,于1944年也前往兰州任教[2]

欧美留学和回国后的任教经历

[编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世勋受西北师院推荐、教育部派遣,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他在剑桥的导师是著名的积分方程和数学史专家Frank Smithies。两年后,张世勋获得了哲学博士(Ph.D)学位。

1948年底,张世勋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邀请前往美国进行研究工作,在那里他认识了赫尔曼·外尔陈省身华罗庚等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他于1949年年底回到四川大学数学系任教四川大学任教。

如从1927年任东北大学代理教授算起,直至1985年在成都逝世,张世勋在大学执教了58年;若将1919年在家乡教小学与1926年在北京教中学各一年计入,则他总共有60年的教龄。他在各大学教授了多种课程,如微积分、高等微积分、积分方程、群论、整数论、近世代数、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变分学、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高等几何学、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学、集合论、勒裴格积分、傅里叶级数、抽象积分学、泛函分析等。[3]

学术成就

[编辑]

张世勋在世界数学界有一定的声誉,他在积分方程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在30年代,他注意到积分方程在国内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之余编著了《积分方程式论》(1936),这是我国的第一本积分方程专著。在抗战时期,他的生活动荡,直到1946年初到剑桥大学后,他才有条件集中精力进行前沿研究,并在两年内取得了线性积分方程的显著成果。他求得了积分方程特征值和奇值的关系,解决了国际数学界长期未解决的一个问题。1948年他在Frank Smithies指导下写成《线性积分方程的特征值与奇值的分布》[4]。他采用了将特征值与奇值联系起来的方法,得到了一些关于它们关系的重要结论。该文在1949年发表在《数学会汇刊》,被认为是线性特征值理论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内外专家认为它为研究迹类算子奇值与特征值关系提供了基础,该文至今仍被视为一篇重要的文献。他在正规核积分方程的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张世勋先后在《伦敦数学会杂志》、《美国数学会汇刊》、《中国科学》、《数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数学论文,20世纪40-50年代,他在积分方程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国学者中有一定影响力。1947年,他将关于核的因子分解的拉列斯库(Lalesco)的结论推广到L2核,并讨论了一个L2核有n个因子的规范分解的充分必要条件[5]。 1949年,他在博士论文中,用行列式方法得到了O<T≤2的特征值类型,解决了关于线性积分方程特征值和奇值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一成果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影响。[6]。1952年,他给出了L2核奇值大小的估计[7]。1954年,他得到了刻画L2核特征值与奇值之间关系的两个不等式[8]。1954年,他得到了L2核为正规核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得到了正规核的展开式及其积分方程解的表达式[9]。1957年,他推广了BUNIAKOWSKY'S不等式并用以得到L2核的展开式,还推广了Hilbert-Schmidt的展开定理,得到一个有趣的不等式[10]

參考資料

[编辑]
  1. ^ 程民德.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August 2000: 34–36. ISBN 9787534336669. 
  2. ^ 程民德.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August 2000: 36–38. ISBN 9787534336669. 
  3. ^ 程民德.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August 2000: 38–42. ISBN 9787534336669. 
  4. ^ Chang, Shih-Hsu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and singular values of linear integral equation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arch 24,1949, 67 (2): 351–367. doi:10.1090/S0002-9947-1949-0033966-7 –通过www.ams.org. 
  5. ^ Chang, Shih-Hsun. On a theorem of S. Bernstein.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52, 48 (1): 87–92. Bibcode:1952PCPS...48...87C. doi:10.1017/S0305004100027390 –通过www.cambridge.org. 
  6. ^ Chang, Shih-Hsu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s and singular values of linear integral equation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arch 24, 1949, 67 (2): 351–367. doi:10.1090/S0002-9947-1949-0033966-7 –通过www.ams.org. 
  7. ^ Chang, Shih-Hsun. A Generalization of a Theorem of Hille and Tamarkin with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Jan 1, 1952, s3–2 (1): 22–29. doi:10.1112/plms/s3-2.1.22 –通过academic.oup.com. 
  8. ^ Chang, Shih-Hsun. A Generalization of a Theorem of Lalesco,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Volume s1-22, Issue 3, July 1947, Pages 185–189.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July 3, 1947, s1–22 (3): 185–189. doi:10.1112/jlms/s1-22.3.185 –通过academic.oup.com. 
  9. ^ Chang, Shih-Hsun. INTEGRAL EQUATIONS WITH NORMAL KERNELS. Scientia Sinica. Mar 20, 1954, 3 (4): 369–385. doi:10.1360/ya1954-3-4-369 (不活跃 2024-03-26) –通过www.sciengine.com. 
  10. ^ Chang, Shih-Hsun. A GENERALIZATION OF BUNIAKOWSKY'S INEQUALITY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GRAL EQUATIONS AND HILBERT SPACE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1957, 7 (2): 200–228. doi:10.12386/A1957sxxb0014 –通过actamath.cjoe.ac.cn. 

外部連結

[编辑]

Category:1900 births Category:1985 deaths Category:20th-century Chinese mathematicians Category:Alumni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tegory: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facu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