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劉生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评: *WP:MOS格式錯誤,二级章节标题不應該成爲粗體。
  • 生平未拆分
  • “用台湾民信仰烧金方式纪念亡友,意外感受到烧金纸后,金纸残余焚烧过的黑色痕迹造型如同生命的消逝痕迹,开始以焚烧过的金纸拼贴在作品画面中”等,WP:NPOV
  • 多次提交未見改善 -Lemonaka 2024年6月9日 (日) 13:39 (UTC)


劉生容(1928年—1985年)臺灣抽象繪畫藝術家,自幼受到家族藝術文化風氣薰陶培養及叔父劉啟祥(台灣前輩藝術家)影響下,21歲起開始繪畫創作,利用傳統民俗信仰的金紙素材,燃燒金紙後拼貼畫面並塗上紅、黑對比油彩筆觸肌理,構成簡約方圓幾何構圖造型,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特色,1950~60年代為臺灣美術現代繪畫抽象風潮中抽象繪畫風格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傳略

[编辑]

1928年出生於臺南柳營地方望族,祖父劉焜煌於日治時期曾任查畝營(柳營)庄長、區長職務,在劉家祠堂旁蓋洋樓(頤樓),[1][2]1937年九歲舉家移居日本東京黑目區居住,就讀學風自由的TOMOE學園(トモエ学園)與1941年進入日本東京玉川學園中學部,自幼受父親劉如霖喜愛西洋藝術文化的薰陶下,學習音樂拉小提琴,並受到叔父劉啟祥(台灣前輩藝術家)耳濡目染影響下開啟油畫創作的興趣。[3]1943年返台定居就讀台南一中,畢業後立志於繪畫藝術創作,早期參加南部的美術研究畫會展覽,以具象繪畫油畫作品多次入選省展,其中1957年以油畫作品〈雞〉獲得第十二屆省展「台灣省教育會獎」。[4]:23

1961年獨自赴日深造繪畫,開始轉變畫風為抽象風格,創作融入音樂性節奏的抽象表現,發展出「交響詩」系列,並在1962年相繼在日本東京銀座竹川畫廊和赤坂新田畫廊舉辦個展,及1963年在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辦個展,其中展覽作品〈時間與空間〉被送選參加「第七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交響詩〉則參加「第三屆法國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4]:25此外與志同抽象創作的畫友曾培堯、黃朝湖、許武勇、莊世和等人1964年成立「自由美術會」推動當時臺灣現代繪畫抽象藝術風潮,[5]並在1965年開始以中國傳統民間信仰的金紙、銀紙燃燒後的「燒金紙」的材質拼貼於畫布創作中,發展出抽象繪畫系列創作,1966年在日本東京麻布保羅畫廊(Paul Gallery)舉辦個展,展出作品〈冥〉被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典藏及〈結〉被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收藏。[4]:26

1967年全家移民日本岡山市,1974年正式取得日本國籍,改姓「三船」因曾搭三次船到日本來,1970年起致力於東方哲理與風土民情的探索,將創作元素「燒金紙」與中國象形文字「甲骨文」結合於畫作上風格及延伸拼貼枯葉,不再以主題命名,直接以數字標記題目,不受限於畫題以寬廣的想像空間,以圓形的構圖始終一再重複性的幾何大小造型排列,探討生命與宇宙意涵的繪畫創作。1976年參加日本「第一美術展」獲會員獎,亦多次參加國際性展覽,如日法現代美術交流展和西班牙國際美展,得到國際性繪畫大獎。

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於1984年開館舉辦「中華海外藝術家聯展」劉生容獲邀展出,同年在台灣高雄一品畫廊舉辦父子聯展,因身體不適返日就醫,在岡山大學腦外科檢查為腦腫瘤,於1985年四月病逝。[4]:301997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回顧紀念展,1999年長男三船文彰(劉文彰)於日本岡山縣岡山市成立「劉生容紀念館」,作為音樂演奏展演空間,推展台日及國際音樂藝術文化交流。[6]劉氏子女多受父親影響下,在學習音樂的天分與繪畫藝術的才能方面大有成就,其長子劉文彰是牙醫師與大提琴手、次子劉文裕為旅法藝術家、長女劉妙珍為鋼琴演奏家居住法國、三子劉文隆為牙醫師、四子蔡世鴻(被親戚收養)為吉他演奏家。[7][8]2023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9]

作品風格

[编辑]

早期1961-1964年為純色塊時期,以單純色塊與流動的油彩筆觸結合創作發展出「交響詩」系列,從1961年赴日創作繪畫開始不同以往的具象寫實風格。[10]1965-1970年間發展出燒金拼貼時期,因日本畫家好友土味川独甫過世,用台灣民信仰燒金方式紀念亡友,意外感受到燒金紙後,金紙殘餘焚燒過的黑色痕跡造型如同生命的消逝痕跡,開始以焚燒過的金紙拼貼在作品畫面中,運用複合媒材拼貼方式,以黑色、紅色、白色油畫顏料厚塗筆觸油彩筆觸交疊「燒金紙」[11]的拼貼,借喻東方傳統信仰文化之福祿壽三神像木刻版印圖案,以假借挪用象徵手法呈現其作品特色,成為創作象徵符號。[12]:13-141970-1985年後續發展出對生命宇宙探索的甲骨文圓系列時期,以東方語言符號與玉玦的造型象徵,用不規則的圭壁圓形不斷地在作品的畫面中重複出現,做為作品造型特徵。[12]:15-17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搶救柳營劉家洋樓後代爭取修復. 自由時報. 2013-10-29 [202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2. ^ 〈地方人物-劉焜煌〉. 柳營區公所. 2022-11-22 [202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3. ^ 《方圓之間-劉生容紀念展》. 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7: 98. 
  4. ^ 4.0 4.1 4.2 4.3 陶, 文岳. 《劉生容〈甲骨古文系列No20〉》.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6. 
  5. ^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戰後初期至70年代臺灣美術團體活動年表(1945-1979).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7: 20. 
  6. ^ 三船文彰. 〈劉生容紀念館—繪畫、音樂、建築的藝術烏托邦〉.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2018-09-28 [202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7. ^ 谷口, 澄夫. 〈憶劉生容先生〉收錄於《方圓之間-劉生容紀念展》. 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7: 106–107. 
  8. ^ 獨家-專出藝術家還有立委、台灣西畫泰斗家族故事如大河劇精采,. 蘋果新聞網. 2022-06-20 [202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3). 
  9. ^ 徐炳文. 高美館雙展《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民・間》抽象拼貼與常民文化藝術盛宴. 風傳媒. 2023-04-30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10. ^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查詢. 交響詩.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7). 
  11. ^ 國美典藏. 劉生容<壽>. 國美典藏網站. 
  12. ^ 12.0 12.1 《方圓之間-劉生容紀念展》. 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7.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