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百合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合目
圣母百合 Lilium candidum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目: 百合目 Liliales
Perleb, 1826
模式属
百合属
Lilium
L., 1753
多样性[1]
约10科

百合目学名Liliales)是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APG)和被子植物種系發生網絡系統中的單子葉開花植物的一個目,屬百合類單子葉植物。 不論系統,此目必然包括百合科。 2009年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類法將此目置於單子葉植物進化支中。 在 APG III 中,菝葜木科六出花科合併,並識別出刺藤科。 百合目和百合科都有著廣泛爭議的分類歷史,不同分類學家之間的界限差異很大。 該目以前的成員,曾在一個階段包括大多數具有明顯花被片胚乳中缺乏澱粉的單子葉植物,現在這些植物主要根據分子系統發生學被歸類至三個目:百合目、薯蕷目天門冬目。 新劃定的百合目是單系群,有十科[1][2][3]。 眾所周知的植物包括百合鬱金香、北美野花延齡草菝葜

現百合目主要由草本植物組成,但也有藤本植物和灌木。 它們多為多年生植物,具有球莖根莖貯藏食物的器官白玉簪科異養著稱。

該目植物分佈全球。 較大的科(超過 100 種)大致局限於北半球,或分佈於全球,但以北部為中心。 另一方面,較小的科(最多 10 個物種)僅限於南半球,有時甚至局限於澳大利亞南美洲。 該目中的物種總數現在約為 1768 種。

與其他草本植物一樣,百合目的化石記錄相當稀少。 有幾個來自始新世的物種,例如Petermanniopsis anglesaensis或菝葜,但它們的身份尚不明確。 另一個已知的化石是中新世Ripogonum scandens。 由於缺乏數據,似乎無法準確確定百合目的年齡和初始分佈。 據推測,百合目起源於 1 億多年前的下白堊紀。 來自巴西東北部的白堊紀水生植物化石和一種新的陸生植物 Cratosmilax 表明,第一個物種出現在大約 1.2 億年前,當時大陸形成盤古大陸,然後分裂為亞洲、非洲和美洲[4]。當前百合目的最初多樣化發生在 82 到 4800 萬年前[5]。 該目包括 10 科、67 屬和約 1,768 種。

描述

[编辑]
六出花屬呈扭曲狀的葉片

百合目是一種多樣化的目,主要由多年生直立或纏繞的草本和攀緣植物組成。 攀援植物,如草本的嘉蘭屬秋水仙科)和波馬雷亞屬 Bomarea六出花科),在美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很常見,而屬於亞熱帶和熱帶菝葜屬(菝葜科)的大多數物種是草本或木本攀緣植物,構成了大部分百合目範圍內的植被。 它們還包括木本灌木,具有肉質莖和地下儲藏室或多年生器官,主要是鱗莖狀地生植物,有時是根莖狀或球莖[6]。葉呈橢圓形及帶狀,葉脈為平行、橢圓呈掌狀或網狀小脈(如菝葜科)。 在六出花屬和 波馬雷亞屬(六出花屬)中,葉子是扭曲的。[7][8][9]

百合目
Bulbs of Tulipa humilis
彩虹鬱金香 Tulipa humilis百合科鬱金香屬):鱗莖
花卉形態
Flower of Tulipa clusiana with six tepals
Tulipa clusiana百合科鬱金香屬):
六塊未分化的花被片
Close up of sexual organs of a lily
百合(百合科):
柱頭花柱雄蕊花葯花絲)和花被片
Lily with outward opening anthers
百合(百合科):
外開裂的花葯

百合目植物的花朵變化很大,大小不等,從菝葜的小型綠色輻射對稱(徑向對稱)花朵到百合、鬱金香仙燈屬(百合科)和智利風鈴草垂花科)的大型艷麗花朵。花被片未分化出萼片花瓣,並形成花被。 它們通常又大又尖,可能在貝母屬(百合科)中有雜色。 蜜腺可能是在花被片的基部,但不是分隔狀(在子房上)。在花被的蜜腺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分泌性表皮區域,位於花被基部(如智利風鈴草)或位於內部花被基部小而凹陷的區域,周圍有毛,通常腺體表面有突起(如仙燈屬)。而在油點草屬中,花被變成球根狀或基部呈馬刺狀,形成一個盛有花蜜的囊。 子房可能下位或上位,花柱通常長且柱頭為頭狀(針頭狀)。 在許多分類單元中,花朵存在三種不同的樣式,特別是一些黑藥花科植物(例如 Helonias延齡草屬藜蘆屬)和白絲草屬種皮的外珠被表皮是細胞狀的,缺乏植物黑色素。 內部珠被也是蜂窩狀的,這些特徵屬於祖徵。[7][8][9]

百合目的特點(共有衍徵)是絕大多數植物在花被片(花被蜜腺)或雄蕊花絲(秋水仙屬、搖船花屬)底部存在蜜腺,但沒有分隔的蜜腺[10],以及外開裂(向外開口)花藥。這將它們與大多數其他單子葉植物的特徵:分隔的蜜腺和內開裂花藥區分開來[5][8]。例外情況是一些黑藥花科植物中的蜜腺不存在或隔膜和花藥向內(金梅草科秋水仙科和部分 六出花科、黑藥花科、垂花科菝葜藤科菝葜科植物中其花藥向內開裂)。 花被片在百合目(例如七筋菇屬萬壽竹屬)的網狀脈分類群中主要是三跡的,將它們與單跡的天門冬目區分開來,並且與花被蜜腺的存在有關,大概是為了供應它們。 獨立花柱的存在則將百合目植物與天門冬目區別開,此特徵在天門冬目植物中很少見。 百合目植物的種皮中完全不含植物黑色素,但在天門冬目,幾乎每種植物的種皮均含有植物黑色素[11][8]

植物化學

[编辑]

百合目植物含有白屈菜酸皂苷,其莖中含有果聚醣。 其表皮蠟質屬於鈴蘭屬類型,由平行定向的小板組成。[12]

基因組

[编辑]

百合目部分科植物的基因組是被子植物中數一數二最大的[13],特別是黑藥花科六出花科百合科[14]

分类

[编辑]

本目是鸭跖草类天门冬目姐妹群

单子叶植物演化支的亲缘关系如下[1][2]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鸭跖草类 Commelinids

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

薑目 Zingiberales

禾本目 Poales

棕榈目 Arecales

天門冬目 Asparagales

百合目 Liliales

薯蓣目 Dioscoreales

露兜树目 Pandanales

无叶莲目 Petrosaviales

澤瀉目 Alismatales

菖蒲目 Acorales

内部分类

[编辑]

根據被子植物APG III分類法,本目包含10个科如下[1]

六出花科 Alstroemeriaceae

[编辑]
秘魯百合 Alstroemeria pelegrina

六出花科(印加百合科)是直立或匍匐的多年生(很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偶爾有灌木狀的藤蔓,其中一些有常綠莖。 它們偶爾是附生的並且經常形成腫脹的根莖。 它們分佈於中、南美洲的熱帶和溫帶地區,以及大洋洲。 此科有兩個大屬:六出花屬(分佈於南美洲,直立植物,約 125 種)和纏繞的波馬雷亞屬(分佈於中、南美洲,纏繞植物,約 122 種)和兩個非常小的屬(DrymophilaLuzuriaga,分別有 2 和 4 種),總共有253種。 有兩個物種在南美洲被廣泛用作食物:,其中Alstroemeria ligtu(六出花屬)的根部會被製成麵粉 (Chuño de liuto),而 Bomarea edulis(波馬雷亞屬)的塊莖則被直接食用。 同樣來自南美洲的Luzuriaga radicans則生產用於製繩的纖維。 六出花品種是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廣泛用作切花(秘魯百合)。 此科以卡爾·林奈的學生 Baron Clas Alströmer (1736–1794) 的名字命名。[15][16]

菝葜木科曾於1998年的被子植物APG分類法和2003年的APG II分類法獨立成科,但於2009年的APG III分類法被合併至六出花科。

金梅草科 Campynemataceae

[编辑]
Campynema lineare(綠山百合)的花

金梅草科是一個非常小的科,有兩個屬和四種根莖草本植物,分佈於塔斯馬尼亞新喀裡多尼亞。 該名稱源自希臘語單詞 kampylos(彎曲的)和 nema(線)。[15][16]

一項Campynema lineareRuBisCO基因序列的研究發現,金梅草科是百合目中最古老的科[17]

秋水仙科 Colchicaceae

[编辑]
宮燈百合

秋水仙科是多年生直立攀援植物,具有地下球莖塊莖根莖。 它們是草本植物,但Kuntheria屬植物除外,它們的莖有些木質。 它們分佈廣泛,包括北美、歐洲、北非和中東的溫帶以及非洲、亞洲和澳大拉西亞的熱帶地區,但南美洲則沒有分佈。 該科規模中等,有 15 屬,約 285 種。 最大的屬是模式屬秋水仙屬,有 159 種。 雖然它們所含的生物鹼對動物和人類有毒,但秋水仙鹼在醫學上和植物實驗室中都有使用。 它們還包括流行的花園和室內觀賞植物。 這些包括秋水仙嘉蘭。 該科以黑海東部的科爾基斯命名。.[15][16][9]

白玉簪科 Corsiaceae

[编辑]
Corsia ornata的花

白玉簪科是一個非常小的科,由 3 個菌異營的屬組成,缺乏葉綠素,有 27 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們存在於南美洲(一個屬)的山地森林和從中國南部到澳大利亞北部的降雨量大的地區,以及茂密的落葉層中。 大多數物種出現在模式屬麗腐草屬(Corsia)中。 該科名字來自佛羅倫薩植物收藏家 Marquis Bardo Corsi Salviati (1844–1907)。[15][16]

百合科 Liliaceae

[编辑]
攝於奧地利多恩比恩施陶芬山腳下的歐洲百合

百合科是百合目中最大的科,有 15 屬、約 700 種,雖然現時此科物種數量比早期的劃分大大減少,但仍分為四個亞科。 在該科中,頂冰花屬是最大的屬(204 種),有些屬則非常小,Medeola單型的。 它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從球莖或球莖(很少有匍匐根莖)生長,具有的輻射對稱的下位花(該類花的子房是附在花托上,高於其他花卉部分),花通常有顏色和圖案。 它們主要分佈在北溫帶,延伸到非洲北部、印度、中國和呂宋島的亞熱帶地區,但在南半球不存在。 這些球莖已被用作食品或傳統藥物,如日本大百合和豬牙花都是澱粉的來源。 許多百合科在花卉栽培和園藝產業中很重要,尤其是鬱金香和百合,還有貝母。 許多也是重要的觀賞植物,例如仙燈屬、大百合屬、七筋菇屬、豬牙花屬和油點草屬。 該科名字來源於百合的拉丁語 lilium,而該詞又來源於希臘語 leirion,一種白百合。

黑藥花科 Melanthiaceae

[编辑]
白藜蘆

該科是一個多年生草本植物科,其貯藏器官包括球莖、根莖和球莖(很少見,例如Schoenocaulon)。 它們分佈在北半球的溫帶和北方,在美洲向南延伸至安第斯山脈,在亞洲延伸至喜馬拉雅山和台灣。 該科由 17 屬、173 種組成,分佈在許多亞科中。 最大的屬是延齡草屬(44 種),但許多屬都是單型的。 許多屬,包括延齡草,被用作花園觀賞植物,尤其是林地花園。衣笠草以擁有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基因組而聞名。 該科名字源自希臘語 melas(黑色)和 anthos(花),指的是花瓣的深色。[15][16]

刺藤科 Petermanniaceae

[编辑]
Petermannia cirrosa

該科由單一物種 Petermannia cirrosa 組成,這是一種多年生木本藤本植物,有地下根莖。該種僅分佈於澳洲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位於布里斯班悉尼之間的溫帶雨林中。 該科以萊比錫植物園園長 Wilhelm Ludwwig Petermann(1806-1855 年)的名字命名。[15][16]

垂花科 Philesiaceae

[编辑]
Philesia magellanica

該科(智利風鈴草科)是一個非常小的科,由兩個單型屬組成,這兩個種是 Philesia magellanica垂花屬)和類似的智利風鈴草。 它們從短的木質根莖生長,分別形成灌木和藤本植物。 它們分佈在智利中部和南部的涼爽溫帶森林、麥哲倫海峽和鄰近的阿根廷,生長在南山毛櫸樹叢中。智利風鈴草是智利的國花,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植物,果實可供食用。 該科名字被認為與希臘語 phileo(愛)有關,因為它的花朵很吸引人。[15]

菝葜藤科 Ripogonaceae

[编辑]
Ripogonum scandens

該科是一個非常小的科,只有一個屬、六個種。 它們是木本常綠灌木和藤本植物,生長於水平根莖,基部腫脹形成塊莖。 模式種Ripogonum scandens是唯一分佈於新西蘭的物種,其他種則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 莖可用於編織和建築,嫩枝可食用。 該科名稱源自兩個希臘詞,ripos(柳條)和 gony(節點),指的是其長出芽的節點。[15][16]

菝葜科 Smilacaceae

[编辑]
穗菝葜

該科(貓薔薇科)由一個大屬菝葜屬組成,約有 210 種,[50] 使其成為百合目中僅次於百合科的第二大科。 它們是多年生藤本植物、灌木或草本植物,有時是木本植物,具有短纖維狀木本(有時是塊莖)根莖。 菝葜科植物分佈於泛熱帶,延伸至北部(北美、地中海俄羅斯遠東)和南部(澳大利亞東部)的溫帶。 許多物種已被用於傳統醫學和食品。 菝葜被用來治療痛風S. aristolochiifolia被用來治療梅毒(但後來用作製作沙士根汁汽水和糖果)。 S. megacarpa 的果實則會被製成蜜餞食用。 許多物種的嫩枝也可食用。 該科以希臘神話中凡人 Krokos 與寧芙 Smilax 之間的婚外情的命名,後者被懲罰變成多刺的藤蔓穗菝葜[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V.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6-05, 181 (1). doi:10.1111/boj.12385 (英语). 
  2. ^ 2.0 2.1 Main Tre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2022-08-08]. 
  3. ^ Liliflorae; Liliales - 百合目. terms.naer.edu.tw.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 Flaviana et al 2014.
  5. ^ 5.0 5.1 Vinnersten & Bremer 2001.
  6. ^ Byng 2014,p. 61.
  7. ^ 7.0 7.1 Stevenson et al. 2000.
  8. ^ 8.0 8.1 8.2 8.3 Rudall et al 2000.
  9. ^ 9.0 9.1 9.2 Traub & Kress 2016.
  10. ^ Kubitzki, Rudall & Chase 1998.
  11. ^ Givnish et al 2016.
  12. ^ Kubitzki & Huber 1998,p. 20.
  13. ^ Soltis et al 2003.
  14. ^ Leitch et al 2005.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Christenhusz et al 2017.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Byng 2014.
  17. ^ Janssen, T; Bremer, Kåre. The age of major monocot groups inferred from 800+ rbcL sequences.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5, 146 (4): 385–398. doi:10.1111/j.1095-8339.2004.00345.x可免费查阅. 

參考書籍及期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