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羅渾
烏羅渾,又稱烏洛侯。北魏時期出現,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嫩江上游等拓拔鮮卑故地,於盛唐时期并入室韋。
釋名
[编辑]烏羅渾於南北朝、隋朝稱烏洛侯,唐朝稱烏羅渾。乌洛候在蒙古语为“山中人”之意。而烏羅護與烏羅渾無關,是不同的民族[1]。一些加入了铁勒成为于尼护。
歷史
[编辑]北魏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439年)在吞灭北凉後,烏洛侯遣使朝貢。並說明烏洛侯國西北有拓跋鲜卑先祖的祖宗廟堂,拓跋鮮卑發詳地大鮮卑山也在他們國內。拓跋氏在公元1世纪时,南下到今天的呼伦湖附近,在汉灵帝时代南遷到阴山南麓後,就再未回去過[2]。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北魏太武帝就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去祭祀。李敞由烏洛候使臣做嚮導,到达噶仙洞(位于今天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後舉行祭祀大典,又命匠人在洞內石壁刻下祝文。1980年,考古學家在阿里河鎮的嘎仙洞發現當初投下的刻石祝文。
唐朝時烏洛侯被稱為烏羅渾。唐朝貞觀六年(632年),在东突厥汗国被唐军瓦解之后,烏羅渾族長派使者向唐太宗朝貢貂皮[3]。不久被室韋併吞,成為室韋東部的一個部落[4]。後代稱烏氏,居住在嫩江流域。
地理
[编辑]烏洛侯國在北魏時就住在現今大興安嶺的甘河、雅魯河之間,今索倫、錫伯之地[5]。東北有弱水(完水)(今額爾古納河和黑龙江的上游),向東流入鞑靼海峡。西北有完水與北海(今呼倫湖或貝爾湖)。七世纪時,其國東與靺鞨相接,西與突厥汗国相齊,南與契丹,北與烏丸接。
社會
[编辑]由於當地氣候寒冷,土地濕潤,人民在夏天時於樹林間搭建房屋,離地有一定高度;冬天則建立地穴或半地穴式的房屋,現今稱為「地窨子」或「地窩棚」[6]。到了七世纪时,烏羅渾的社會風俗受靺鞨影響,與靺鞨相同。
經濟
[编辑]主要以狩獵、畜牧為主,也經營農業。人民能歌善舞俗繩髮,穿皮衣,以珠爲裝飾。人民很勇猛,不常發生竊盜或強姦等犯罪[7]。
相關條目
[编辑]注釋
[编辑]- ^ 王德厚 《乌罗浑与乌罗护辨析》《民族研究》1987年04期
- ^ 《魏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八十八 北狄》:「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
- ^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烏羅渾東與靺鞨,西與突厥,南與契丹,北與烏丸接。風俗與靺鞨同。貞觀六年,其君長遣使獻貂皮焉。」
- ^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分部凡二十餘:......益東有和解部、烏羅護部、那禮部、嶺西部。」
- ^ 《海國圖誌 卷056 北洋俄羅斯國沿革》:「是烏洛侯,即今索倫、錫伯之地,非俄羅斯益可證。」
- ^ 《魏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八十八 北狄》:「其土下濕,多霧氣而寒,民冬則穿地爲室,夏則隨原阜畜牧。」
- ^ 《魏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八十八 北狄》:「多豕,有穀麥。無大君長,部落莫弗皆世爲之。其俗繩髮,皮服,以珠爲飾。民尚勇,不爲姦竊,故慢藏野積而無寇盜。好獵射。樂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
外部連結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