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2 大战车与尾巴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2 大战车与尾巴团
  • スライムもりもりドラゴンクエスト2 大戦車としっぽ団
  • Dragon Quest Heroes: Rocket Slime
类型动作冒险
平台任天堂DS
开发商TOSE[1]
发行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音乐椙山浩一 编辑维基数据
系列勇者斗恶龙系列
模式单人多人
发行日
  • 日本:2005年12月1日[2]
  • 北美:2006年9月19日[1]

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2 大战车与尾巴团(日语:スライムもりもりドラゴンクエスト2 大戦車としっぽ団,英语:Dragon Quest Heroes: Rocket Slime是由Tose开发,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掌上游戏机平台任天堂DS发行的动作冒险游戏。本作是Game Boy Advance游戏《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 冲击尾巴团》的续作。游戏于2005年12月1日在日本发行,并于次年在北美发行。游戏是勇者斗恶龙系列的衍生作品。

《元气史莱姆2》以系列共通的敌人和吉祥物史莱姆为主角,这支特别的史莱姆名为史拉林(北美版称Rocket)。史拉林生活在一个叫史兰王国的史莱姆小镇,这里生活着系列中所见到的各种史莱姆。在《元气史莱姆2》中没有人类,代之的是史莱姆和系列中出现的各种其他怪物。作品有两种游戏形式,一种是俯视风格,玩家在各种不同的舞台操纵史拉林,另一种是史莱姆战车,玩家需要用它和敌人的战车对战,寻找弹药贯穿永锡的第一部分。任天堂3DS续作《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3 大海贼和尾巴团》发行于2011年11月2日[3]

情节

[编辑]

《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2 大战车与尾巴团》 设定与虚构的史莱姆王国。故事以四只史莱姆,史拉林、米伊洪、史拉美和多拉雄在城堡前玩耍开始。米伊洪拿到了一只贵重的勇车之笛(日语中勇车和勇者同音)并让史拉林吹响它,他的父亲跑过去后,米伊洪只好把勇车之笛藏在史拉林的嘴里。之后被称为尾巴团的组织入侵了史兰王国,并将101只史莱姆抓走100只。因为史拉林被撑的很长,尾巴团误以为他是一只虫子,并把它丢到开场的林道内。史拉林在这里开始了他救出被关在宝箱中的史莱姆伙伴的旅程。

史拉林后来发现了了一个被称作勇车史拉林加鲁的大战车,他需要用勇车之笛使它觉醒。他可以使用大战车与尾巴团控制的战车作战。史拉林还要和其他的敌人作战,如尾巴团首领顿·摩夏鲁(北美版称Don Clawleone),大魔王昂·佐·艾古(北美版称Flucifer)和叫做史莱巴的神秘史莱姆及他的艾利斯古鲁(北美版称Schwartzman)战车。史莱巴是他的主要对手,包括在炼金山的最终战在内,他在游戏中多次出现。

游戏玩法

[编辑]

游戏模式以前作为基础。玩家使用俯视视图进行游戏,并完全使用面部按钮和侧肩按钮操控史拉林。虽然史拉林的主要能力是通过弹性伸缩来冲击前方敌人,但他也可以跳起来并旋转。弹射的力量取决于玩家让他蓄力多长时间。这种方法经常在游戏中用作捡起目标或攻击敌人。当敌人或物品被弹射击中后就会飞起来,如果玩家想要捡起它们,就需要在物品掉落前移动到其所在的方位。玩家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最多可举起三个物品或敌人。任何举起的物品或敌人都可以用来当武器投向敌人。史拉林有以多个红心显示的生命计,当史拉林受到攻击后就会损失半个心。玩家可以通过寻找绣有道具来提升此值。

玩家在每个关卡都将发现一定数量的史莱姆,以及各种不同的道具与敌人。游戏使用昼夜系统,白天和晚上会产生不同的敌人。一些敌人会在白天醒着而在晚上睡觉,还有一些则相反。游戏由几个不同的关卡,但每关都会出现铁路。这些铁道通常通向史兰王国,玩家可以用其将道具、敌人或是其他史莱姆送回史兰王国,或是用铁路离开关卡。每个送回的史莱姆都会给玩家发送一封信,其中包括道具或是道具的配方。送回的敌人将会成为史兰王国的居民,但是每个种类的敌人只能有一个。送回的道具可以用作战车的弹药,或是卖给商店。另一个共通元素是战车战,玩家将可能和尾巴团战车作战。击败战车后史拉林将会得到特殊道具,有时候则可能是要送回史兰王国的史莱姆。大多数关卡快结束时都会出现一个头目。所有头目都会有一个血量计,为了推动情节,史拉林必须将其耗尽。当从关卡离开后,屏幕将会显示玩家在本阶段中获得的史莱姆,以及获得的全部道具与敌人。

在关卡交界处玩家会被送回史兰王国休息。尾巴团在攻击后会抓走全部史莱姆,同时还摧毁多数城镇并留下堵住房间和村庄大铁球。大多数的铁球会写有“ST”,即“史莱姆吨”(Smile Tons)。数字表示玩家营救出多少史莱姆才能搬走铁球。在游戏某处之后,救出的史莱姆将会重建史兰王国,并将其恢复到序章开始的状态。玩家在史兰王国还可以作几件事情。早期玩家只能储存游戏存档,但之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包括战车定制、商店、战车竞技场、和冲浪小游戏,以及通过游戏中收集的秘诀合成道具的场所。

战车

[编辑]

另一个基本的游戏机制是战车战。战车战可以出现在关卡或是史兰王国的战车竞技场中。在关卡中,当玩家遇到一个战车前站有敌人的平台,玩家可以召唤出自己的战车来和他作战。当玩家进入战斗,上屏幕将会以放大视图在屏幕两边显示两辆战车,下屏幕将显示标准的游戏模式。每个战车都有两门装载弹药的大炮以及显示战车HP的HP计,后者会在不同战车中产生变化。弹药来自战车的不同地方;它们的掉落点会因战车的操作方法而改变。玩家可以像用弹性蓄力捡起道具那样捡起弹药。玩家之后可以强将弹药投到两门大炮中的一门并向对方开火。对方也会向玩家的战车开火尽管一些弹药有着更强的攻击和/或防御能力,但如果两个弹药互相碰撞则都会掉到地上。

玩家可以离开他的战车,可以将自己当炮弹射出或破坏敌人的战车。如果玩家通过大炮到达另一个战车,他将进入他们战车的的主视野。在他们的战车中,玩家可以使用蓄力弹射攻击破坏他们的电脑,使其难以进行回击。玩家还可以攻击他的对手或将弹药窃取到自己战车。对手也可以通过炮筒入侵或离开。战车HP为0时不会毁坏;代之的是当战车引擎的保护门被破坏时,对方战车会视试图入侵并毁坏引擎。如果引擎被毁。战车战将会结束。

在史兰王国,玩家可以将弹药加入其战车中。这些弹药由玩家在游戏中收集的道具组成。在游戏某处之后,玩家也可以选择三个电脑控制的战车助手,他们由特定的史莱姆组成。在一定条件下,玩家也可以和招募敌人。每个战车助手都可以让其听从命令的特殊指令。在史兰王国,玩家可以和另一个拥有任天堂DS及《元气史莱姆2》的玩家进行多人游戏。如果另一位玩家没有游戏,他则只能玩战车战演示。玩家会在大多数战车战胜利后得到特别道具或史莱姆,后者每场战车战只会出现一只。

开发

[编辑]

《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2 大战车与尾巴团》由勇者斗恶龙系列创作者堀井雄二和参与《勇者斗恶龙V》、《勇者斗恶龙VIII》及前作《冲击尾巴团》工作的渡部辰城制作。在作品开发早期,开发者有个利用触摸屏操作史拉林弹射的版本,但由于太难控制而放弃[4]。由于渡部相信双屏功能是任天堂DS的核心,因而他想利用双屏幕[4]。开发者还选择将人类排除在游戏外,由于如果人类出现,他们将可能围绕着杀死所有史莱姆[4]。渡部称如果《元气史莱姆2》销量很好,那将继续开发续作,并将可能支持任天堂Wi-Fi Connection[4]

评价

[编辑]

《勇者斗恶龙 元气史莱姆2 大战车与尾巴团》通常得到正面评价,游戏在MetacriticGame Rankings的汇总得分分别为83和82.36%[5][6]。《任天堂力量》称赞游戏的多人战车战模式,并称游戏是一个“方便而令人满意的冒险”[5]。《Play》杂志认为《元气史莱姆2》是一部高质量的衍生作品,并补充称其他开发人员应该向它学学[5]。《Game Informer》认为《元气史莱姆2》中的史莱姆有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并称游戏的探索模式是“有独创性的”[5]。《电子游戏月刊》称赞了游戏,称其是一款“令人完全震惊的儿童游戏”[5]。《Edge》认为虽然游戏不是引人注目但却几乎没有批评,杂志还将游戏开发者称为“工艺大师”[5]。NGamer UK称游戏对话为“糟糕的有时更好”[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Nintendo DS Top 5 & Genre Awards. GameSpy.com. [2008-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4). 
  2. ^ スライムもりもりドラゴンクエスト2 大戦車としっぽ団. Nintendo. [200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0) (日语). 
  3. ^ Slime Mori Mori Dragon Quest 3 Set For November. Siliconera.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4. ^ 4.0 4.1 4.2 4.3 Go 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Latest Dragon Quest Nintendo DS Games. Nintendo.com. 2006-06-08 [200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6).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Dragon Quest Heroes: Rocket Slime Critic Reviews for DS at. Metacritic.com.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6. ^ Dragon Quest Heroes: Rocket Slime for DS. GameRankings. 2006-09-19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