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波耳戰爭
第一次波耳戰爭 | |||||||
---|---|---|---|---|---|---|---|
波耳戰爭的一部分 | |||||||
波耳人的戰鬥方式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兵力 | |||||||
7,000人 | 29,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25人死亡 47人受傷 |
401人死亡 480人受傷 |
第一次波耳戰爭(英語:First Boer War;阿非利卡語:Eerste Boereoorlog;1880年12月16日-1881年3月6日),又稱第一次自由戰爭(阿非利卡語:Eerste Vryheidsoorlog),第一次英波戰爭(英語:First Anglo–Boer War)、川斯瓦戰爭(英語:Transvaal War)、川斯瓦叛亂(英語:Transvaal Rebellion),是英國與南非波耳人之間的一次小規模戰爭。
波耳人共和國的建立
[編輯]1652年,第一批荷蘭移民抵達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定居。1795年和1806年,英國兩次占領好望角殖民地。1814年至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上,英國以600萬英鎊的價格從荷蘭手中購買了好望角地區,開始對其加以統治。好望角地區又稱作開普(Cape)。
1836年,對英國統治不滿的波耳人開始集體離開開普殖民地。民團司令官安德列斯·普利托利烏斯(Andries W. J. Pretorius,史稱老普利托利烏斯)在北方內陸建立了萊登堡共和國、溫堡共和國等殖民區。這些殖民區在1849年合併,建立了南非共和國(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稱川斯瓦共和國)。另一部分的波耳人則在其東部和南部先後建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Republiek Natalia)和奧蘭治自由邦(Oranje Vrijstaat)。
英國吞併川斯瓦
[編輯]1876年,英屬納塔爾省總督謝普斯通(Sir Shepstone)於前往川斯瓦共和國進行遊說,勸其接受英國統治。由於財政困難,以及面臨與東邊祖魯人王國的大規模衝突,川斯瓦共和國接受了歸併英國的要求。1877年4月,英國發表聲明,川斯瓦共和國成為英國殖民地,任命謝普斯通爵士為行政長官。川斯瓦總統伯格斯辭職。
1879年祖魯戰爭之後,英國消滅了祖魯王國,解除了波耳人面臨的最大威脅。由於英國人統治川斯瓦共和國的三年期間,並沒有著手改善中下層波耳人的生活條件,也沒有增加投資、改善當地的財政、經濟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許英國商人進行土地投機、向波耳人補收以前欠川斯瓦共和國的稅款,引起了波耳人民廣泛的不滿情緒。
波耳人的反抗
[編輯]1880年9月,為了從土著手中收繳金伯利鑽石礦作為工資發到黑人勞工手裡的大量槍枝,在英國保護國巴蘇陀蘭(今賴索托)發生了「繳槍暴亂」。英國駐川斯瓦的主力部隊南下鎮壓暴亂,留在川斯瓦的英軍總數不超過三千人,只駐守在普勒托利亞、呂斯滕堡、萊登堡、斯坦德頓等幾個重要城鎮,防務空虛。該年12月16日,五千多不滿英國治理的波耳人聚集在帕爾德克拉爾舉行國民大會,宣布進行武裝反抗,恢復南非共和國。推舉在波耳人當中德高望重的保羅·克魯格 (S. J. Paulus Kruger)、皮特·茹貝爾 (Jacobus 「Piet」 Joubert)和小普利托利烏斯 (Martius Pretorius)三人為首領。同日,新組成的三人政府將南非共和國的獨立聲明送到了普勒托利亞駐軍的手中,英國人拒絕接受,下令各地駐軍火速增援普勒托利亞。
作戰過程
[編輯]1880年12月17日,波耳人市民和英國駐軍的衝突在波切夫斯特魯姆爆發。12月20日,駐紮在萊登堡的英軍第94團兩個連馳援普勒托利亞,在布朗霍斯普魯特河(Bronkhorst Spruit)遭到波耳民團的伏擊,第一場戰鬥爆發。由於波耳人採取了游擊戰的戰術,在交戰中,英軍247人中有77人陣亡,157人受傷,波軍只有2人死亡,4人受傷。
1881年1月,增援的英軍部隊從納塔爾殖民地出發,向川斯瓦進軍。英軍司令科利將軍(Sir George Colley)率這支千餘人的援軍,西進川斯瓦。在納塔爾與川斯瓦邊境的朗峽谷(Laing's Nek)受到茹貝爾將軍的阻擊。英軍有93人被打死,133人受傷,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頂被擊斃。波軍方面只有1人陣亡,5人受傷。
1881年3月6日,英國和川斯瓦軍隊簽訂停戰協議,8月3日雙方又簽訂了《普勒托利亞協定》。該協定規定,保證川斯瓦可以建立在英國女王宗主權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國保持三項特權:控制川斯瓦對外關係;保持對川斯瓦同非洲部落關係的控制權;戰時英軍有權借道川斯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