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 | |
---|---|
位置 | 澳洲 |
最近城市 | 尤拉拉 |
座標 | 25°18′44″S 131°01′07″E / 25.31222°S 131.01861°E |
面積 | 1,333.72平方公里(514.95平方英里)[1] |
建立 | 1958年1月23日[1] |
parksaustralia | |
官方名稱 | 烏盧魯-卡塔曲塔國家公園 |
標準 | 文化:(v)(vi),自然:(vii)(viii) |
參考編碼 | 447 |
登錄年份 | 1987年(第11屆會議) |
擴展年份 | 1994年 |
面積 | 132,566公頃(327,580英畝) |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英語:Uluṟu-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是位於澳洲北領地的南部的一個國家公園,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內最著名的地標是烏魯魯和卡塔丘塔。烏魯魯位於離它最近的大鎮愛麗絲泉南部的335公里處(208英里),連接兩地的公路長450公里(280英里)。烏魯魯是阿南古人(該地區的澳洲原住民)的聖地。這片區域有豐富的泉水,水潭,岩石洞穴和岩畫。
名稱
[編輯]當地皮詹賈賈拉人稱此地標為烏魯魯(Uluṟu,原住民語發音:[uluɻu])。這個詞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特定的含義,但也被烏魯魯的部落長老用作當地的家族姓氏。[2]
1873年7月19日,地質勘探家威廉·果斯發現了這個地標,並將其命名為艾爾斯岩,以紀念當時南澳布政司亨利·艾爾斯爵士。[3]此後,雖然這兩個名字都被使用,但艾爾斯岩這個名字更為大眾所知。
1993年,政府通過了雙重命名的政策,即傳統的原住民名稱和英文名稱組成的官方名稱。1993年12月15日,政府將其更名為「艾爾斯岩/烏魯魯」,此後,艾爾斯岩成為北領地第一個雙名制的特色景點。2002年11月6日,根據愛麗絲泉地區旅遊協會的要求,政府調整了雙名制的順序,將其命名為「烏魯魯/艾爾斯岩」。[4]
描述
[編輯]烏魯魯是澳洲最知名的自然地標之一。其沙岩地層高達348公尺(1,142英尺),高於海平面863公尺(2,831英尺),大部分在地下,總周長9.4公里(5.8英里)[5]烏魯魯和附近的卡塔丘塔對阿南古人有重大的文化意義。艾爾斯巨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獨塊岩體,高達348公尺,周長9.4公里[6]。阿南古人作為該地區的原住民,會帶領遊客做徒步旅行,給遊客介紹當地的動植物,叢林食物以及原住民神話。
烏魯魯有個非常著名的特色,即其表面的顏色會隨著一天或一年的不同時間而改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黎明和日落時岩石表面會變成艷紅色。雖然降雨在這片半乾旱的地區極為罕見,但是在雨季,岩石表面會因為降雨變成銀灰色。隨者太陽變化會出現深藍、灰色、粉紅、棕色等顏色。
卡塔丘塔,也叫奧爾加山或奧爾加斯,位於烏魯魯以西25公里(16英里)處。帶有公路和停車場的特別觀光區也已建成,讓遊客在黎明和黃昏都能欣賞到最美麗的景色。
地質情況
[編輯]烏魯魯是一座孤山,是一座原始山脈被緩慢侵蝕後留下的殘餘孤山。[7]烏魯魯也常常被稱為一個獨塊巨石,雖然這是一個有點含糊的名稱,地質學家通常不會使用。烏魯魯的顯著特徵是其同質性以及其河床表面連接點和分界點的缺失,這導致卵石斜坡和土壤無法形成,在周圍岩石被侵蝕的同時,這些特點使烏魯魯得以生存下來。[8]為了描繪和說明該地區的地質歷史,地質學家把組成烏魯魯的岩石層稱之為穆提丘魯長石,它是填充阿瑪達斯盆地的沉積岩的其中一種。[7]
構造
[編輯]烏魯魯主要由紋理粗糙的長石砂岩所組成。這是一種以大塊的長石和一些礫岩為特點的砂岩。平均的成份大約為50%的長石25%到35%的石英,以及最多高達25%的岩石碎塊;大部分的長石都是鉀長石,其只帶有較小的如同次圓穀物狀的斜長石,以及在鉀長石中被高度蝕變的內含物。顆粒的直徑約為2到4公釐,(0.079至0.16英寸,並且是從有角的到半稜角的;越好的砂岩是被分類的越好,排序是按照晶粒的尺的增大而減小。岩石碎塊包括次圓形的玄武岩,總是被綠泥石和綠簾石在各種各樣的程度上所替換。呈現出的礦物暗示了花崗岩的主要來源,類似於暴露於南部的馬斯格雷夫塊。當空氣相對清新的時候,岩石呈灰色。但是當風化作用把含鐵的礦物氧化之後,將會使岩石的外表層呈現出鐵鏽狀的紅褐色。泥沙沉積表現出交錯層理和漣漪的特徵,對其研究顯示出,淤積物來自於寬闊的高能量淺水河道和大片水浸區,這些都是典型的沖積扇。
年齡和起源
[編輯]穆提丘魯石砂岩與卡塔丘塔的礫岩存在年限大致相同,儘管它們的岩石類型不同,卻有著相似的起源,但是與康奈山上朝向東側的岩石相比,石砂岩更為幼小。烏魯魯的地層是縱向的,下降至西南方向85度角,其外露層至少有2400公尺(7900英尺)。地層低於周圍的平原,遠遠延伸至烏魯魯下層面,而具體深度尚不可知。岩石起初是沙粒,沉積在一個廣闊的沖積扇的部分區域,該沖積扇從馬斯格雷夫嶺,曼山和比德曼嶺的原型延伸出,朝南面和西面舒展,由此與附近的另一衝積扇分離,而它所沉積的沙石和鵝卵石構成了現在的卡塔丘塔。[7]
動植物
[編輯]脊尾袋鼬是唯一被列為易受傷害的哺乳動物,其活動範圍主要局限於過渡沙原區,這個狹窄的地帶一直從烏魯魯附近延伸到國家公園的北部邊界,直至艾爾斯岩石旅遊勝地,它也是袋鼴鼠,蘭氏盾蟒和大沙漠蜥蜴活動的地方。
國家公園的蝙蝠群至少有7個物種構成,它們日間棲息於烏魯魯和卡塔丘塔洞穴和岩石裂縫處。大部分蝙蝠捕食距離岩石表面100公尺左右的空中獵物。公園擁有一個享有高度保護意義的爬行動物區系,據可靠記錄顯示,它擁有73個物種。盛夏的雨水過後,4類蛙種活躍於烏魯魯和卡塔丘塔的底部。大沙漠蜥蜴亦被列為易受攻擊動物。
阿南古居民繼續在公園偏遠區域和其他阿南古土地上狩獵,並收穫動物物種。狩獵主要局限於紅袋鼠,土耳其火雞,鴯鶓和蜥蜴(比如沙烏地巨蜥和眼斑巨蜥)。
在國家公園中發現的27個哺乳動物物種中,6類是引進的:家鼠、駱駝、狐狸、貓、狗和兔子。這些物種遍布國家公園,但最密集的分布區在烏魯魯和卡塔丘塔水流豐富的徑流區附近。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植物群代表了在中部澳洲發現的絕大部分植物,許多被認為是稀有物種,它們僅存於公園中和鄰近區域。該公園還有大量珍稀﹑地方特有的植物。
植物群的生長繁殖取決於不規律的降雨。一些植物能夠在火中生存,一些則依賴於它來繁殖。植物是朱庫爾帕重要的一部分,每一種主要的植物養料都有相應的慶祝儀式。許多植物還與祖先密切關聯。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的植物群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 Punu——樹木
- Puti——灌木
- Tjulpun-tjulpunpa——花
- Ukiri——草
穆加和中部紅木等樹木可以用來製造工具,比如矛尖,回飛鏢和碗。紅木的紅色樹液還可用作治療咳嗽感冒的殺菌劑和吸入劑。
公園中有一些罕見,瀕臨滅絕的物種。像毒舌草一樣,這些物種大部分局限於形成岩底部的潮濕領域,這些是遊客密集的地區,易受侵蝕。
自第一批歐洲人來訪後,已有34個外來的植物物種收入記載,占了整個公園植物群的6.4%。其中有一些,比如多年生的狼尾草(百福草),是被引進用以恢復受侵蝕以至損壞的區域。公園中最惡劣的雜草不斷肆意蔓延,侵襲了水資源和養料豐富的排水線。另外的一些,如蒺藜草,則是偶然從車上和人身上帶來的。
氣候和五個季節
[編輯]國家公園每年平均降雨量是307.7公釐(12.1英尺),夏季(12月~1月)平均最高溫度是37.8度,冬季(6月~7月)平均最低溫度是4.7度。據記載,夏季的溫度極值是46度,而冬季是夜間的零下5度。絕大部分日子紫外線指數都極高,其平均值達到11~15。[5]
當地原住民劃分了五個季節:
- Wanitjunkupai(4月/5月)——涼爽天氣[5]
- Wari(6月/7月)——寒冷季節帶有晨霧
- Piriyakutu(8月/9月/10月)——動物繁殖,植物開花
- Mai Wiyaringkupai(11月/12月)——炎熱季節,此時食物稀少
- Itjanu(1月/2月/3月)——陣雨會突然襲來
神話、傳說和原住民傳統
[編輯]根據阿南古人——烏魯魯的傳統土地擁有者:[9]
世界本是一個無特色的平凡之地。直到造物主的出現,才產生我們已知的地方,他們以人類,植物和動物的形式廣泛地遊走在大地上。然後在創造和毀滅的過程中,他們生成了今日的風景。這些被指為丘古里加或瓦帕里加的原始造物主的靈魂仍舊棲息在阿男姑土地上。
關於烏魯魯及其裂縫和縫隙起源的原始祖先故事,外來人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種說法,取自於羅伯特萊頓1989年的《烏魯魯:艾爾斯岩的原住民歷史》,[10]他是這樣描述的:
烏魯魯是在造物時期,由兩個在雨天玩泥巴的男孩建立的。在結束遊戲後,他們向南行走至外普塔...打鬧中,他們來到了超越康奈山的桌子,在山的頂端,男孩的軀體作為礫石保存著。(第五頁)
諾伯特布羅克曼1997年的《勝地百科全書》給出了另兩種描述。[11]第一種講述了蛇精在烏魯魯周圍發動了許多戰爭,從而在岩石上留下了疤痕。第二個故事講了祖先神靈的兩支部落被邀請參加一個盛宴,卻被美麗的嗜睡蜥蜴女人分散,未能赴宴。由此,生氣的宴會主辦者對一泥雕塑念起咒語,使它變成了一隻活野狗。之後雙方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役,最終以兩個部落領袖的死亡結束。大地因流血而感悲痛,它的升起形成了今日的烏魯魯。
聯邦環境署的網站上是這樣形容的:[9]
許多...朱庫爾帕,比如Kalaya(鴯鶓),Liru(毒蛇),Lungkata(藍舌蜥蜴),Luunpa(翠鳥)和Tjintir-tjintirpa(扇尾),在國家公園中穿走。另外的朱庫爾帕只影響了一個特定的區域。
Kuniya(蘭氏盾蟒)生活在烏魯魯的岩石中,在那裡她與Liru(毒蛇)互相搏鬥。
據稱那些從形成岩帶走岩石的人會被下咒語,從而遭受不幸。因此,拿走這些岩石的人們試著將它們寄回各種機構處,試圖解除所謂的詛咒,這樣的事例層出不窮。[12][13]
歷史
[編輯]各處考古發現表明,人類早在1萬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了。[10]歐洲人在19世紀70年代來到了澳洲西部大沙漠。澳洲陸路電報線路的建設促成了他們的遠征,1872年烏魯魯和卡塔丘塔首次被標記在了地圖上。在各自的探險中,厄尼斯特吉萊斯和威廉戈斯分別是這片土地的第一個歐洲探索者。
1872年,當賈爾斯勘測此地區時,他在國王峽谷附近的一個地點觀測到了卡塔丘塔,並且命名其為奧爾加山。次年,果斯發現了烏魯魯,並命名其為艾爾斯岩,這是為了向南澳的秘書長亨利埃爾斯致敬。進一步的勘測也緊隨其後的進行了,那是為了確定在此地區開展畜牧業的可能性。19世紀後期,牧民們試圖在鄰接西南或者佩特門保護區邊安家,阿南古人和白人們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和暴力。由於受到放牧和乾旱的影響,灌木叢中食物的儲備量開始減少。為資源的爭奪引起了這兩個族群間的衝突,警察巡邏因此更為頻繁。後來,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阿男姑族人民開始捲入到澳洲野狗的轉賣生意中,並且是那些「買狗者」給他們介紹歐洲的食物和生活方式。
1918年和1921年間,大多數的和南澳,西澳以及北領地的鄰近地區都被宣布成為原住民保護地區,成為了那些幾乎沒有和歐洲移居者有任何接觸的游牧人民的聖殿。1920年,依照原住民條令,澳洲政府將一部分的烏魯魯-卡塔就塔國家公園宣布成為原住民保護區(通常被成為西南或者佩特門保護區)
1963年,第一批旅客到達了烏魯魯地區。在40年代初期,歐洲永久殖民在此地區的原因是為了原住民的福利政策以及幫助促進烏魯魯的旅遊業。這個發展中的旅遊業促進了1948年第一條車輛軌道的修建,以及旅遊巴士服務在接下來的十年初期開始運行了。1958年,那些將要成為烏魯魯的地區-卡塔區塔國家公園從佩特門保護區中脫離出來,它被歸屬於北領地保護區董事會管理,並且命名它為埃爾斯岩-奧爾加山國家公園。此地區第一位騎警是比爾哈尼,他是一位總所周知的澳洲中部人物。1959年之前,第一家汽車旅館的租賃協定受到許可,艾迪康奈爾藍在靠近烏魯魯的北邊建造了一條飛機跑道。
1968年3月5日,一架三座的由菲利普雷茲駕駛的貝爾47G2型直升飛機失事於烏魯魯,距離堆石界標西南方向大約1英里(1.6公里)處。將其殘骸是於3月28日由一架斯科斯奇S58型直升飛機吊起。[14][15]
1985年10月26日,澳洲政府把烏魯魯的所有權歸還給當地的皮詹賈賈拉的原住民們,以阿南古將會租還給國家公園和野生動植物事務處為期99年,並且與其共同管理作為條件。這項協議最初是由當地社區和總理鮑勃霍克所制定的,其中遊客禁止爬到烏魯魯頂端的規定被打破了。人口將近300人的原住民社區穆特區魯,位於烏魯魯東端附近。從烏魯魯開始,沿著公路大約17公里(11華里)到達人口大約300,正好坐落於國家公園外的旅遊小鎮尤拉蠟。2010年10月26日,烏魯魯慶祝了第二十五個名稱交接紀念日。[16]
2009年10月8日,塔靈谷亞坤賈庫瞭望區正式對公眾開放。這個總價值澳幣210萬的項目內容是,在烏魯魯東面大約3公里(1.9英里)處,為此地區建造長約11公里(6.8英里)的公路,以及1.6公里(1英里)的步行山徑。並且,由阿南古族的傳統所有者參與其設計和施工管理。[17][18]
旅遊業
[編輯]從1950年代起,旅遊業基礎建設的發展是鄰近烏魯魯盆地的,但是不久之後便造成了不利於環境的影響。在70年代早期,政府明確規定移除所有關於住宿的旅遊設施,並且將它們重新安置在公園外。1975年,一片越過公園北邊邊界的,面積為104平方公里(40平方英里)和烏魯魯周邊15公里(9英里)的保留用地被核准作為旅遊設施發展和一個聯合機場,名為尤拉蠟。公園內露營場地在1983年被封閉了。1984年晚期,汽車旅館也被關閉了。與此同時,尤拉蠟度假村開放了。1992年,大部分歸屬於北領地政府關於尤拉蠟度假村的產權被出售了,並且更名為埃爾斯岩度假村。
由於公園被列入了世界遺產保護區,2000年之前,每年的遊客訪問量攀升超過40萬人。[19]不斷發展的旅遊業為當地和國家創造了經濟效益。這也為平衡文化價值的保存和旅客需求帶來了不斷的挑戰。
門票費
[編輯]公園的門票費是人均38澳元,並且提供一張為期三天的通行證。通行證不可轉讓,而且所有的通行證都由公園管理員進行檢查。
攀爬須知
[編輯]攀爬烏魯魯是一項受到遊客歡迎的項目。1964年,一條連環的線索被加到了烏魯魯的攀爬線路上,1976年,這條連環的線索被延長,使得這個時長一小時的攀爬變得更加簡單了。但是當風很大的時候,要想到達山頂,這仍然是一條很長的(平均每800公尺一小時)而且陡峭的徒步爬行路線。須知中建議遊客在攀爬過程中喝大量的水;建議那些身體不健康的,患有眩暈或者由於身體狀況而限制運動者都不要去嘗試攀爬。當在山頂監測到有狂風的時候,烏魯魯攀爬通常都會被關閉。從有記錄以來,已經有至少36人由於消遣娛樂的攀爬而喪命。[5]並在2015年臺灣籍旅客楊成效,在參觀途中擅自脫隊,偏離原定路線,不慎被風吹落至岩石裂縫裡,造成身體多處骨折。[20]
由於當地的阿南古族人偉大的精神信仰,他們是不攀爬烏魯魯的。他們也要求遊客不要攀爬,部分地原因是攀爬的道路會經過一條傳統的神靈「夢幻時光」軌道,也由於他們對遊客安全的責任感。遊客指南說:「攀爬雖然不被禁止,但是我們希望作為阿南古土地上的客人,選擇尊重我們的法律和文化,你應該不去攀爬。」[5]
1983年,12月11日,總理鮑勃霍克承諾把這片土地的頭銜交還給阿南古傳統的所有者,並且接受社區的十點計劃,其中包括禁止攀爬烏魯魯。然而,當名稱被正式交還給阿南古人之前,政府制定的關於烏魯魯攀爬權和一項99年的租約,取代了之前以50年租約作為交還條件的商定。[21]
2009年,澳洲政府在被提議的「2009-2019年園林管理計劃草案」中表示攀爬烏魯魯可能不再被允許。在此提案上交給環境部之前,民眾們被邀請參與對此提案的評論。[22]
2010年,出現了一些有爭議的事件,包括在烏魯魯山頂脫衣舞表演,打高爾夫和建造裸體人像,而重新呼籲禁止攀爬。[23][24]
2017年11月1日,當地管理委員會決定最快自2019年10月26日起,全面禁止攀登烏魯魯巨岩[25]。代表澳洲中部原住民的澳洲中部土地委員會稱讚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在「矯正歷史性的錯誤」。
拍照須知
[編輯]由於一些傳統的圖客帕信仰,阿南古也要求旅客在烏魯魯的某些部分不能拍照。這些地方是關於兩性相結合的宗教儀式的舉辦地點,而且是對於那些成問題的阿南古異性參與此宗教儀式的禁區。攝影禁令的意圖是防止阿男姑族人在外界遭遇到被禁止地區的照片而導致他們非故意性的違反此禁忌。[26]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CAPAD 2012 Northern Territory Summary (see 'DETAIL' tab). CAPAD 2012.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7 February 2014 [7 February 2014].
- ^ Issacs, Jennifer. Australian Dreaming: 40,000 Years of Aboriginal History. Sydney: Lansdowne Press. 1980: 40–41. ISBN 070181330X. OCLC 6578832.
- ^ Uluṟu – 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 – Early European history.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7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 ^ Dual Naming of Features. NT.gov.au. [7 Octo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8月22日).
- ^ 5.0 5.1 5.2 5.3 5.4 Welcome to Aboriginal land: Uluṟu – 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 – Visitor guide and maps (PDF). Canberra: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October 2005 [3 April 2007]. ISBN 0642537874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0-30). - ^ 蔡偉祺. 史上攀烏魯魯聖山已35人喪命. 中國時報. 2015-06-12 [2015-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中文(繁體)).
- ^ 7.0 7.1 7.2 Young, David N.; Duncan, N.; Camacho, A.; Ferenczi, P.A.; Madigan, T.L.A. (2002). Ayers Rock, Northern Territory, Map Sheet GS52-8 (second edition). 1:250 000 Geological Map Series Explanatory Notes, Northern Territory Geological Survey.
- ^ Sweet, I.P.; and I.H. Crick. Uluru & Kata Tjuta: A Geological History (Monograph) . Canberra: Australian Geological Survey Organization. [1992]. ISBN 0-644-25681-8.
- ^ 9.0 9.1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s Uluru webp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15 April 2008.
- ^ 10.0 10.1 Layton, Robert. Uluru: An Aboriginal History of Ayers Rock 2001 revised. Canberra: Aboriginal Studies Press. August 2001 [2011-10-26]. ISBN 0-85575-2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 ^ Brockman, Norbert C. Encyclopedia of Sacred Places.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June 1997: 292–93. ISBN 0-19512-739-0.
- ^ Rock theft brings bad luck. The Age. 7 March 2003 [3 April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7).
- ^ Marks, Kathy. Uluru tourists return 'cursed' souvenirs. New Zealand Herald. 12 May 2008 [14 Ma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 ^ 'Copter Falls on Ayers Rock.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6 March 1968: 1.
- ^ Latz, Philip. Flying With My Angel: Surviving Religion, Sex And Helicopters. Stokers Siding, NSW: Zytal Press. 2007. ISBN 978-0-9804451-0-7.
- ^ "Crowds mark Uluru hand-back anniversary." Amy Marshall.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 ^ Tlozek, Eric. 'Spectacular' sunrise platform at Uluru. ABC News. 8 October 2009 [8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6).
- ^ Hall, Lex. New Uluru view spares desert songlines. The Australian. 8 October 2009 [8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3).
- ^ World Heritage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17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Australian police rescue Taiwanese man on Ayers Rock. BBC. 2015-06-12 [2015-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5) (英語).
- ^ Toyne, Phillip; Vachon, Daniel. Growing Up the Country: the Pitjantjatjara Struggle for Their Land. Fitzroy, Victoria: McPhee Gribble. 1984: 137. ISBN 0-14-0076417. OCLC 12611425.
- ^ Uluṟu – Kata Tjuṯa Board of Management. Draft Management Plan 2009–2019 (PDF). Canberra: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2009: 89 [2011-10-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16).
- ^ Rock rage rolls on. Northern Territory News. 30 June 2010 [28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9).
- ^ Shears, Richard. Stripper sparks fury among Aboriginals after YouTube exotic dance on sacred Ayers Rock. Daily Mail. 28 June 2010 [1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9).
- ^ Uluru Climb Closure and Vision for Future. Uluṟu-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 offical facebook page. 2019-10-01 (英語).
- ^ Uluṟu – Kata Tjuṯa National Park – Tjukurpa.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3 April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3月7日).
書籍
[編輯]- Breeden, Stanley. Growing Up at Uluru, Australia. Fortitude Valley, Queensland: Steve Parish Publishing. 1995. ISBN 0-947263-89-6. OCLC 34351662.
- Breeden, Stanley. Uluru: Looking After Uluru – Kata Tjuta, the Anangu Way. Roseville Chase, NSW: Simon & Schuster Australia. 2000 [1994]. ISBN 0-73180-359-0. OCLC 32470148.
- Hill, Barry. The Rock: Travelling to Uluru. St Leonards, NSW: Allen & Unwin. 1 November 1994. ISBN 1-86373-778-2. OCLC 33146858.
- Mountford, Charles P. Ayers Rock: Its People, Their Beliefs and Their Art. Adelaide: Rigby Publishing. 1977 [1965]. ISBN 0-7270-0215-5. OCLC 684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