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巨型動物群
外觀
澳洲巨型動物群是一些澳洲的大型動物,一般體重在30公斤以上,或比其現存親屬重30%以上。大部份澳洲巨型動物群都已於更新世滅絕。[1]
澳洲巨型動物群滅絕的成因現正研究中。有指是因人類約於4.8-6萬年前的到來,獵殺及使用火來管理環境所致。[2]於1.8萬年前最高峰的冰期令環境乾旱可能也是成因之一。不過澳洲巨型動物群在突然消失前,已經生存了達200萬年,期間也有出現乾旱的冰期。根據光釋測年及鈾-釷測年的最新證據,人類可能就是澳洲巨型動物群滅絕的主因。[3]所有形式的巨型動物群都是於同一時期(約於4.7萬年前)內滅絕,正好人類首次到達澳洲。從巨型動物群牙齒的氧及碳同位素分析,顯示一場突然及大型的非氣候事件,改變了植被及現今有袋類的食性,且令巨型動物群滅絕。研究進一步發現當時的氣候與今天的乾旱情況無異。
史前的澳洲巨型動物群與一些傳說生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現存的巨型動物群
[編輯]哺乳類
[編輯]- 紅大袋鼠:是非常大型的袋鼠,身上有紅褐色的短毛。雄性高1.8米及重85公斤。雌性高1.1米及重35公斤。尾巴可以長達1米。
- 東部灰大袋鼠:分佈在澳洲南部及東部,高2米及重66公斤。
- 羚大袋鼠:分佈在澳洲北部。
- 岩大袋鼠:分佈在多種的環境,如森林、沙漠及草原。牠們重15-47公斤,高1.3米。
- 袋熊:分佈在澳洲東部及塔斯曼尼亞的溫帶森林及高原,重約25-40公斤。
- 毛鼻袋熊:只重19-32公斤,較袋熊粗壯,四肢短小。
- 澳洲野犬:狼的亞種,約於4000年前被引入到澳洲。重約13-20公斤。[4]
鳥類
[編輯]- 鴯鶓:羽毛柔軟,毛色通常都是啡色。身高由1.5至2公尺,體重約45公斤,最多不超過60公斤,而雄鳥的體型通常較為細小。
- 鶴鴕:居住於新幾內亞及東北澳洲大型不會飛的鳥,約1.5-1.8米高,有些甚至可達2米高,體重為60公斤。
爬行類
[編輯]1788年前滅絕的巨型動物群
[編輯]單孔目
[編輯]- 哈克特默里舌鼴:於西澳大利亞州的洞穴內發現,至今也是單孔目中體型最大的。
- 迪氏頑齒鴨嘴獸:長60厘米的鴨嘴獸,其化石於里弗斯利(Riversleigh)發現。
- 拉氏巨針鼴:前肢非常強壯,主要吃蠕蟲及蛆。
- 碩巨針鼴:另一種巨針鼴。
有袋類
[編輯]- 麗紋雙門齒獸:是雙門齒科中最大的物種,也是有袋類中最大的,差不多有3米長,肩高2米及重達2噸。
- 小雙門齒獸
- 三葉大面頰獸:約有2米長。牠們棲息在濕地,以叉狀的門齒鏟起蘆葦及莎草科作為食物。
- 阿氏袋貘:與大面頰獸大小相近,爪及鼻子都很長,生存於中新世。
100-1000公斤
[編輯]- Euowenia grata:歐氏獸的一種。
- Nototherium mitchelli:南袋獸屬的一種。
- 寬顴弓獸(Euryzygoma dunense)
- Phascolonus gigas:大袋熊屬的一種。
- Ramsayia magna:拉氏袋熊的一種。
- Procoptodon goliah:巨型短面袋鼠的一種,是最大的袋鼠,高2-3米及重230公斤。
- Procoptodon rapha、P. pusio及P. texasensis:巨型短面袋鼠下的物種。
- 平面袋鼠:是一屬巨型的沙袋鼠。[6]
- Palorchestes parvus:袋貘的一種。
- Macropus pearsoni及M. ferragus:大袋鼠屬的物種。
10-100公斤
[編輯]- Simosthenurus pales:短鼻粗尾袋鼠屬的一種。
- 丁氏強袋鼠、Sthenurus oreas、S. andersoni及S. atlas
- 巨型樹袋熊:比現今的樹熊大上三分之一。
- Phascolomys medius
- Lasiorhinus angustioens:毛鼻袋熊屬的一種。
- 和諧袋鼠
- Troposodon minor:褶齒袋鼠屬的一種。
- 小型短臉袋鼠:與現今的東部灰大袋鼠一樣高,但較為粗壯。
- Simothenurus brownei、S. gilli及S. maddocki
- 食肉袋鼠:生存於中新世及上新世,重達70公斤,高1.5-3米。牠們的牙齒顯示是肉食性的。
- 劊子手袋獅:大小如豹。
- Vombatus hacketti:袋熊屬的一種。
- Macropus thor、M. piltonensis及M. rama:大袋鼠屬的物種。
- Warrendja wakefieldi
- Sarcophilus harrisii laniarius:袋獾屬的一種,外觀像放大了袋獾。
鳥類
[編輯]- 史氏雷嘯鳥:一種不會飛的鳥,高3米及重500公斤。
- Bullockornis planei:一種牛鳥,高2.5米及重250公斤,很可能是肉食性的。
- 牛頓巨鳥:與駝鳥差不多高,是馳鳥科最後生還的成員。
- Leipoa gallinacea是一種巨型的眼斑冢雉。
爬行類
[編輯]- 古巨蜥:是一種巨型及肉食性的巨蜥,可能長達7米及重1940公斤。[7]
- Wonambi naracoortensis:一種無毒的沃那比蛇,長5-6米。
- 金卡納鱷屬:馬氏鱷亞科的鱷魚,長5-7米。
- 沼王鱷屬:馬氏鱷亞科的鱷魚,體長可達4米。
- 岩蟒屬未知物種:生存於上新世,長達10米,是已知澳洲最大的蛇。其外觀很像奧立弗蟒。[8]
- 卷角龜:是一屬巨型的陸棲曲頸龜亞目,長2.5米,頭上有角及尾上有刺。
1788年後滅絕的物種
[編輯]
- 袋狼:已於1936年消失,正式確認於1989年滅絕。
- 塔斯曼尼亞鴯鶓:確實滅絕的時間不詳,可能是於1850年。
- 袋鼠島鴯鶓:確實滅絕的時間不詳,可能是於1827年。
- 王島鴯鶓:於1822年滅絕。
- 東部小袋鼠:最後的標本是於1889年紀錄的。
- 荒漠袋鼠:最後於1935年見到。
- 荒漠袋狸:最後的標本是於1943年紀錄的。
- 新月甲尾袋鼠:最後的標本是於1928年紀錄的,於1956年滅絕。
- 寬臉長鼻袋狸:最後的標本是於1875年紀錄的。
- 圖拉克袋鼠:於1939年滅絕。
- 豚足袋狸:約於1950年代滅絕。
其他大型澳洲物種
[編輯]傳說的巨型生物群
[編輯]參考
[編輯]- ^ Josephine Flood. Archaeology of the Dreamtime. Marleston: J.B Publishing. 2004: 182. ISBN 1876622504.
- ^ Miller, G. H. Ecosystem Collapse in Pleistocene Australia and a Human Role in Megafaunal Extinction. Science. 2005, 309: 287–90. PMID 16002615.
- ^ Prideaux, G.J.; et al. An arid-adapted middle Pleistocene vertebrate fauna from south-central Australia. Nature. 2007, 445: 422–5.
- ^ L.K. Corbett. Australian and Oceania (Australasian) (PDF). [2009-10-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5-28).
- ^ Flannery. T Pleistocene extinctions as cited in Josephine Flood (2004) Archaeology of the Dreamtime, J.B Publishing, Marleston p. 178 ISBN 1-876-62250-4
- ^ Helgen, K.M., Wells, R.T., Kear, B.P., Gerdtz, W.R., and Flannery, T.F.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sizes of giant extinct kangaroos. Austral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06, 54: 293–303. doi:10.1071/ZO05077.
- ^ Molnar, R. Dragons in the Dust: The Paleobiology of the Giant Lizard Megalani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7.
- ^ Scanlon JD and Mackness BS. A new giant python from the Pliocene Bluff Downs Local Fauna of northeastern Queensland. Alcheringa. 2001, 25: 425–37.
- Field, J. H. and J. Dodson. 1999. Late Pleistocene megafauna and archaeology from Cuddie Springs, south-eastern Australia. Proceedings of the Prehistoric Society 65: 1-27.
- Field, J. H. and W. E. Boles. 1998. Genyornis newtoni and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at 30,000 b.p. in central northern New South Wales. Alcheringa 22: 177-188.
- Long, J.A., Archer, M. Flannery, T.F. & Hand, S. 2003. Prehistoric Mammals of Australia and New Guinea -100 M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242pp.
- Murray, P. F. and D. Megirian. 1998. The skull of dromornithid birds: anatomical evidence for their relationship to Anseriformes (Dromornithidae, Anseriformes). Records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Museum 31: 51-97.
- Roberts, R. G., T. F. Flannery, L. A. Ayliffe, H. Yoshida, J. M. Olley, G. J. Prideaux, G. M. Laslett, A. Baynes, M. A. Smith, R. Jones, and B. L. Smith. 2001. New ages for the last Australian megafauna: continent-wide extinction about 46,000 years ago. Science 292: 1888-1892.
- Wroe, S., J. Field, and R. Fullagar. 2002. Lost giants. Nature Australia 27(5): 54-61.
- Gavin J Prideaux, Richard G. Roberts, Dirk Megirian, Kira E. Westaway, John C. Hellstrom, John M. Olley. 2007. Mammalian responses to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Geology, v. 35, n. 1, p.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