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街道
漕河涇街道 | |
---|---|
街道 | |
漕河涇街道辦事處前的街景(康健路) | |
坐標:31°10′04″N 121°25′31″E / 31.1677°N 121.4251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上海市徐匯區 |
建立 | 1910年 設鄉 1984年 成徐匯區屬鎮 2000年 撤鎮改街道 |
語源 | 漕河涇港 |
政府駐地 | 上海市徐匯區康健路65號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
面積 | |
• 總計 | 5.26 平方公里(2.03 平方英里) |
人口 | |
• 戶籍人口(2008年) | 6.8萬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31 01 04 017 |
郵政編碼 | 200235 |
電話區號 | +86 (0)21 |
網站 | 漕河涇社區網 |
漕河涇街道,是中國上海市徐匯區下轄的一個街道,因漕河涇港得名。面積5.2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8萬人(2008年),漕河涇開發區因漕河涇地區而得名,開發區初創於漕河涇並不斷發展擴大。
歷史沿革
[編輯]元明清時期
[編輯]元朝稱王家宅,明朝時期,漕河涇市鎮位於上海縣城西南十八里,興起於明正德年間,「以布米漸聚成市」,青浦、松江、七寶、閔行等地所產糧棉經水路集散於此。清朝初期成鎮,沿如今的漕河涇河道自東至西分布著三個市鎮,分別為東鎮、中鎮和西鎮,其中又以中鎮最為熱鬧,有「巨商集於此」之說。據清光緒年間《二十六保志》(《漕河涇志》)記載,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2月,林則徐任江蘇巡撫,對漕河涇地區的水利發展有所建樹。[1]
近代區劃沿革
[編輯]漕河涇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設鄉,1928年劃歸上海市,改置漕涇區,日占時期被併入滬西區,1945年劃屬第二十六區(龍華區)。1950年恢復成鄉級建制,1953年改鎮,先後屬龍華區、西郊區、上海縣。1958年隸屬七一人民公社,1959年隸屬梅隴人民公社。1961年為上海縣屬鎮,為上海縣五大鎮之一,1984年劃入徐匯區,2000年(一說2001年2月)撤鎮改街道。[2][3]
經濟發展
[編輯]1984年11月16日,上海市在漕河涇地區成立了上海市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開發公司,成為漕河涇開發區發展的起點。1988年6月7日,上海將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擴建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列為上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開發區成為上海一個有時代性的重點開發區。[4]
2000年,漕河涇撤鎮成立漕河涇街道,總稅收8000萬。2010年,漕河涇街道全年總稅收已達8.7億元,街道轄區內半導體、電子製造、IT及軟體研發等高新技術企業眾多,漕河涇街道以漕河涇開發區為載體,將重點發展南徐家匯國際商務區。[5]
地理環境
[編輯]街道內河網交錯,漕河涇港東西向橫貫全境。還有蒲匯塘、龍華港、穆家塘港、東上澳塘、石家浜等。[6]
行政區劃
[編輯]漕河涇街道下轄習勤居委會、漕溪四村居委會、西街居委會、九弄居委會、科苑居委會、冠生園居委會、凱翔居委會、薛家宅居委會、康健路居委會、金谷園居委會、龍漕居委會、南一村第一居委會、南一村第二居委會、中海馨園居委會、宏潤花園居委會、梓樹園居委會、佳友居委會、華富居委會、挹翠苑居委會、張家園居委會、東泉路居委會、東蕩居委會、金牛居委會、羅城居委會、正南花苑居委會、嘉萱苑居委會、賓陽路居委會、漕東居委會、月河居委會、馨匯南苑居委會。
參考文獻
[編輯]- ^ 張劍光. 林则徐与漕河泾地区的水利. 《檔案春秋》「上海細節」專欄. 2011年4月,. 2011年04期: 57–58頁.
- ^ 第二节 镇、乡. 上海市地名管理辦公室.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行政区划. [202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8).
- ^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促进开发区全面快速发展.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 [2008-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漕河泾街道税收10年翻10倍. 上海商報. 2011-02-09 [2013-12-01].[永久失效連結]
- ^ 徐汇区志漕河泾镇.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1990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