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鐸 (雜誌)
《民鐸》(意為「人民之警鐘」,英文:The People's Tocsin),爲中國五四運動期間創辦的大型綜合性刊物,1916年6月在日本東京創刊,1931年1月停刊。
創刊
[編輯]中國五四運動風起雲湧,中國留日學生社團「學術研究會」亦期望貢獻一力,於是在1916年6月於日本東京創辦《民鐸》雜誌。初定為季刊,後又改為月刊、雙月刊[1]。
《民鐸》初期以「民主主義」為主導,立社思想是「促進民智、培養民德、發揚民力」及「網羅各門著述,純從根本上討論是非得失」,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及愛國色彩。其內容多為論文,兼有詩詞、戲劇、小說等,不分欄目。期間,雜誌因發表斥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文章而被日本政府查封。
雜誌主要撰稿者有朱謙之、楊昌濟、郭紹虞、易家鉞、嚴既澄、張東蓀、黎錦熙、梁漱溟、耿繼之、徐志摩、范壽康、李大年、歐陽竟無、盛朗西、章錫琛、陳兼善、樊仲雲、黃卓、周予同、許興凱、楊東蓀等。李大釗和郭沫若也發表過文章和新詩。
轉型
[編輯]自1918年12月1日第1卷第5號起,雜誌社遷往上海,同時宣稱「本誌今後之責任,純以闡揚平民精神,介紹現代最新思潮為主」,逐漸偏向學術性,針砭時弊及反對帝國主義的文章日漸減少,學術性文章增多。雜誌最終成為純學術刊物。
1919年至1928年期間,雜誌改由「學術研究會」的李邦藩(李邦藩,字石岑)單獨主編。李邦藩以尼采的「奮鬥意志」或「靈的覺醒」為主導辦刊,使之成為譯介西方哲學思潮的刊物,主要是系統介紹尼采、柏格森、哲姆士、康德各大師的哲學,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雜誌亦發表各家論著,介紹其他哲學學派及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及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其基調是反對封建主義,宣傳民主主義和個性解放。
後期
[編輯]1928年以後,雜誌的主導思想轉向辯證唯物論,開始系統介紹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例如楊東蓀的《思想界之轉變》、《狄慈根哲學》、《從自然科學的唯物論到辯證唯物論》,以及許興凱的《演繹法、歸納法與辯證法的唯物論》等文,都重點在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唯物論思想,並指出它是當時「最科學、最正確和最新」的哲學思想,馬恩二人是「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創始者」。
同時,《民鐸》也刊載過少數反馬克思主義、反民主主義及反對自由戀愛的文章。
1931年1月,《民鐸》停刊,總共出刊10卷共52期(其中第1卷出7期,第2—10卷各出5期)。
參考
[編輯]- ^ 朱漢民總主編;王興國主編. 湖湘文化通史 第4册 近代卷 上. 長沙:嶽麓書社. 2015.05: 188. ISBN 7-5538-0300-6.
參考及外鏈
[編輯]- 《上海出版志》編輯委員會.《上海出版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