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和 (德廣郡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和石棺,1964年陝西省三原縣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館

李和(506年—582年5月22日),本名慶和,字慶穆[1]朔方郡岩綠縣(今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人,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員。

生平

[編輯]

李和自稱是隴西李氏,家族後來遷徙到朔方郡岩綠縣,父親李僧養因為世代是英雄豪傑,善於統領,擔任夏州酋長[2][3]

李和少年勇敢,有見識氣度,相貌魁偉,受到州中推崇。北魏末年戰亂蜂起,李和投身軍旅,與夏州刺史源子邕一起起兵,因為軍功受到魏孝明帝的稱讚。中興元年(531年),北魏宗室元樹受到南梁的支持攻克了譙城,李和參與了對元樹的遠征,因功加安北將軍銀青光祿大夫。不久,李和出任大都督,防守徐州[1]賀拔岳關中鎮守時,舉薦李和擔任帳內都督。李和因為討伐平定各路賊寇的功勞,逐漸升任征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4][5]永熙(534年)三年,魏孝武帝西遷關中,李和參與護衛魏孝武帝,因功封新陽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出任持節、安北將軍、帳內大都督[1]

大統初年(535年),李和參與弘農之戰河橋之戰沙苑之戰,因功進爵為公,增加食邑五百戶,外任漢陽郡太守,兼任城防大都督[1]。李和的行政寬大不苛求,百姓稱讚他。李和又屢次升任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獲賜姓宇文氏,外任夏州諸軍事、夏州刺史[1]宇文泰對將軍們說:「宇文慶和的才智謀略異常高明,立身恭謹,屢經委任,每次都讓我稱心如意。」於是賜名為「意」[6][5]。北周元年(557年),李和增加食邑一千戶,改封闡熙郡公。保定二年(562年),李和回朝出任司憲中大夫,改封義城郡公,出任洛州諸軍事、洛州刺史。李和之前治理夏州,留給百姓不少恩惠,等到這次外任,商洛地區的父老無不對他的美好聲譽充滿嚮往。李和到了洛州,以愛心和寬容教化百姓,訴訟案件大為減少,又改封德廣郡公[1]天和二年(567年),李和率領洛遷金上四州的士兵,向秭歸、信陵二城運送軍糧。當時信州蠻的酋長向武陵向天王等人仗著險要的地形成為百姓禍害。李和與硤州刺史趙煚夾擊向天王,將他們擊敗,其餘信州蠻相繼投降[1]。返回後,李和在天和三年(568年)加大將軍、使持節如故[1],又外任延綏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諸軍事、延州刺史。天和六年十一月壬子(571年12月10日),李和進位柱國[7][8]。建德元年(672年),李和改延綏銀四州、大寧安民姚襄招遠平獨朔方武安金明洛陽原啟淪十防諸軍事、延州刺史[1]。建德四年二月己酉(575年3月21日),李和因為犯罪被免職[9][10],不久恢復柱國之位[6][5]。建德六年(577年),稽胡再度發動叛亂,周武帝因為李和對稽胡比較熟悉的緣故,派遣李和率領三萬士兵討伐稽胡,將他們平定。不久李和外任荊淅淮湖純蒙禮廣殷霍鄭豫溱十三州諸軍事、荊州總管[1]

隋朝開皇元年(581年),李和再度出任延州總管[1],加上柱國。李和立身剛強樸直,老了更加剛烈,兒子們有事請示,就如同侍奉嚴厲的君主。因為意是宇文泰所賜的名字,現在王朝已經更改,而慶和是父親所命名的,意義不可違背,到此李和就以和為名。 開皇二年四月十五日(582年5月22日),李和在家中去世,虛歲七十七,隋文帝詔令贈予本官,加使持節、司徒公、徐兗邳沂海泗六州諸軍事、徐州刺史,諡號,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十二月辛未朔廿六日丙申(583年1月25日)葬於馮翊郡華池縣(今陝西省三原縣)萬壽原[1][11]。兒子李徹繼承爵位[12][13]

民族

[編輯]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和葉煒認為,李和墓誌中記載李和之父「累世雄豪,善於通御,為夏州酋長」以及李和與源子邕「率士馬並為夏州募義之民」看,李和家族可能是夏州本地豪強,極可能屬於稽胡。丹延綏銀四州一帶,是稽胡的主要分布區,派李和管理這一帶,或許與其家族為稽胡且「累世雄豪」有關[1]

家庭

[編輯]

祖父

[編輯]
  • 李儼,北魏大將軍、秦河涼三州牧、河南王[1]

父親

[編輯]
  • 李辯,北魏鎮西大將軍、河州刺史、隴西公[1]

子女

[編輯]
  • 李徹,隋朝柱國、雲州刺史、城陽郡公
  • 李氏,嫁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龍州刺史、襄城縣公楊盛[14]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29》,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羅新,葉煒著.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修订版)》.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16.5: 309–313. ISBN 978-7-101-11639-7 (中文(繁體)). 
  2.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李和本名慶和,其先隴西狄道人也。後徙居朔方。父僧養,以累世雄豪,善於統御,為夏州酋長。
  3.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李和本名慶和,朔方岩綠人也。父僧養,以累世雄豪,為夏州酋。
  4.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和少敢勇,有識度,狀貌魁偉,為州里所推。賀拔岳作鎮關中,乃引和為帳內都督。以破諸賊功,稍遷征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賜爵思陽公。尋除漢陽郡守。治存寬簡,百姓稱之。
  5. ^ 5.0 5.1 5.2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和少敢勇有識度,狀貌魁偉,為州里所推。賀拔岳作鎮關中,引為帳內都督。後從周文,累遷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夏州刺史,賜姓宇文氏。周文嘗謂諸將曰:「宇文慶和累經任委,每稱吾意。」又賜名意焉。改封永豐縣公。保定二年,除司憲中大夫。尋改封德廣郡公,出為洛州刺史。和前在夏州,頗留遺惠,及有此授,商、洛父老莫不想望德音。和至州,以仁恕訓物,獄訟為之簡靜。進柱國大將軍。
  6. ^ 6.0 6.1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至大統初,加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都督,累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夏州刺史,賜姓宇文氏。太祖嘗謂諸將曰:「宇文慶和,智略明贍,立身恭謹,累經委任,每稱吾意。」遂賜名意焉。改封永豐縣公,邑一千戶。保定二年,除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郡公。尋又改封德廣郡公,出為洛州刺史。和前在夏州,頗留遺惠,及有此授,商洛父老,莫不想望德音。和至州,以仁恕訓物,獄訟為之簡靜。天和三年,進位大將軍,拜延綏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諸軍事、延州刺史。六年,進柱國大將軍。建德元年,改授延綏銀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諸軍事。以罪免。尋復柱國。
  7. ^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十一月壬子,以大將軍梁國公侯莫陳芮、大將軍李意並為柱國。
  8.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十一月壬子,以大將軍梁公侯莫陳芮、大將軍李意並為柱國。
  9. ^ 《周書·卷六·帝紀第六》:己酉,柱國、廣德公李意有罪免。
  10.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己酉,柱國、廣德公李意有罪免。
  11. ^ 王其禕,周曉薇編著;王慶衛,樊波助理;毛漢光,耿慧玲顧問. 《隋代墓志铭汇考 1》. 北京市: 線裝書局. 2007年10月: 277–279.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中國大陸)). 
  12.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隋開皇元年,遷上柱國。和立身剛簡,老而逾勵,諸子趨事,若奉嚴君。以意是太祖賜名,市朝已革,慶和則父之所命,義不可違。至是,遂以和為名。二年,薨,贈本官,加司徒公、徐兗邳沂海泗六州刺史。諡曰肅。子徹嗣。
  13. ^ 《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隋開皇元年,遷上柱國。和立身剛簡,老而逾勵,諸子趨事,若奉嚴君。以意是周文帝賜名,帝朝已革;慶和則父之所命,義不可違。至是,遂以和為名。二年,薨。贈本官,加司徒公,諡曰肅。子徹嗣。
  14. ^ 陕西“洪渎原”发掘三千余座古墓葬. 新華網. 2021-12-10 [202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