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宋學 (中國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學,一般指稱宋代儒家學術,也有指宋代學術總稱的。兩宋是中國歷史上學術比較繁榮的時期,宋代儒家學術派別眾多,而且各家之間常有學術辯論,比如「鵝湖會」。宋代也是中國教育大發展的時期,書院林立[1]

宋代的學術代表流派

[編輯]

宋學的主要學派包括周敦頤的「道學」派(以「道」為核心概念)、邵雍的「數學」派(以「數」為核心概念)、張載的「氣學」派(以「氣」為核心概念)、二程朱熹的「理學」派(以「理」為核心概念)、陸九淵的「心學」派(以「心」為核心概念)、陳亮葉適的「事功學派」、呂祖謙的經世致用派等。陸九淵本人則提出「六經注我」的治學方法[2]

宋學吸納儒、釋、道三派,形成了所謂的理學心學淩廷堪認為「宋學不求於經而但求於理,不求於故訓典章制度而但求於心」[3]方東樹則認為「竊以孔子沒後,千五百餘歲,經義學脈,至宋儒講辨,始得聖人之真。平心而論,程、朱數子廓清之功,實為晚周以來一大治。」[4]

宋代著名的書院

[編輯]

北宋四大書院:

史上各家對宋學的論述

[編輯]

正面

[編輯]
  • 錢穆以為「宋學精神,厥有兩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創通經義,而精神之所寄則在書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荊公而止;創通經義,其業至晦庵而遂。而書院講學,則其風至明末之東林而始竭。……」[5]
  • 陳寅恪曾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未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必歸於「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6]

反面

[編輯]
  • 江聲說:「性理之學,純是蹈空,無從捉摸,宋人所喜談,弟所厭聞也。」[7]
  • 江藩指出:「經學一壞於東西晉之清談,再壞於南北宋之道學。元明以來,此道益晦。至本朝三惠之學盛於吳中,江永、戴震諸君,繼起於歙,從此漢學昌明,千載沈霾,一朝復旦。」[8]
  • 毛奇齡說;解釋經義,「漢取十三而宋取十一,此非右漢而左宋也。漢儒信經,必以經為義,凡所立說,惟恐其義之稍違乎經,而宋人不然」[9]
  • 章學誠說:「第其流弊,則於學問文章、經濟事功之外,別見有所謂道耳。以道名學,而外輕經濟事功,內輕學問文章,則守陋自是,枵腹空談性天,無怪通儒恥言宋學矣。」[10]

注釋

[編輯]
  1. ^ 《宋史·晏殊傳》載:「(晏殊)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2. ^ 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陸九淵去世後,其弟子楊簡在祭文中解釋「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
  3. ^ 淩廷堪,《校禮堂文集》
  4. ^ 方東樹,《漢學商兌》
  5. ^ 錢穆論「宋學精神」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7頁
  6. ^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277頁。
  7. ^ 《問學堂贈言》
  8. ^ 《漢學師承記·自序》
  9. ^ 毛奇齡:《西河合集》卷五十六
  10. ^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9,《文史通義外篇》三,《家書五》

參見

[編輯]

參考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