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外觀
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境內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寧縣轄境在歷史上長期屬寧德縣,中華民國時期成為周墩特種區,並於1945年升格為縣。作為福建省海拔最高的縣份,周寧縣境內有數十處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與遺址。截至2017年1月,周寧縣先後公布了4批、6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註 1],其中已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處,已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處。
歷史
[編輯]自1983年至2016年,周寧縣人民政府先後公布了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首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於1983年10月23日[1],最新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公布於2016年12月26日[2],其中3處現已合併、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併入寶豐銀礦遺址子項的張彭八故居),已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處(包括併入麻嶺巡檢司遺址子項的麻嶺卷石亭)。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年代最早者可追溯至宋代,最晚則建成於中華民國時期。[3]
批次 | 日期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 參考資料 |
---|---|---|---|
第一批 | 1983年10月23日 | 7處 | [1][3] |
第二批 | 1989年1月1日 | 8處(其中1處後來列為國家級,4處後來列為省級) | [1][3] |
第三批 | 2012年11月21日 | 22處(其中1處後來列為省級) | [3][4] |
第四批 | 2016年12月26日 | 27處(其中2處後來列為國家級,2處後來列為省級,1處與第三批重複) | [2] |
統計
[編輯]在周寧縣歷次公布的4批、63處文物保護單位中,有3處已合併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已合併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維持縣級文物保護級別的單位有53處。周寧縣境內擁有最多文物保護單位的鄉鎮是咸村鎮,境內擁有13處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本章節統計周寧縣境內各鄉鎮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包括升格為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者,統計數據中同時位於多個鄉鎮的單位(寶豐銀礦遺址)只在該文保所在地址寫出的首個鄉鎮計1處,其他鄉鎮不計;被重複公布的1處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李墩鎮的際會林公宮)則不重複計入數據。[3]
鄉級行政單位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 | ||||
---|---|---|---|---|---|
第一批 | 第二批 | 第三批 | 第四批 | 總計 | |
獅城鎮 | 1 | 0 | 1 | 1 | 3 |
咸村鎮 | 3 | 0 | 5 | 5 | 13 |
浦源鎮 | 0 | 3 | 2 | 5 | 10 |
七步鎮 | 0 | 1 | 1 | 3 | 5 |
李墩鎮 | 0 | 0 | 2 | 5 | 7 |
純池鎮 | 0 | 2 | 5 | 2 | 9 |
泗橋鄉 | 1 | 1 | 1 | 1 | 4 |
禮門鄉 | 1 | 0 | 2 | 4 | 7 |
瑪坑鄉 | 1 | 1 | 3 | 0 | 5 |
總計 | 7 | 8 | 22 | 26 | 63 |
列表
[編輯]圖例 |
---|
已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已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名稱 | 子項 | 年代 | 地址 | 類別 | 圖片 | 簡介 |
---|---|---|---|---|---|---|
第一批(1983年10月23日公布)[1] | ||||||
獨立師槍械廠舊址 | 土地革命 | 獅城鎮前坪村 27°07′29″N 119°22′18″E / 27.12467°N 119.37156°E |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 | 又名暗壠洞,為一個天然岩洞,1935年—1936年間,中共閩東特委領導下的閩東獨立師將槍械廠置於此洞中。洞深7.3米,寬13.3米,高1—4.3米,洞口外則是險峻的斷崖。[3][5] | ||
方廣寺 | 土地革命 | 瑪坑鄉首章村 27°00′48″N 119°26′41″E / 27.01347°N 119.44473°E |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 | 始建於元朝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建,天王殿又在1959年重建。建築占地26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齋堂、僧舍和客房等結構,天王殿為穿斗式木構架廡殿頂,大雄寶殿則為硬山頂。1934年—1936年間,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部隊閩東獨立師常在此活動。[3][6] | ||
閩東獨立師舊址 | 土地革命 | 咸村鎮咸村社區 27°02′19″N 119°11′01″E / 27.03861°N 119.18358°E |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 | 原建築蔡氏宗祠是清朝建築物,占地188平方米,面闊、進深均為三間,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1934年中共閩東特委率閩東獨立師在此活動,師部設在祠堂內,前門照牆上寫有「蘇維埃政府萬歲」標語。1981年當地人對祠堂進行了重修。[3][5] | ||
周政屏革命委員會舊址 | 土地革命 | 咸村鎮碧岩村 27°02′19″N 119°11′01″E / 27.03861°N 119.18358°E |
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 | 又名碧岩眾廳[4],是清朝建築物,1988年重修,建築坐西朝東,占地196平方米,有門樓、天井、廊屋、上廳和下廳等結構,上廳面闊、進深均為三間,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下廳與門樓則為重檐歇山頂[5]。1936年4月,周政屏縣革命委員會在此成立,同年,中共閩東特委曾在此召開「八一會議」。[1] | ||
滴水岩 | 明代 | 禮門鄉禮門村 27°02′19″N 119°11′01″E / 27.03861°N 119.18358°E |
古建築 | 得名於岩洞上方常年有不斷的流水,岩壁為火山質球泡流紋岩,又名顯聖岩、顯跡岩[7],在宋代時由仕本村(今屬禮門鄉)村民發現,將其開闢為拜佛之所,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村民在洞內建造大雄寶殿,歷朝經三次重修,整體建築建於石窟之中,坐北朝南,寬10米,深12.4米,高8.5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平頂,殿內的斗拱分層重疊,形成八角藻井。岩下則有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的岩麓寺佛殿,1986年、1988年兩度焚毀於火災,此後原址上又重建了僧舍和童生書齋,書齋為木製結構。[1][3][6] | ||
洋中文昌閣 | 清代 | 咸村鎮洋中村 26°56′08″N 119°21′49″E / 26.93560°N 119.36352°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前後經歷兩次重修。建築占地76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門樓、樓閣和內殿等建築構成,樓閣為三檐八角抬梁台式木磚瓦結構攢尖頂,內殿進深三間、面闊五間,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2012年作為洋中孫氏古民居群的一部分入選第三批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 ||
硋窯瓷窯址 | 宋代 | 泗橋鄉硋窯村 27°10′40″N 119°17′16″E / 27.17767°N 119.28771°E |
古遺址 | 硋窯開創於宋代,期間斷斷續續,直至1970年代徹底關閉。遺址面積約4.5平方公里,文化堆積層1—2米,瓷器為景德鎮窯系,以青白瓷為主,另有醬釉、黑瓷器等類型,器型有碗、碟、盆、瓶、壺和罐等,多飾以篦劃紋,亦有繩紋和魚草紋。 | ||
第二批(1989年1月1日公布)[1] | ||||||
靈峰寺 | 宋代 | 純池鎮桃坑村 26°58′47″N 119°20′13″E / 26.97981°N 119.33705°E |
古建築 | 始建於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現存的大雄寶殿又在1954年重建,天王殿、鐘樓和鼓樓在1984年新建。大雄寶殿高12.2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寺外約200米處有明朝時期所建的姐妹亭、賤仔墓遺址。[2][5] | ||
林公忠平王祖殿[國 7][省 6] | 明代—清代 | 瑪坑鄉杉洋村 26°58′52″N 119°27′14″E / 26.98111°N 119.45389°E |
古建築 | 是奉祀閩東地區民間信仰神林公忠平王的信仰起源地,當地信眾於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籌資建成祖殿,清朝嘉慶十年(1805年)加建太子亭。祖殿坐北朝南,占地2719平方米,面寬47.7米,進深57米,由單孔石橋、門樓、鐘樓、鼓樓、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東西配殿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又於2007年重建[8][9]。2005年入選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 | ||
浦源鄭氏宗祠[省 7] | 清代 | 浦源鎮浦源村 27°07′30.23″N 119°17′39.42″E / 27.1250639°N 119.2942833°E |
古建築 | 是華東地區少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建築[12],始建於南宋嘉定二年,現存建築建於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歷代歷經重修,宗祠坐北朝南,總面積1830.2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360平方米,呈前窄後寬的船形,為單檐懸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結構,高7米、進深18米、面闊3間,由門樓、大殿、戲台、正廳、後廳、迴廊和管理房等組成[5][6]。2009年入選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 | ||
浦源林公宮[省 10] | 清代 | 浦源鎮浦源村 27°07′30″N 119°17′41.5″E / 27.12500°N 119.294861°E |
古建築 | 是浦源鎮區供奉林公忠平王的宮廟,始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1811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由前坪、戲樓、天井兩側雙層廂房、主殿組成,建築面積265.6平方米。主殿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主殿設有神龕供奉林公忠平王塑像(自祖殿分靈而來),兩側存道光二十年(1840年)繪製的10幅《西遊記》壁畫。2020年入選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4] | ||
孝子坊 | 1920年 | 浦源鎮浦源村 27°07′22″N 119°17′42″E / 27.12290°N 119.29488°E |
古建築 | 建於民國9年(1920年),為褒讚當地人鄭大雅替父頂罪的孝子事跡而建[15],坊坐西朝東,穿斗式石構架,重檐廡殿頂,四柱三門五樓,高7.2米,寬6.5米,深6米,上刻有圖樣及「孝闕流芳」「孝子」等楷體字樣,坊柱用夾柱抱鼓石,柱上刻有對聯,地上則鋪以四方石板,左側立有石碑。[2][5] | ||
赤岩虹橋 | 清代 | 泗橋鄉赤岩村 27°11′07″N 119°11′06″E / 27.18526°N 119.18488°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光緒三十四年(1890年)大修,現存建築又在1988年由村民募金重修,橋梁現基本完好,為拱形風雨橋,由方石建成,穿斗式木結構,三檐歇山頂,長47米,寬5米,高約30米,橋外原有木構圍杆,後改為石構。[3][5] | ||
登龍橋[省 6] | 清代 | 七步鎮八蒲村 27°02′48″N 119°22′16″E / 27.04667°N 119.37111°E |
古建築 | 始建年代已無考,歷代多次遭大水沖毀,有史可考的首次重建年份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後亦經多次重修,1986年村民又有修飾。橋體為杉木質拱形廊屋橋,南北橫跨八浦溪,長38米,寬4.8米,廊屋15開間,橋柱66根,主拱骨架由雙層縱向斜平梁與橫向連繫梁以多邊形的形構組合而成,歇山頂,兩端建有方石砌成的石階。2005年入選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6][17] | ||
禾溪三仙橋[省 9] | 明代、民國 | 純池鎮禾溪村 27°15′20″N 119°15′53″E / 27.25556°N 119.26472°E |
古建築 | 本名澄明橋,因供祀「楊、柳、倪」三仙而得名,始建於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民國6年(1917年)重建廊屋並加寬橋面,拱架保持原樣。橋身呈西北—東南走向,長24.27米,淨跨18.25米。廊屋通道兩側設木條凳,中亭為重檐歇山頂,兩端太子亭為六角重檐攢尖頂;廊屋共有各式藻井7個,藻井彩繪、壁畫均繪製於民國9年(1920年)。2018年入選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 | ||
第三批(2012年11月21日公布) | ||||||
雲門寺 | 唐代—清代 | 咸村鎮雲門村 26°54′24″N 119°22′18″E / 26.90676°N 119.37154°E |
古建築 | 是周寧縣境內始建年代最早的佛教建築,始建於唐朝咸通二年(861年),歷朝歷代多次重建,現存的大雄寶殿和僧舍又在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大殿建築坐西朝東,占地90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土石木結構硬山頂,僧舍則占地300平方米,穿斗式土木結構。寺院建築和周圍有唐宋時期的建築構件遺蹟。[3] | ||
詹謙光墓 | 唐代 | 純池鎮三門橋村街洋自然村西北向山腳下 27°13′23″N 119°24′30″E / 27.22316°N 119.40836°E |
古墓葬 | 是周寧縣已知現存建造年代最早的墓葬,始建於唐朝乾符二年(875年),1993年重修。墓葬坐北朝南,東西寬10米,南北長14米,平面呈風字形,祭台前方立有墓誌石碑,重修後墓葬加構了清代墓葬形制,原唐代的構件則受到了破壞。[3] | ||
宋故彭十一娘墓 | 宋代 | 咸村鎮川中村西北向約500米的蔗丘壟山腳 26°55′26″N 119°22′54″E / 26.92399°N 119.38155°E |
古墓葬 | 始建於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墓葬坐東朝西,東西長8米,南北寬7米,平面呈橢圓形,被中線分為上下兩坪,上坪建有長方形的須彌座墓丘,由輝綠岩砌成,墓丘前立有一通墓志銘碑刻,墓坪周圍則圍以花崗岩鋪砌的圓形圍壁。[3] | ||
儒源九一朝奉之墓 | 宋代 | 純池鎮儒源村西北面後門山 27°13′12″N 119°23′58″E / 27.21993°N 119.39945°E |
古墓葬 | 始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2011年有修繕。墓葬坐西北朝東南,進深10米,面寬7.5米,墓葬的基首、供桌和墓丘均是條石材質,其中部分刻有荷花、纏枝等紋樣,墓前立著豎刻有楷書的墓碑。[3] | ||
上坂村林氏眾廳 | 明代 | 咸村鎮上坂村 26°56′13″N 119°22′08″E / 26.93691°N 119.36876°E |
古建築 | 始建於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築坐西南朝東北,占地163.5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土木結構,北門樓原有一對輝綠岩築造的門墩,廊前有天井。[3] | ||
端源村水尾民俗建築群 | 端源奶娘宮 | 清代 | 浦源鎮端源村 27°07′50″N 119°18′29″E / 27.13067°N 119.30800°E |
古建築 | 面積531平方米,有大廳、戲台和天井等結構,大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土木結構硬山頂,東側及兩邊設有神龕,奉祀奶娘姑和眾仙姑;戲台上方飾有繪有彩色圖案的八角藻井;天井兩側以廂廊與戲台相連,廂廊中間則加建有鐘樓和鼓樓。[3] | |
端源葉氏宗祠 | 坐落於奶娘宮北側,面積260平方米,有門樓、天井、過雨廊和大廳等結構,大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土木結構硬山頂,西側設有神龕,奉祀端源村的肇基始祖,兩側則列有木製的神祖牌,其上掛有多塊匾額;門樓為穿斗、抬梁式減中柱,單檐兩軒,飾以卷棚,祠內有一通端溪石橋碑和兩通清朝時期的慶燈會碑。[3] | |||||
端源葉氏支祠 | 支祠的體量和結構與葉氏宗祠基本相同。[3] | |||||
萌源村水尾民俗建築群 | 萌源蕭氏宗祠 | 清代 | 浦源鎮萌源村 27°08′10″N 119°18′50″E / 27.13605°N 119.31389°E |
古建築 | 始建於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原址重建,光緒十六年(1896年)重修,建築坐西朝東,占地782.6平方米,寬15.9米,深38.3米,有過廳、寢堂、戲台和廂廊等結構,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寢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內設有神龕,奉祀漢朝名相蕭何,萌源肇基始祖丙二公和他的夫人柴氏、胡氏,以及萌源拓居者薛顯聖王;戲台上方飾有繪有彩色圖案的八角藻井。[3] | |
萌源林公宮 | 坐落於蕭氏宗祠北側,始建於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建築坐西朝東,占地504平方米,有戲台、天井和大殿等結構,戲台上方飾有繪有彩色圖案的八角藻井,天井兩側建有雙層廂廊,大殿為穿斗式土木結構懸山頂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柱,西側設有奉祀林公忠平王的神龕,其上懸掛同治八年(1869年)的「澤布寰宇」匾額。[3] | |||||
萌源陳聖母廟 | 坐落於林公宮北側,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建築坐西朝東,占地461平方米,有戲台、天井和大殿等結構,戲台上方飾有繪有彩色圖案的八角藻井,天井兩側建有雙層廂廊,大殿為穿斗式土木結構,三重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西側設有奉祀陳聖母的神龕,南北則置有三十六宮婆神和四十八殿婆姐的泥塑。[3] | |||||
瑪坑湯氏宗祠 | 清代 | 瑪坑鄉瑪坑村 26°59′03″N 119°25′46″E / 26.98428°N 119.42931°E |
古建築 | 始建於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建築坐東朝西,面積483.7平方米,面闊11.6米、進深41.7米,前後分前廳、中廳和太祖庭三進,前廳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中廳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金柱,太祖庭亦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東南北三側設有奉祀湯氏先祖的神龕,祠前則立有兩通乾隆年間的建祠碑記。[3] | ||
杉洋詹氏宗祠 | 清代 | 瑪坑鄉杉洋村 26°58′59″N 119°27′24″E / 26.98315°N 119.45677°E |
古建築 | 始建年代未知,清朝年間重建,建築坐西朝東,面積764.5平方米,有門牌樓、前院坪、照壁、戲樓、天井、大廳和廂房等結構,大廳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金柱,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磚木結構硬山頂,祠內存有石雕、木刻和泥塑等藝術品。[3] | ||
洋中孫氏古民居群 | 清代 | 咸村鎮洋中村 26°56′08″N 119°21′49″E / 26.93560°N 119.36352°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由孫氏宗祠,長安路58號、59號祖厝,長安路52號、54號、55號、58號和59號里厝,里厝西側的萊園和文昌閣,長安路4巷6號孫氏書院和長安路4巷10號孫氏大厝組成。總占地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700平方米,部分建築在中華民國時期由孫正嘉後裔構建。建築內保存有彩繪、石雕、木刻和泥塑等藝術品。[3] | ||
龍溪林公宮 | 清代 | 七步鎮龍溪村 27°04′53″N 119°22′54″E / 27.08131°N 119.38164°E |
古建築 | 是當地奉祀林公忠平王的宮廟,始建年份未知,清朝年間重建,建築坐南朝北,面積414平方米,有大廳、戲樓和天井等結構,大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結構懸山頂,廳內有祀奉林公忠平王、奶娘姑、土地公、黃三公和齊天大聖的神龕,天井則與戲台以兩側雙層廂廊連接。[3] | ||
東山林公宮 | 清代 | 李墩鎮東山村 27°03′08″N 119°17′37″E / 27.05227°N 119.29363°E |
古建築 | 是當地奉祀林公忠平王的宮廟,始建於清朝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面積153平方米,有大廳、戲台和天井等結構,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抬梁混合式土木結構歇山頂,廳內有祀奉林公忠平王的神龕,天井則與戲台以兩側過雨廊連接,正門上懸掛有宮廟建成當年所寫的匾額。[3] | ||
際會林公宮 | 清代 | 李墩鎮際會村 27°00′59″N 119°15′16″E / 27.01649°N 119.25445°E |
古建築 | 是當地奉祀林公忠平王的宮廟,始建於清朝早期,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被用作村小學辦學點,後重新奉祀林公忠平王,建築坐東南朝西北,面積366.4平方米,有大殿、戲台、廂房和天井等結構,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土木結構懸山頂,戲台上方飾有繪有彩色圖案的斗拱藻井,廂房的二層隔板上原繪有彩繪,現已大部分脫落。[3] | ||
安後村林公宮 | 清代 | 獅城鎮安後村 27°06′44″N 119°18′28″E / 27.11210°N 119.30791°E |
古建築 | 是奉祀林公忠平王的宮廟,始建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其後多次重修,2010年村民募資大修並加構前宇坪,建築坐東朝西,面積300平方米,有大廳、戲台和天井等結構,大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磚木結構懸山頂,建築東側有祀奉林公忠平王的神龕,天井則與戲台以兩側雙層廂廊連接。[3] | ||
川中文昌閣 | 清代 | 咸村鎮川中村 26°55′26″N 119°22′54″E / 26.92399°N 119.38155°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1998年重修,建築坐東南朝西北,面積260平方米,有文昌閣、天井、廂廊和大廳等結構,大廳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減中柱硬山頂,廳內祀奉孔子,文昌閣則為雙層雙檐四坡歇山頂,檐下則有多層斗拱。[3] | ||
禾溪民國小學[省 9] | 民國 | 純池鎮禾溪村 27°15′19″N 119°15′55″E / 27.25528°N 119.26528°E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是福建省依靠民間力量建造且保護最為完整的鄉村學校之一,建於民國30年(1941年),由時任純池鄉長許贊堂參照當時時髦的西洋建築風格建成。校外圍夯築土牆,占地1855平方米,建築坐西向東,均磚砌卷拱門、百葉窗、四坡屋頂。由前操場、「凹」字形單層教室、禮堂、後操場構成。第一進教室面闊五間,明間為過道;第二進面闊七間,一層明間、次間為禮堂,梢間為教室,二層為教師辦公室及師生宿舍等。2018年入選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 | ||
後壟橋 | 清代 | 禮門鄉後壟村 26°57′48″N 119°13′04″E / 26.96332°N 119.21764°E |
古建築 | 始建年代未知,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建,民國10年(1921年)為阻止來自屏南的「烏線會」進入禮門而燒毀,1964年再度重建,2008年再度重修。橋為木製拱形廊橋,東西走向,長34.3米,寬4.7米,高4米,距離水面高19米,拱跨度30米,廊屋為十三間五十四柱,廊屋為四坡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3] | ||
七仙橋 | 民國 | 純池鎮桃坑村 27°16′24″N 119°16′35″E / 27.27336°N 119.27639°E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始建於清朝年間,民國23年(1934年)重建,橋為木製單拱廊橋,東南—西北走向,長34米,寬5米,拱跨度16.1米,廊屋為六間三十柱,內有奉祀觀音的神龕,中間為三層歇山頂,頂棚飾以繪有彩色圖案的藻井。[3] | ||
竹嶺橋 | 民國 | 泗橋鄉周墩村[19]竹嶺自然村 27°11′16″N 119°13′15″E / 27.18784°N 119.22095°E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始建年代未知,民國4年(1915年)重建,1968年重修,橋為木製單拱廊橋,東西走向,長36米,寬5米,高4.5米,拱跨度26.7米,廊屋為十一間四十四柱,內有奉祀觀音的神龕,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兩側有木條凳,廊屋檐下游擋板。 | ||
長峰橋 | 清代 | 瑪坑鄉長峰村 26°58′03″N 119°13′15″E / 26.96741°N 119.22095°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民國23年(1934年)、2008年數次重修,橋為木製單拱廊橋,南北走向,長22.1米,寬4.7米,距水面高6.87米,拱跨度15米,兩端為鵝卵石砌成的橋墩,廊屋為九間四十柱,東北側有奉祀真武大帝的神龕,中間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歇山頂,兩端為2009年自土牆改建而來的磚牆,南側立有一通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石碑。[3] | ||
前溪橋 | 清代 | 純池鎮前溪村 27°15′14″N 119°14′03″E / 27.25393°N 119.23413°E |
古建築 | 始建於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及2005年重修,橋為木製單拱廊橋,南北走向,長20.9米,寬4.7米,高3.77米,拱跨度14.3米,距水面高5.28米,廊屋為九間四十柱,中間隆起,建有橋亭,東側有奉祀觀音的神龕,穿斗、抬梁混合式歇山頂,檐下建有擋板。[3] | ||
樓下橋 | 清代 | 禮門鄉秋樓村[20]樓下崗自然村 27°02′44″N 119°09′02″E / 27.04545°N 119.15069°E |
古建築 | 始建年代未知,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重建,橋為木製單拱廊橋,東西走向,長22.6米,寬4.14米,高3.9米,距水面高12.4米,拱跨度18米,廊屋為九間四十柱,北側有奉祀觀音、真武大帝和普安大帝的神龕,兩邊有木條凳,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梁上有「木匠秀坑村正繩張學昶」字樣。2003年12月,寧德市人民政府將其納入木拱廊橋的保護名錄。[3] | ||
第四批(2016年12月26日公布)[2] | ||||||
麻嶺巡檢司遺址[省 9] | 元代、明代 | 浦源鎮溪坪村[21]麻嶺自然村 27°08′17.5″N 119°16′01″E / 27.138194°N 119.26694°E |
古遺址 | 是周寧縣境內的首個由朝廷設置的機構,現存遺址分別是位於天池塘西北側的元代巡檢司遺址和東南側的明代巡檢司遺址。西側遺址建於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坐北朝南,前後兩間,占地面積190平方米。東側遺址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坐西朝東,平面呈「品」字型,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兩處巡檢司遺址均存石砌牆體,原建築平面布局保存完整。附屬文物有麻嶺古道和道上古亭。2018年入選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 | ||
麻嶺卷石亭[省 9] | 清代 | 浦源鎮浦源村通往泗橋村的古道上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由上洋村民張貢十(又名張玉政)獨家出資建造。亭形狀如石拱橋,以涵洞為亭,石拱淨跨3.55米,高2.8米,寬4.2米,卷拱及兩側用青條石砌體,亭上樹木茂密[14]。2018年成為升格為省級文保的巡檢司遺址的附屬文物。[18] | ||
寶豐銀礦[國 8][省 9] | 宋代—明代 | 李墩鎮芹溪村和浦源鎮圍城底村、官司村、里源村、上洋村 27°06′37″N 119°11′59″E / 27.11028°N 119.19972°E |
古遺址 | 是北宋至明朝時期的官辦銀礦礦業遺址,開設於北宋元祐年間,是宋朝時期全國最大的白銀礦區之一,後因礦脈枯竭,官方最終於明朝正德年間徹底停采,而民間的零星開採一直持續到2015年[22]。銀礦遺址分布範圍達40多平方公里,遺存的礦硐多達220多口,另有40多處冶煉遺址及礦工生活區遺蹟、25處摩崖石刻、1通隆慶年間的碑刻[5],以及附屬保護單位祭祀台遺址、寶豐公館遺址和礦主張彭八故居[23]。2018年入選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翌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 | ||
桃園奶娘宮 | 清代 | 純池鎮桃園村 27°17′08″N 119°17′07″E / 27.28564°N 119.28541°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坐西向東,通面闊13.35米,通進深15.4米,建築占地面積205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大廳面闊五間13.35米,進深七柱10.64米,高5.8米,穿斗抬梁式減中柱土木結構歇山頂。廳前天井兩側有廂廊接門樓,神龕和地面於2008年鋪設石板材外其餘建築保存原樣。[2] | ||
梧柏洋崇福宮 | 清代 | 七步鎮梧柏洋村 27°00′54″N 119°22′17″E / 27.01492°N 119.37146°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2009年重修,並在宮兩側新建磚混結構生活用房兩層、石亭兩座。建築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56.7平方米,由門樓、天井、大廳組成。大廳面闊三間9.7米,進深五柱7.4米,高8米,正西面設神龕祀奶娘姑。兩側配祀眾仙姑。頂棚有彩繪八角藻井。廳前兩側有過雨廊接門樓,大廳與門樓均為穿斗抬梁式減中柱歇山頂。[2] | ||
張彭八舊居[國 8] | 明代 | 浦源鎮上洋村 | 古建築 | 是明朝成化年間生人張彭八的舊居所,他於嘉靖三十年(1551年)獲得朝廷批准在官司村一帶圍城採礦,建築始建於嘉靖年間,坐北向南,面積約1800平方米,由門房、前院、廳堂、房舍組成。1951年土改時被沒收,分配給村民使用,現僅留有廳堂,門房為集體所有,保存較為完整。廳堂面闊三間8.6米,進深六柱10.3米,高5.78米,穿斗抬梁式懸山頂。廳堂用材碩大,刻工精緻,南北兩側有用規整石精砌的天井,東西兩側為民居[2]。2019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豐銀礦遺址的附屬文物。[23] | ||
川中眾廳 | 清代 | 咸村鎮川中村 26°55′30″N 119°23′04″E / 26.92503°N 119.38446°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乾隆十一年(1746年)毀於火災,同時燒毀民房16座,乾隆十三年(1748)重建,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001年重修,坐北向南,建築面積416平方米。由戲台、天井、大廳組成,天井兩側有雙層廂廊與戲台相連,大廳面闊四間12.47米,進深七柱14.87米,穿斗抬梁式減金柱,硬山頂磚木結構,二層廂廊欄板飾有木刻彩繪《二十四孝》圖。眾廳前有眾坪、魚池、涼廳、門樓。[2] | ||
川中湯氏宗祠 | 清代 | 咸村鎮川中村 26°55′26″N 119°23′01″E / 26.92394°N 119.38357°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嘉慶五年(1800年)重建,道光四年(1824年)、民國三年(1914年)、2000年多次重修,建築坐東向西,建築面積362.4平方米,由戲樓、天井、大廳組成。天井兩側有雙層廂廊於戲台相連,二層廂廊欄壁有「二十四孝」故事浮雕。大廳面闊五間14.5米,進深六柱13.6米,高9.7米,穿斗抬梁式減中柱磚木結構,硬山頂。宗祠前有眾坪,設旗杆石兩對,刻有「丙申科進士湯長源道光二十二年款」字樣。門樓兩側有廚房、老人活動室。[2] | ||
東山眾廳 | 明代 | 李墩鎮東山村 27°03′08″N 119°17′37″E / 27.05227°N 119.29363°E |
古建築 | 始建於明朝,具體時間不詳。眾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八柱11.3米,高7.5米,穿斗抬梁式減中柱木結構,懸山頂。內設神龕祀通天聖母。前有檐廊寬2米,廊前空地鋪灰綠岩規整石條甬道,兩側鋪設鵝卵石。原有木構戲台可拆、架。[2] | ||
常源眾廳 | 清代 | 禮門鄉常源村 27°04′05″N 119°08′25″E / 27.06806°N 119.14028°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分為上廳和下廳。下廳面闊三間8.72米,進深六柱11.4米,高8.72米。上眾廳面闊三間7.51米,進深六柱12米,高8.9米。上下眾廳建築風格基本相同,均為穿斗抬梁式減中柱,懸山頂木構架。[2] | ||
芹源眾廳 | 清代 | 禮門鄉芹源村 27°04′08″N 119°11′08″E / 27.06889°N 119.18556°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咸豐六年(1856年)重修,2009年增建八角藻井。眾廳坐南朝北,高8米,面闊三間8.9米,進深七柱9.5米,穿斗抬梁式減中柱、金柱。建築用材碩大,柱、梁、檁、枋截面均為圓形,保存完整。[2] | ||
仕本眾廳 | 明代 | 禮門鄉仕本村內 27°02′00″N 119°13′20″E / 27.03320°N 119.22228°E |
古建築 | 因選用水松木建造故又名水松廳,始建於明代,具體時間未知。建築坐北向南,面闊三間9.8米,進深七柱11米,為穿斗式木構件懸山頂,前後出檐1.2米,左右達1.4米,廳內的柱、梁、枋、檁均用巨大水松木建造,斗拱、雀替、花座、鋸花上有較為精美的雕刻。[2] | ||
中共閩東特委寧屏古辦事處舊址 | 民國 | 七步鎮梧柏洋村 27°00′50″N 119°22′12″E / 27.01379°N 119.36993°E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是1933年至1935年間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蘇維埃政府安德縣委在梧柏洋村的活動遺蹟,現存有爐里安德縣委南區革命委員會辦公舊址(已被國軍燒毀)、面山紅軍洞、秘密寮和梧柏洋咸坑蘇維埃政府安德縣委南區區委和中共閩東特委寧屏古辦事處舊址等。[2] | ||
桃源觀 | 民國 | 咸村鎮洋中村 26°56′08″N 119°21′49″E / 26.93560°N 119.36352°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民國三年(1913年)重建,坐南向北,面闊三間19米,進深五柱11.9米,高13米,穿斗抬梁式減金柱硬山頂。由門樓、天井、大廳組成,建築面積381.5平方米。道觀內祀老子、三清等神,保存有六通捐資建造石碑。[2] | ||
萌源興福庵 | 清代 | 浦源鎮萌源村 27°08′10″N 119°18′50″E / 27.13605°N 119.31389°E |
古建築及革命遺址 | 始建於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建,光緒三年(1877年)增建僧舍。建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大殿、僧舍等組成。原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民國23年(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第十一支隊在此活動。除門樓外,其餘建築已於1998年前後被拆除,現有的大殿兩座及僧舍都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庵內遺存有明清時期的建築石構件。[2][3] | ||
碧水岩寶林禪寺 | 清代 | 李墩鎮樓坪村北洋自然村 27°05′05″N 119°09′53″E / 27.08475°N 119.16459°E |
石窟寺 | 始建於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朝順治年間重建,光緒三年(1877年)再建。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東側設有觀音堂,西側生活用房,禪寺位於巨大岩石下方凹陷處,建築總面積970平方米,為懸山頂、穿斗式結構,房頂為木板蓋頂,無瓦片。寶林寺山門為懸山頂,土木結構,坐西向東,已損毀嚴重。[3] | ||
坂頭登賢橋 | 清代 | 獅城鎮坂頭村 27°07′19″N 119°18′59″E / 27.12185°N 119.31635°E |
古建築 | 架於東洋溪上游,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光緒年間因洪水衝垮重修兩次,橋梁8墩9孔,南北走向,橋寬1.3米、長33米、高2.3米,橋面由35根寬0.33米、厚0.19米、長3.7米的條石架鋪而成,橫梁1.3米長石條18根,入水16根。橋西面道路旁立有石碑三通,一通記錄建橋當年集資建造的情況,另兩通記錄光緒年間重修集資的情況。[2] | ||
端源石樑橋 | 清代 | 浦源鎮端源村 27°07′50″N 119°18′29″E / 27.13067°N 119.30800°E |
古建築 | 跨於東洋溪上游,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由端源村民葉春鋒、葉名著為首,葉氏族人集資建造。橋為十墩十一孔,南北走向。橋寬1.5米,長42米,橋高2.3米,橋面由36個根寬0.35米,厚0.28米,長3.5米的石板條架成,橫梁長1.5米共24根,入水石柱20根。該村宗祠內珍藏有記錄建橋的端溪橋石碑一通,記載建橋捐資情況等,「文革」時期村民在該碑上復刻毛主席語錄。[2] | ||
上坂永安橋 | 清代 | 咸村鎮上坂村 26°56′13″N 119°22′08″E / 26.93691°N 119.36876°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歷代歷經重修,是一座石板平梁橋,東北—西南走向,全長53.2米,設11孔,每孔淨跨4—5米,寬1.35米,高3米。石台為條塊石干砌,石柱埋設在人工基礎上,每墩用2根長寬30厘米的石柱,上有60厘米×60厘米×150厘米帽石,帽石兩側鑿槽以擱置石樑,為保護石柱墩免受漂流物衝擊,在石墩上游2米處設護柱一根,俗稱「石將軍」。局部曾遭水毀,其中有三孔於1985年改用鋼筋混凝土梁。[2] | ||
石墩橋 | 清代 | 禮門鄉常源村 26°58′44″N 119°15′16″E / 26.97895°N 119.25458°E |
古建築 | 又名高墩橋[4][5]、石竹坑橋[25],以溪間巨石為墩而得名,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1989年重修。西南—東北走向,跨於吾東溪上,為一墩兩孔木平梁廊屋橋,長27.7米,寬4.26米。橋屋11間,用柱48根,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廊屋高3.5米,長29.3米。[2] | ||
魏敬中故居 | 清代 | 咸村鎮樟源村 26°58′01″N 119°21′36″E / 26.96700°N 119.35987°E |
古建築 | 是清朝道光年間的翰林院編修魏敬中出生、成長、學習的地方,也是他擔任《福建通志》總纂後多次回鄉生活工作的地方,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深16.22米,寬19.66米,木質磚瓦結構。[2] | ||
三門橋及橋南厝 | 民國 | 純池鎮三門橋村 27°13′23″N 119°24′30″E / 27.22316°N 119.40836°E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三門橋原是木拱廊屋橋,南北橫跨溪流,1950年毀壞,爾後在原址重建了一座石拱橋。橋南的房屋是當時三門橋村僅有的三十多處民居。民國23年(1934年)8月24日,由粟裕、尋淮洲和樂少華等人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簡稱紅七軍團)約三千人北上,路經三門橋村並在該村過夜,全村所有的民房、宮廟全部騰出,供紅七軍官兵入住,粟裕住在三門橋南側一座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高三層的民居內,其警衛隊住在三門廊屋橋內。[2] | ||
白銀古道 | 宋代 | 李墩鎮樓坪村 27°06′01″N 119°10′51″E / 27.10016°N 119.18083°E |
古建築 | 是樓坪村通行至洞宮村的古道,東南至樓坪村口,西北至寧德縣、政和縣界碑點,境內全長20華里,最初因開採寶豐銀場而開闢。古道成形於北宋元祐年間,明清時期鋪設石質路面、台階,清朝時期在古道間每隔5里建古亭,共4座,另有關防、滾石防各一處。[2] | ||
樓坪古民居群 | 清代 | 李墩鎮樓坪村 27°05′58″N 119°10′52″E / 27.09933°N 119.18122°E |
古建築 | 是1949年前當地村民興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樓坪村因附近芹溪村寶豐銀礦的開採而興盛。在開礦之時,有張姓的礦工遷居到樓坪村以採摘岩茹為業,並以此發家致富,興建於這一時期的民居較為精緻,現仍較好地保存有28棟,且集中連片分布,整體風貌保持完整。[2] | ||
後洋鋁坑遺址 | 宋代 | 七步鎮後洋村 27°02′59″N 119°21′00″E / 27.04972°N 119.35000°E |
古遺址 | 開採於北宋淳熙年間,位於後洋村漈下圓潭下游約200米處的山澗兩側,已發現古礦洞四口和冶煉遺址兩處及生活區等遺蹟。[2] | ||
洋尾弄關公廟 | 民國 | 泗橋鄉洋尾弄村 27°11′34″N 119°10′42″E / 27.19276°N 119.17830°E |
古建築 | 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民國10年(1921年)重建,坐東南向西北,建築面積136平方米,由門樓、天井、廂廊、大廳組成。大廳面闊三間7.7米,進深六柱9.1米,高5.4米,穿斗抬梁式減中柱,懸山頂土木結構。主祀關公,配祀觀音、二郎神。建廟用材、工藝較為一般。廟內有康熙五年落款的石碑。[2] |
注釋
[編輯]- 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 7]: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 8]: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省 6]:入選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省 7]:入選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省 9]:入選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省 10]:入選第十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周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周宁县志 1989-2005. 中華書局. 2016: 580–584. ISBN 978-7-101-11625-0.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周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周宁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周政〔2016〕18号). 周寧縣人民政府. 2017-01-03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周宁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 周宁县消防大队关于印发《周宁县博物馆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周寧縣人民政府. 2018-10-10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 ^ 4.0 4.1 4.2 宁德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寧德市文化和旅遊局. 2020-06-10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7).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福建分册 下. 福州: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2007: 776–779. ISBN 978-7-80516-829-6.
- ^ 6.0 6.1 6.2 周秋琦等. 宁德古建筑.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74–75. ISBN 978-7-211-07042-8.
- ^ 很神秘!你听说过,却未曾去过!就在周宁→. 周寧縣人民政府. 2024-05-17 [2024-07-09].
- ^ 林公文化牵两岸 扩大闽台“朋友圈”.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23-12-04 [2024-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6).
- ^ 周秋琦等. 宁德古建筑.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 94–96. ISBN 978-7-211-07042-8.
-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5〕164号) (zip).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5-05-11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3).
-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國家文物局. 2013-05-03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 ^ 你好,世界!您有一张福建周宁的名片请注意查收. 周寧縣人民政府. 2019-07-10 [2024-03-11].
- ^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9〕375号). 2009-11-16 [2010-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1).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 ^ 14.0 14.1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20〕207号). 2020-12-07 [202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 ^ 这里是云端周宁!一座被山水与人文浸润的魅力之城~. 福建日報. 2022-06-07 [2024-07-09].
- ^ 劉涓. 周宁:“龙”重登场. 閩東日報. 2024-01-17 [2024-07-07] –透過周寧新聞網.
-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5〕164号) (zip).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5-05-11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3).
- ^ 18.0 18.1 18.2 18.3 18.4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18〕218号). 2018-09-07 [2024-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3).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 ^ 福建宁德:木拱廊桥多姿多彩. 中國新聞網. 2022-08-10 [2024-07-16].
- ^ 礼门乡人民政府关于下发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方案的通知. 周寧縣人民政府. 2022-08-10 [2024-07-16].
- ^ 五月初夏,宁德出发遇见最美梯田!. 閩東日報. 2020-05-15 [2024-07-16].
- ^ 單志強. 古银矿绽放“美丽经济”. 福建日報. 2024-01-15 [2024-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5).
- ^ 23.0 23.1 鄭勇. 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保存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 福建文博. 2017, (04): 61-66.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19-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 ^ 福建省周寧縣交通局. 葉申禮 , 編. 周宁县交通志. 1987: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