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波蘭領地
俄羅斯波蘭領地指的是在18世紀末瓜分波蘭的時候俄羅斯帝國向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擴張所得到的土地。
用詞
[編輯]無論是對俄羅斯人還是對波蘭人,俄屬波蘭對他們都是無法接受的。對於俄羅斯人,波蘭已經滅亡,而他們新得到的土地是俄羅斯很長時間的失地。對波蘭人而言,波蘭只屬於波蘭人,不屬於俄羅斯人的。當俄羅斯人使用他們得到的新領土被修改的政區名字時(見下文),被波蘭人和其他大多數史書所使用的另一種流行的用語就是俄羅斯波蘭領地(波蘭語:Zabór rosyjski)。[1]
歷史
[編輯]俄羅斯帝國甚至在三次瓜分波蘭(在18世紀末)之前就已經吞併了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聯合構成的國家)的部分土地了。俄羅斯在17世紀末開始瓜分波蘭(即使在正式瓜分(也就是瓜分波蘭)之前尚沒有這樣的名字),那時安德魯索沃條約中承認了俄羅斯在「波蘭人地區」或西烏克蘭地區擁有主權。[1]
在俄羅斯波蘭領地發生的幾次主要歷史事件:
- 拿破崙時期華沙公國(1807年)的成立,維也納會議(1815年)廢除華沙公國
- 俄羅斯保護國波蘭會議王國的建立(1815年)和漸漸衰敗
- 十一月起義 (1830年-1831年)
- 一月起義(1863年-1864年),波蘭會議王國變為維斯瓦地區
- 波蘭王國起義 (1905–1907)
-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波蘭的戰鬥(1914年-1918年)
行政區劃
[編輯]俄羅斯帝國將其從聯邦所得到的領土新建或擴張原有省份為以下諸省:
- 白俄羅斯省 (1802年)
- 布拉茨拉夫省
- 切爾尼戈夫省
- 伊基雅斯拉夫省
- 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諾沃羅西亞省(1764年)
- 基輔省(1708年)
- 立陶宛省(1795年),後來被分為立陶宛-格羅德諾省和立陶宛-維爾紐斯省,後者又被分為維爾紐斯省和科夫諾省
- 明斯克省(1793年)
- 莫吉廖夫省(1772年)
- 波多利亞省(1773年)
- 波洛茨克省
- 普斯科夫省
- 斯洛尼姆省(1795年)(幾個月後與立陶宛省相連,在立陶宛省又進一步被分為兩個省後與立陶宛-格羅德諾省相連)、
- 沃利尼亞省(1793年)
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俄羅斯帝國讓上述幾個省份構成一個獨立實體波蘭會議王國。詳見波蘭會議王國行政區劃。沒有構成波蘭會議王國的前波蘭土地被正式稱為西部領地,在波蘭被稱為被帶走的土地(波蘭語:ziemie zabrane)。
以下是西北領地所包括的前波蘭立陶宛聯邦土地:
- 來自於第一次瓜分波蘭(1772年):波屬因弗蘭提(拉特加爾)、波洛茨克省北部、馬斯梯斯勞省和維捷布斯克省全部、以及明斯克省東南部(大約92000平方千米)
- 來自於第二次瓜分波蘭(1793年):明斯克省剩餘地區、基輔省、布拉克沃夫省和維爾紐斯省全部、波多爾省部分地區和沃爾希連省 (1569-1795沃爾希連省)與布雷斯特-里托夫斯科省(大約250000平方千米)
- 來自於第三次瓜分波蘭(1795年):布克河以東所有地區(大約120000平方千米)以及1807年後的貝羅斯托克-奧布拉斯特)
該地區由9個省構成:6個白俄羅斯省和立陶宛省構成了西北領地(維爾紐斯省、科夫諾省、格羅德諾省、明斯克省、莫吉廖夫省和維捷布斯克省),3個烏克蘭省構成了西南領地(沃利尼亞省、波多利亞省和基輔省)。
在 第一次瓜分波蘭時俄羅斯得到了9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和130萬人。在第二次瓜分波蘭時得到了250000平方千米土地和100萬人。在第三次瓜分波蘭 時得到了120000平方千米土地和120萬人。總的來說,俄羅斯得到了原聯邦領土的62%(462000平方千米)和原聯邦人口的45%(350萬人)。因此,俄羅斯在瓜分波蘭的三個國家(另兩國家為奧地利和普魯士)中,得到了最大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2]
欲知19世紀俄羅斯占領地區的行政區劃,詳見波蘭會議王國行政區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期間,其大部分地區落入到同盟國(主要是德意志帝國)手中,由全德意志軍隊東方最高司令掌管。
社會
[編輯]俄羅斯在前波蘭土地推行嚴酷的俄羅斯化政策,發生了多次鎮壓事件,特別是在十一月起義(1830年-1831年)和一月起義(1863年-1864年)後,政策更嚴酷,鎮壓事件發生得更為頻繁。很多波蘭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波蘭語遭到歧視,失去了其官方語言的地位;也沒有學習波蘭語的機構,連用波蘭語出版的書刊也很少。雖然如此,波蘭人的國家意識卻因如此不斷增強,1905年至1907年的波蘭王國起義讓整體局勢得以好轉。波蘭第二共和國的一些主要政黨發展於那時的俄羅斯前波蘭領地(例如波蘭社會黨)。[3]
經濟
[編輯]俄羅斯前波蘭領地的經濟經濟適度增長。波蘭地區的大部分出口貨物被運往俄羅斯主體,特別是在1851年廢除了波蘭會議王國和俄羅斯之後。1861年開放改革使工業化和城市化前進一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十或四十年間體現出了標誌性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在很多原因下,經濟發展受阻:沒有義務教育,教育系統資金經常匱乏。[3]
參見
[編輯]進階閱讀
[編輯]- Davies, Norman. ROSSIYA: The Russian Partition (1772-1918).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Volume II: 1795 to the Present. OUP Oxford. 2005-02-24: 60–82 [2019-06-18]. ISBN 978-0-19-9253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英語).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Volume II: 1795 to the Present. OUP Oxford. 2005-02-24 [2019-06-18]. ISBN 9780199253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英語).
- ^ Wandycz, Piotr Stefan. The Price of Freedom: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Routledge. 2001 [2019-06-18]. ISBN 9780415254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英語).
- ^ 3.0 3.1 Andrzej Garlicki, Polsko-Gruziński sojusz wojskowy, Polityka: Wydanie Specjalne 2/2008, ISSN 1730-0525, 第1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