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臨山衛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餘姚縣誌》臨山衛城圖。

臨山衛城位於中國浙江省寧波餘姚市臨山鎮臨城村,現存部分城牆遺址及護城河。

臨山衛為明朝設置的衛所,以依山臨海而得名,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奉詔建置,為明初於紹興府境內設立的「三衛五所」之一,至清康熙八年(1669)撤銷[1]。治所位於餘姚縣西北六十里之廟山(臨山古稱),介於瀝海所三山所之間,城北有福田寺山、鳳山、城隍山和倉山,城南有龜山,北距海三里,沿海有臨山港與泗門港,城內原設有廟山巡檢司[2]

衛城建築[編輯]

臨山衛城牆原呈不規則形,建城時其城石拆自上虞縣城嵊縣縣城[3][4],城周五里三十步(約2448米),始建時高一丈八尺,後增建至二丈三尺(約7.36米),底厚四丈五尺(14.4米),面厚為其一半(7.2米)。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為東門啟明門、西門寶成門,南門迎薰門,北門鳳鳴門,西門北側設有水門恩波門,城內設十字街連通各城門。護城河周七百尺(約224米),深一丈五尺(約4.8米)[2]

原城內的主要建築有衛指揮署(已不存,其址位於城北鳳山南麓[5],今十字路北端臨山鎮初級中學一帶)、城隍廟(已不存,其址位於城隍山南麓,今教場西路中段一帶)、關帝廟(已不存,其址一處位於東門月城內,一處位於福田寺內)、張神殿(已不存,其址位於西門月城內)、晏公殿(已不存,其址位於西南隅)、三官殿(位於鳳山南麓,南側部分建築曾被改為旗纛廟,現為餘姚市文物保護點)和福田寺(位於福田寺山南麓)等[6]

現狀尚存西城牆兩段(現為餘姚市文物保護點),此外近年重建南城門,城內整體格局和風貌尚存,主要古蹟有戚少保祠(教場西路北側)、阮氏宗祠(橋板西路33號)、邵家老宅(新邵家弄)、宣氏老宅(倪橋路39號,以上均為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麟山第一泉」摩崖石刻(南嶺路69號)、三官殿(教場東路北首)、周宅(土地堂弄2-10號)和陶宅(南二弄9號,以上均為餘姚市文物保護點)等[7],以臨山衛城為主體的臨山鎮現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8]

參考文獻[編輯]

  1. ^ 清·周炳麟修,邵友濂、孫德祖等纂,《光緒餘姚縣誌·卷十二·兵制》:臨山衛,明洪武二十年設,去海三里,東接三山,西接瀝海,北有臨山港,直衝大海……衛東又有泗門港,極為險要。……轄台一座、烽堠九、巡檢司一。
  2. ^ 2.0 2.1 《光緒餘姚縣誌·卷三·城池》:臨山衛城在東山三都之廟山,曰臨山者,依山臨海因以名衛,東接三山,西抵瀝海,今廟山巡檢司駐此。洪武二十年大將軍湯和上言,餘姚控引大海,宜於其北邊置衛所巡司,二十里一城,以備倭寇。乃徙上虞故嵩城,城餘姚西北境六十里之廟山。初用土石半,其年秋,本衛指揮武英督成之,乃盡用石。圍五里三十步,高一丈八尺,永樂十六年增其舊五尺,厚四丈五尺,面半之。陸門四,《東山志》東曰啟明、西曰寶成、南曰迎薰、北曰鳳鳴,水門一,《東山志》曰恩波,城樓五,敵台一十有四,更樓一,窩鋪三十八,月城三,女牆九百六十七,兵馬司廳七。濠長七百尺,深一丈五尺,吊橋四,瞭望總台一,烽堠十。
  3. ^ 清·唐煦春修、朱士黻纂,《光緒上虞縣誌·卷三十·建置志·城池》:至明信國公湯和徙上虞城石往築臨山衛城,縣城惟存土基。
  4. ^ 民國·牛蔭麐等修,丁謙等纂,《民國嵊縣誌·卷二·建置志》:明洪武初信國公湯和毀嵊城移甎石築臨山衛城,由是城益無餘。
  5. ^ 明·朱冠等修,張訓等纂,《嘉靖臨山衛志·卷一·公署》:本衛坐大街之北,鳳山鎮遠樓下。
  6. ^ 《嘉靖臨山衛志·卷二·廟祀》:旗纛廟國初無廟主,寓土地祠,嘉靖四十年署參將事、都指揮周嶅以後所三官殿改造為之,坐按察分司後。城隍廟國初無廟神位,寓福田寺,嘉靖三十七年參將戚繼光建於衛西。聖帝廟一坐東門月城,一坐福田寺。張神廟坐西門月城。晏公殿坐西南城隅。三官殿坐旗纛廟後。福田寺坐東城北隅。
  7. ^ 《余姚市临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批前公示. 餘姚市政府. [2018-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4). 
  8. ^ 《临山成为余姚第二个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餘姚新聞網. [2018-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