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來一補
| ||
---|---|---|
分類 · 新聞 · 語錄 · 文庫 | ||
「三來一補」的「三來」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而「一補」是指補償貿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是廣東省)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企業合作貿易形式,始於1978年,一說最早出現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太平手袋廠,另一說最早出現於廣東省順德市容奇鎮(現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的大進制衣廠。「三來一補」的出現主要跟改革開放初期地方缺乏資金、技術和技術人員有關,但到了後期「三來一補」企業比例不斷下降,並逐漸被「三資」取代[1]。
概述
[編輯]「三來一補」企業是由中國大陸的企業法人與外商簽署合作合同,並由中方的名義設立的工廠營業登記,該工廠並非企業法人,也非有限責任公司。
「三來一補」企業主要的結構是:由外商提供設備(包括由外商投資建廠房)、原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大陸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中外雙方對各自不作價以提供條件組成一個新的「三來一補」企業;中外雙方不以「三來一補」企業名義核算,各自記帳,以工繳費結算,對「三來一補」企業各負連帶責任的。
隨著中國大陸製造業的逐漸發展,2000年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三來一補」企業的政策始終沒有發生變化,沒能引導企業的利益結構發生變化,因此「三來一補」的企業結構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不適應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的發展。例如:
- 較多「三來一補」企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出口退稅補貼」依賴較大而不注重外銷利潤的獲取,如NIKE鞋、愛迪達鞋的出口價格只有幾十元人民幣,而外商賣到國外市場後銷售價達到90~120美元,巨額利潤悉數由外商獲得。[來源請求][2]
- 不少「三來一補」企業中的中方股東逐步將經營管理權放手交到外方股東手中,缺乏創建自主品牌和「本地化」「國產化」的動力。
- 企業在雇用員工方面違背中國大陸勞動政策低價雇用員工,較多企業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勞動保護,使得大量內陸到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年輕人身體得上「職業病」甚至遭受終身的損傷。
- 對環境的嚴重破壞。
- 「三來一補」企業將產品超低價銷售給外商引發外國政府徵收巨額懲罰性關稅。
與「三資」企業的區別
[編輯]「三來一補」企業 | 「三資」企業 | |
---|---|---|
意義 |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 | 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獨資企業 |
法人資格 | 沒有 | 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
土地使用權 | 沒有 | 有,且能對企業進行財產設定、抵押、出租、轉讓等 |
商標專利權 | 不可取得 | 可取得 |
財產責任形式 | 無限責任,企業資產不足償債時,其來料方外商須連帶負責 | 有限責任,以企業資產為限對外負責 |
經營期限 | 一般在10年以下,有些甚至只有半年 | 10-30年,最長50年 |
內銷權限 | 沒有 | 可申請內銷 |
貨款結算 | 必須於境外結算 | 可以公司名義直接結算 |
受制約性 | 在一定程度上受地方政府束縛與制約 | 依法受保障 |
增值稅 | 按合同所定工繳費計征增值稅 | 採用「先征後退」或「免、抵、退」方式計征增值稅 |
企業所得稅 | 按核定數額按一定比例課稅 | 「二免三減半」優惠 |
其他規費 | 各種手續費、財政費及上繳區鎮費用等 | 地方政府對三資企業收費項目較少 |
外匯管理 | 僅全額收匯 | 全額收付或以收抵支 |
稅務帳要求 | 較為寬鬆 | 嚴格 |
海關監管費 | 按進口料件或設備分別徵收0.15%、0.3%的監管費 | 免徵 |
進口免稅設備 | 可進口設備 | 可以,但須在投資總額內進口免稅設備 |
設立審批程序 | 較簡便 | 嚴格 |
中國大陸首家「三來一補」企業之爭
[編輯]多年來,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太平手袋廠和順德市容奇鎮(現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大進制衣廠在爭奪全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稱號。太平手袋廠於2007年5月底被拆除[4],而大進制衣廠早在1999年被拆除[5]。
東莞方面的說法是,太平手袋廠曾在廣東省省級工商部門註冊,並獲得工商部門頒發的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牌照,編號為「粵字001」,然而,這個牌照因為已不復存在,而且沒有相關影像資料證明,只有少數看見過牌照的人作證,所以至今還沒有得到廣泛確認。[6]
順德方面的說法是,從開業先後而言,大進制衣廠要早於太平手袋廠開業,根據《廣東大進紡織服裝實業公司發展史》和《順德縣誌》的記載,大進制衣廠於1978年8月8日建成投產,而根據東莞相關文獻,太平手袋廠於1978年9月15日開業。另外,大進制衣廠也曾在順德境內註冊,註冊號為「順德01號」,而且相關證件保存完好,現藏於廣州海關史展覽大廳。[6]
1975年開始,華潤首創「三來一補」,在深圳開展來料加工業務,組織港商參與其中。例如,華潤領導的五豐行從泰國進口綠豆,運至國內加工龍口粉絲,再出口香港市場。1978年,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赴香港考察了華潤的來料加工經驗,國家計委根據華潤的經驗,出台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即22條)並上報國務院,7月15日國務院批准頒布。而這時所謂的大進制衣廠與太平手袋廠尚未開業。由此,「三來一補」在內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成為內地早期改革開放的重要形式。
參考文獻
[編輯]- ^ 方奕濤,羅建穗. 广东“三来一补”与“三资”企业形式外资比较. 《國際經貿探索》. 1999, (2): 49–52,69 [2011-04-14].
- ^ 吳介民.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3/07/19: 第二章 第四頁 [2024-03-25]. ISBN 9789863507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5) (中文).
這些規定大致上為加工裝配(來料加工)劃定了一個活動輪廓,中方涉及的業務單位包括加工廠與外貿部門,分別從事加工裝配和組織工廠生產;然而大部分實務上,工廠實際生產與管理卻是由外商負責。因而形成「藉加工之名,行外資之實」的現象(Wu 1997, 鄭陸霖 1999)。這種情況幾乎是公開的操作,作者在1990年代中期的田野調查中即已發現。深圳龍崗一位經發局人員如此證實:「我區的現實情況是,外商承擔了來料加工企業的所有經營運作,企業也作為類似獨立法人的經濟組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中方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從不參與,造成民事責任與民事權益難以界定。」(張旭光 2001, 頁47)為什麼外商在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早期,會傾向以來料加工的形態投資中國?因為中央政府規定對加工裝配業執行稅收減免。按照政策文件的規定,名義上享受減稅的是承擔加工裝配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但因為實際經營企業的是外商,所以就是減免了外商的稅收。
- ^ 澳門廠商聯合會. 三資企業與三來一補企業的不同?該如何設立?.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6).
- ^ 吳哲. 中国首家合资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成. 南方網. 2008-11-19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 ^ 李祖成,尹冀鯤,宋文輝. 首家三来一补 大进制衣厂PK太平手袋厂. 南方網. 2011-04-07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6).
- ^ 6.0 6.1 李祖成,李平. 谁是“三来一补”全国首家. 南方都市報. 2011-04-11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