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方以和/沙盒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紹納人
Shona
绍纳巫医
总人口
12,563,100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为津巴布韦
少数分布在莫桑比克博茨瓦纳赞比亚南非
语言
绍纳语英语葡萄牙语
宗教信仰
传统信仰 、基督教

紹納人(英语:Shona people),主要为早期定居在津巴布韦班图人[1] 现为津巴布韦的主体民族。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津巴布韦地理位置

紹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及中部地区,为津巴布韦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4.5%[2],其余少数分布在莫桑比克博茨瓦纳赞比亚南非等。
紹納人分为六大支系:1. 卡兰加人(Karanga),约占津巴布韦全国人口22%,分布在津巴布韦中南部;2. 泽祖鲁人(Zezuru),占18%,分布在中部;3.马尼卡人(Manyika),占13%,分布在东部;4. 科雷科雷人(Korekore),占12%,分布在北部;5. 恩达乌人(Ndau),占3%,分布在东南部;6. 罗兹维人,占9%,分布在中部与他族混杂相处。六大支系均有各自的方言,但都能互相听懂。 [3]

人口

[编辑]

根据“民族语”,使用绍纳语及其方言的人口共有12,563,100人(第一语言使用者:10,763,100,第二语言使用者:1,800,000)。 [4]


语言

[编辑]
1996年非洲民族分布图

紹納人的传统语言为绍纳语,因为历史上殖民关系,各个国家所采用的官方语言不一。
绍纳语语言系属分类[4]


绍纳语的字母和发音

绍纳语有5个元音,31个辅音,2个双元音,2个声调(高声调和低声调),语序SVO[4] 有书面文字,采用拉丁字母拼写。

地理环境

[编辑]
津巴布韦地形图

地形

[编辑]

紹納人主要分布在津巴布韦,全境几乎为高原,分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北与西北以尚比西河为界,与赞比亚为邻(边界长700公里);东与东北和莫桑比克接壤(边界长1300公里);西与博茨瓦纳毗邻(边界长640公里);南以林波波河与南非为界(边界长250公里)。国土面积约39.1万平方公里,全境内80%的地区海拔在600米以上,其中1/4高于1200米。 [5]

气候

[编辑]

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大致分为三季:4-8月为凉季,9-11月为热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年均气温22℃左右。 10月份温度最高,气温最高约35℃;7月份温度最低,约为13-20℃,最低略低于10℃。 [5]

自然资源

[编辑]

津巴布韦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黄金铂族金属、钻石石棉花岗岩等近80种,已探明约40种,钻石铂族金属、黄金矿和煤炭等8个矿种是津巴布韦的优势资源,其著名的大岩墙地区(Great Dyke)蕴藏着丰富的矿产[5]

参见:[津巴布韦—地理]

历史沿革

[编辑]

约在13世纪,处于南迁过程中的班图人的一支并入津巴布韦,分布在赞比西河林波波河之间的高原地区,即绍纳族支系卡兰加人。接着,绍纳族其他支系如罗兹维人和科雷科雷人等相继进入,并从津巴布韦中部高原逐渐向四面扩展。 至15世纪前后,马尼卡人和恩道人等绍纳族支系也进入这一地区。 13~17世纪,卡兰加人曾在津巴布韦建立著名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其版图在最强盛时曾达现今莫桑比克南部和博茨瓦纳东北部。全国分为若干省,由国王的权臣统治,臣民用公牛交纳贡赋。考古学家在津巴布韦发现200多处文化遗迹,包括著名的大津巴布韦石城遗址,表现出中世纪紹納人的高度文明。紹納人当时以农牧为生,并已掌握炼铁、炼金技术。 17世纪末,罗兹维人逐渐强大,灭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罗兹维王国,统治了大部分津巴布韦地区。 1889年英国殖民者侵入,改称其地为“南罗得西亚”,大批肥沃土地被掠夺,紹納人被禁锢在贫瘠荒漠的保留地里,直到20世纪中叶,其经济文化发展仍十分迟缓。 从1896年开始,紹納人曾发动多次反英起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津巴布韦纷纷成立各种政治组织,展开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就是以紹納人为主体组成的。至1980年,紹納人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赢得了津巴布韦的独立。 [3]
参见: [津巴布韦—历史][津巴布韦历史]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

[编辑]

酋长(Chief)和头人(Head)是农村村落的领导人。绍纳族的酋长头人兄终弟继,然后再长房长子的继承顺序(津巴布韦第二大民族恩德贝勒族社会的酋长头人父死子继的顺序)。酋长头人管辖其领地和人民,拥有一定的神权和世俗权力,在农村地区影响较大。[5]

家庭与婚姻

[编辑]

津巴布韦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农村地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农村村社的传统社会,传代、继位和遗产继承除北部少数部落母系外(如塔瓦拉人),均以父系为主。[6]随着津巴布韦与外界交往日多,城镇中的津巴布韦人开始崇尚“新风尚”,一夫一妻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村传统风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地区,婚姻关系和财产继承仍带有较明显的原始社会的遗风。 [5]

产业与生活

[编辑]

产业

[编辑]

在十九世纪后期殖民主义入侵以前,紹納人仍处于原始的父系村社社会,属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种植小米、蔬菜和水果,也从事捕鱼和养牛。他们与恩德贝勒人不同,所养之牛只在宗教节日和祭典时供宰杀作祭品,然后分给村民食用。此外,也从事手工编织、制陶,以及冶炼等。生产单位是家庭,土地属村社共有,村民有使用权。因地广人稀,每个成年男子都可分配到一块足以维持生计的土地。部落酋长之下有头人村长)。酋长虽拥有较多的土地和产品,但因生产力低,储存手段有限,酋长往往通过节日筵席及宗教仪式等将物资再分配给村民;并且在紧急需求下,还要保证提供村民食物。因此贫富之间差别不大。
自1839年恩德贝勒人占领了马塔别列兰地区后,被征服的这些绍纳部落必须把他们大部分的剩余产品交纳给恩德贝勒人。纳贡的形式和比率视各部落与恩德贝勒人之间从属关系的程度而定。凡被征服而隶属于恩德贝勒人的紹納人必须定期交纳供品。非从属而居住在邻近的紹納人,虽无纳贡的仪式,但因他们的居住区位于恩德贝勒人抢夺活动所及的范围内,所以常遭其抢劫。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两个部族间的长期隔阂。[7]

生活

[编辑]

饮食习惯

[编辑]
萨杂配小鱼干

津巴布韦人的主食称作“萨杂(Sadza)”,即用白玉米面熬成的糨粥,佐以牛肉、鸡肉、猪肉和蔬菜。过去,黄玉米常作为饲料,现在食用的人逐渐增多。
部族或个人禁食其崇拜的图腾类食物。 [5]
绍纳族有句谚语:“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意思是即使很小的事情,也离不开团结协作的力量。 [8]

信仰与习俗

[编辑]

信仰

[编辑]

紹納人有其传统信仰,但也有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或传统信仰和基督教的混合宗教。

传统宗教

[编辑]
绍纳巫医

紹納人信奉的传统宗教以马托博山的姆瓦里神(Mwari)崇拜为主。19世纪末这一宗教已有些衰败,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以及连年出现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原始宗教崇拜又恢复了活力。人们祈求姆瓦里神为他们驱除殖民者,解除灾难。目前这些传统宗教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信奉者众多。[9]

基督教

[编辑]

基督教是目前津巴布韦的主要宗教,有近 60%的人口信奉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津巴布韦迅速传播,影响并吸引了当地黑人白人等各社会阶层民众,势力逐渐扩大。津巴布韦基督教传统上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是罗马天主教派,另一个是盎格鲁派(英国派)。此外还有卫理公会教派等其他一些小的教派,以及非洲人独立的教派(20 世纪60年代后这些非洲教派称之为基督教新教)。20世纪50年代后,天主教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津巴布韦分布广泛。如同基督教的传播在非洲多数国家的情形一样,其基本教义往往与当地传统信仰相结合,使受众广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津巴布韦基督教会在城乡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非常​​活跃,特别是一些教会学校的影响日益扩大,津巴布韦独立后第一届政府内阁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毕业于当时的教会学校。独立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基督教传教队及各种各样的教堂已遍布城乡。[9]

习俗

[编辑]

绍纳族为津巴布韦的主体民族,以下就全国情形叙述,如有不同另行说明。

社交礼仪

[编辑]

津巴布韦人比较注重礼节,待人彬彬有礼,热情友好,对老人、妇女尊重谦让。社交场合,津巴布韦人多采用握手的方式问候致意;见到非常熟悉的朋友,也会热情拥抱,相互左右各礼节性亲吻一下对方的面颊。妇女见到长者或尊贵客人时一般下蹲请安。津巴布韦人自尊心很强,对于歧视黑人、不尊重其文化的人,会当即予以羞辱,不留情面。 [5]
紹納人见面时,其握手礼与世界各国流行的方式略有不同,男女亦有区别。握手时,一般伸出右手,但有的男子只把右手拇指一侧的手掌伸给对方,同时微屈右膝,以表示特别亲热;妇女则只微屈右膝。男子鼓掌表示欢迎时,两掌竖立相对而拍;妇女两掌一上一下平放着拍,并用灵巧的舌头发出“唷唷……”的声音。 [10]

礼物习俗

[编辑]

津巴布韦人有见面送礼的习惯,礼物种类繁多,有当地土特产、牛、羊以及石雕铜版画等。客人在接到礼物后,应表示感谢,然后交换礼物。切忌拒绝对方的礼物,在津巴布韦人看来,拒绝礼物是对对方极大的不尊重。由于农业传统影响深厚,津巴布韦人民非常看重牛、羊等家畜在其生活中的作用,把它们视为婚丧、生日和馈赠外宾的至高礼物。
津巴布韦人喜好文化、艺术、歌舞等,石雕更是闻名于世。凡遇到喜庆节日,妇女均会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气氛非常活跃。 [5]

节假日

[编辑]

基督教影响,许多基督教节日已经成为津巴布韦法定假日
津巴布韦法定假日有:
新年(New Year’s Day),1月1日;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4月18日;
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4月18日
复活节(Easter Saturday、Sunday & Monday),4月19-21日;
劳动节(Workers' Day),5月1日;
非洲日(Africa Day),5月25日;
公共假日(Public Holiday),5月26日
英雄日(Heroes’ Day),8月11日;
建军节(Defense Forces’ Day),8月12日;
团结日(Unity Day),12月22日;
圣诞节(Christmas Day),12月25日;
节礼日(Public Day),12月26日。[11]

艺术与文学

[编辑]

艺术

[编辑]

拇指琴

[编辑]
拇指琴

七世纪以来非洲津巴布韦绍纳族的拇指琴(mbira)是与祖灵沟通的器具[12] ,是由木箱、木条或金属条组成,同时使用拇指拨奏。 [13]

石雕

[编辑]
绍纳石雕

津巴布韦当地开采的石头有:蛇纹石春石(一种黑色居多,也有白色的石头,非洲有用它做饰品的)、滑石、fagamaso石、fagamazi石以及装饰用的奇韦谢石头,这些石头基本上都是在Tengenenge地区的大戴克地区的山间开采的。
一些艺术家,特别是绍纳的艺术家认为,在石头中有某种存在,一种必须予以尊重和维护的实实在在的真理,以及一种引导他们创作的精神力量。石头在被雕刻之前,它已经具有高度的雕塑品属性。有些石头在被雕刻之前看起来似乎已经是雕塑品了,这就不需要再费心创作。
绍纳艺术家的雕塑在风格方面有所不同,事实证明,紹納人的信仰不是集体的或正传的,而是单个人与神灵王国的关系。艺术家之间风格的分歧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紹納人的信仰是因个人的解释不同而异的。虽然绍纳雕刻家可能有部分共同宗教习俗观念,但处理主题时还是高度特殊化的。绍纳雕塑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石头的尊重,雕刻时往往会保留石头的原有形状,而雕塑主题则被视作是这种形状所与生俱来的。大块石料很少会因空隙而切割,雕塑的形式是整体式的(整块石料的)。在绍纳雕塑中,岩石的天然表面经常是不作雕饰的,用以突出材料自然属性的重要。
绍纳雕塑往往描绘的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生物,紹納人相信这些生物具有神的力量,巴塔勒鹰(bataleueagler)是神灵的信使,而丹达腊鸟(dendera-bird)预示著骤雨的降临。如果这些意像在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现,这表明了该意像在绍纳信仰中的重要性。绍纳雕塑家很少对个体的人进行描述,这体现在传统上,绍纳社会中个人成就就是不具重要性的。
绍纳的雕塑是概念性的,而非感性的。艺术家没有按真正看到的样子去描绘雕塑的主题,而是以他们想像中的样子去描绘。这就很少能够与非洲的动物形象相接近,艺术家们对它们的印象往往是远距离和动态的。在绍纳雕塑中,走兽或鸟类的特性通常被扭曲用以传达主题的感情或情绪,例如,激动或兴奋。绍纳雕塑是在艺术家想像力基础上形成的,可能是他个人与神灵意义的主题,与他独特的风格,同时与石头的形状,重量和硬度以及与他使用的工具之间的联系。通常在雕刻过程中找到解决之法并在开工之前,或创作收尾阶段下决定。首先是主题初步成形,然后加入细节,最终将表面高度抛光之后,雕塑完成。津巴布韦石雕塑的风格是由其文化所决定的。艺术家们显著可辨的风格往往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早期便得以成形。一种显著的风格并不意味着是艺术家对主题的重复,而是一种以特定方式表达主题和控制材料的信心。使艺术家区别于他们根源社会的对主题及对材料的接近和处理的方式。 [14]

文学

[编辑]

赞美诗歌

[编辑]

绍纳赞美诗歌(Shona praise poetry)在绍纳语被称为nhetembo dzemadzinza,意思是氏族赞美诗歌。在绍纳传统背景,它是为了表示感谢,对亲戚甚至非亲属的任何值得称道的行动表达敬意和感激。慷慨和对他人的关心是紹納人的生活哲学的核心。[15]
大方的事迹总是需要真诚的赞赏和感谢。这样的信念表现在一绍纳谚语:“Kusatenda uroyi”,即忘恩负义无异于从事巫术氏族赞美诗歌里,作为图腾的动物、物体或器官的特性,和特定的家族成员以及来自氏族祖先的属性相关联,因此而获得了赞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图腾崇拜是绍纳赞美诗歌的文化基础,而不是像恩古尼(Nguni)皇家赞美(izibongo)中的单独属性。而在一些恩古尼文化,赞美诗歌是更正式的,并且常在公众集会吟诵给酋长国王,在绍纳文化的朗诵是非正式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家族的每个成员都在做完一些良好的行为后受到家族诗意般的赞美好评。然而,酋长的赞美是由亲近亲属和朋友,尤其是酋长的侄子(dunzvi)或家族认可的最佳朋友(sahwira)来完成。[15]
目前绍纳赞美诗歌主要有三种,即氏族赞美(madetembedzo edzinza / rudzi),个人赞美(madetembedzo okurumbidza munhu),和自夸(madetembedzo karumbidza)。不过,也有更多的子类型,其中包括madetembedzo evasikana verudzi(赞美氏族未婚女子),madanha nemarevereve(赞美做爱),madetembedzo okutenda vana(赞美孩子们良好的行为),madetembedzo emamiriro erudzi(自夸氏族的名字,以警告诽谤者或敌人如果挑衅他们会有什么后果),nhetembo dzehondo(氏族战歌),nhetembo dzemhuka yemutupo(图腾动物的赞美),nhetembo dzokunyaradza mwana(为平息一个哭泣的孩子)和nhetembo dzevari pasi(赞美祖灵)。[16]不过,氏族赞美是绍纳赞美诗歌的主要流派。[15]

现况

[编辑]

紹納人现为津巴布韦的主体民族,掌握津巴布韦政经。

媒体

[编辑]

电台

[编辑]

津巴布韦有使用绍纳语广播的电台
津巴布韦广播分为4个台。 1台为英语节目,报导地区、全国和国际时事新闻。 2台使用绍纳语恩德贝莱语,播放农业、卫生及教育等节目。 3台为音乐台。 4台播放教育及音乐节目。[5]

著名人士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李毅夫等编著. 世界各國民族概覽.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6年4月: p.223 (简体中文). 
  2. ^ 新华网:津巴布韦概况. [2016年5月6日]. 
  3. ^ 3.0 3.1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紹納人. [2016年5月6日]. 
  4. ^ 4.0 4.1 4.2 Ehnologue: Shona. [2016年5月6日].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津巴布韋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津巴布韦簡介. [2016年5月6日]. 
  6. ^ 百度百科:紹納人. [2016年5月6日]. 
  7. ^ 中東非洲研究網:津巴布韦社会结构的演变. [2016年5月6日]. 
  8. ^ 中國幹部學習網:一根柴火煮不熟薩. [2016年5月6日]. 
  9. ^ 9.0 9.1 中東非洲研究網:津巴布韋共和國. [2016年5月6日]. 
  10. ^ 江西文明網:非洲的見面禮儀. [2016年5月6日]. 
  11. ^ Zimbabwe Government:Public Holidays. [2016年5月6日]. 
  12. ^ 蘋果日報:辛巴威通靈樂器 混搭找出新生命. [2016年5月6日]. 
  13. ^ 全球旅遊景點導覽:辛巴威. [2016年5月6日]. 
  14. ^ 中東非洲研究網:紹納雕塑:津巴布韋的石雕藝術. [2016年5月6日]. 
  15. ^ 15.0 15.1 15.2 Poetry International Rotterdam:Shona Praise Poetry. [2016年5月6日]. 
  16. ^ Hodza, A.C and Fortune, G. Shona Praise Poet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English). 
  17. ^ Poetry International Rotterdam: Chirikure Chirikure. [2016年6月21日]. 
  18. ^ Poetry International Rotterdam: Ignatius Mabasa. [2016年6月21日]. 
  19. ^ Poetry International Rotterdam: Ticha Muzavazi. [2016年6月21日]. 
  20. ^ Poetry International Rotterdam: G.O.D. Obori. [2016年6月21日]. 
  21. ^ Poetry International Rotterdam: Rabison Shumba. [2016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