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洋义赈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洋义赈会(英语: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又名中国华洋义赈教灾总会,中国廿世纪前期一个规模庞大的慈善组织,由洋人华人共同营运,存在至1949年。[1]

背景

[编辑]

1920年华北大旱引发饥荒,各省纷纷成立慈善机构,西方传教士及志愿人士、国际红十字会亦展开教济,调配钱粮,组织农村合作社,设立实验农场、互助社、植树造林、兴建水利,修筑道路。为了协调救济工作,吸收各地的慈善机构,1921年11月,华洋义赈会在上海成立。[2]

营运

[编辑]

华洋义赈会的执行委员会,由西方人和华人组成,当中西方人占多数,主要是美国人,华人则大多是接受西方教育的名人。其基金来自海关附加税(获得通商条约国家的同意),以及在国内外的募捐活动。1928年,美国华灾协济会(China Famine Relief U.S.A. Inc.)成立,基地在纽约,代表华洋义赈会在美国募捐。1923-1937年间,华洋义赈会每年都有年度报告,会内“工程股”(Engineering Department)每年另行编纂“华洋赈团工赈成绩”一册。[3]华洋义赈会在各省有分会,后来分出上海华洋义赈会[4]

贡献

[编辑]

华洋义赈会希望“以工代赈”,认为改善基础建设是帮助灾民的最好方法,也可减轻将来险情,兴建了许多道路和水利工程。但局势混乱时,基金太多用于缓和燃眉之急。[5]华洋义赈会的主要工程项目,有黄河的防洪工程,曾动员8千余人;[6]1922年以50多万美元,在山西筑路并赈济大饥荒;[7]“渭北工程”,在陕西省省政府合作开凿泾惠渠,灌溉关中农地50万亩,被誉为现代化水利的“模范项目”;[8]绥远,则有萨拉齐灌溉工程。[9]

历史学家认为,华洋义赈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化、专业化、非营利性的国际慈善团体”,[10]往往得到各地百姓欢迎,甚至受地方自卫组织红枪会的保护。[11]因会员许多是外国人,比华人更方便在各地来往工作,可免除被军阀的拦阻和威胁,无视政治的纷扰。[12]

重要成员

[编辑]

自1923年6月至1935年,塔德(Oliver J. Todd)是华洋义赈会的总工程师,主持多项黄河与长江的防洪工程。[13]1930年,贝克(John Baker)是赈灾行动主任,他是美国在中国救灾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14]

困难

[编辑]

当时中国许多地方局势混乱,治安恶劣,会员(包括传教士)保管赈灾基金,有可能被盗贼和饥民攻击,成员工作时,也曾被地方士兵杀害,被匪徒绑架。[15]

歧义:1910年华洋义赈会

[编辑]

一般来说,“华洋义赈会”用于指代本条目所介绍的1921年成立的组织。但是在历史上还曾存在其他组织使用“华洋义赈(振)会”的名称。在1910年,上海地区的中国人、西方人为赈济江苏、安徽一带的水灾,在1910年12月成立一个赈灾委员会,取名为“华洋义赈会”。该组织中,中国与西方人的代表各八人,主要由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人士参加。

注释

[编辑]
  1. ^ 〈华洋义赈会的建立及启示〉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5-09.
  2. ^ Spence:《改变中国》,页223;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312。
  3.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313-314。
  4.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277 。
  5.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301、275-276。
  6. ^ Spence:《改变中国》,页225。
  7. ^ Gillin:《阎锡山硏究》,页30。
  8.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274、302、310。
  9.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276。
  10.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华洋义赈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302。
  12. ^ Spence:《改变中国》,页225-226。
  13. ^ Spence:《改变中国》,页225-226;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315。
  14.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274-275。
  15. ^ Will:〈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页301、277、309。

参考书目

[编辑]
  • Pierre-Etienne Will(魏丕信)著,王湘云译:〈军阀和国民党时期陕西省的灌溉工程与政治〉,载《法国汉学》,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页268-328。
  • Jonathan D. Spence(史景迁)著,温洽溢译:《改变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 Donald G. Gillin著,牛长岁等译:《阎锡山硏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页3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