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绍兴师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绍兴师爷明代中叶至清代末造,从督抚县令,皆聘有师爷,清代的师爷多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称绍兴师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

师爷,又称幕宾、幕友,是辅佐官员的重要私人顾问,甚至师爷也因专长不同,各自办专门之事。办理财政、赋税的师爷,称为“钱榖师爷”。钱谷师爷的重要性,仅次于刑名师爷。起草奏疏的师爷称为“折奏师爷”。专管书信的师爷称为“书启师爷”。

简介

[编辑]

绍兴地狭人稠,耕地贫乏,谋生不易,绍兴人不得不大批外出工作,又因绍兴人生性精细谨严、善于谋划,非常适合师爷一职[1]。师爷又分数类,熟谙《大清律例》者,称为“刑名师爷”,这类师爷最为吃香。胡林翼说:“《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找寻律例就成为一门学问,时称“找签”,刑名师爷都谙熟例案,常可执例以压制长官。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下诏“禁六部经承专用绍兴人”,理由是“山阴会稽萧山之人,专习钱谷刑名之学,盘踞天下大小衙门,相传已久,积弊渐多”。[2]顾炎武感叹说:“今夺百官之权,而一切归之吏胥。是所谓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3]

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期间,绍兴师爷因处事灵活,深谋远虑,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皆大量使用绍兴师爷。而左宗棠本人亦曾为骆秉章幕中之宾。绍兴籍幕友龚萼形容当时绍兴人从事师爷的盛况:“吾乡之业于斯者,不知凡几,高门大厦,不十稔而墟矣!”[4]

师爷这个职业其实是竞争激烈,自小要拜师学艺[5]周恩来父亲还回到绍兴学作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又说:“千人学幕,成者不过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过数十人。”“至于就幕,则又有甚难者,一省只此百余十馆,而待聘者倍焉。”

清末,西方东渐,朝廷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展开整顿官僚,相继裁撤了不少冗员,又有废八股、停科举之事,极大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政坛上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后,绍兴师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注释

[编辑]
  1. ^ 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
  2. ^ 永宪录
  3. ^ 日知录》卷11
  4. ^ 《雪鸿轩尺牍》
  5. ^ 刘体仁《异辞录》

参考书目

[编辑]
  • 龚萼:《雪鸿轩尺牍》

戏剧

[编辑]

作品的变迁

[编辑]
台湾地区 八大第一台 周一至五 20:00 ~ 22:00
接档绍兴师爷
(2014.05.27 - 2014.06.10)
被接档
大明王朝
(2014.03.10 - 2014.04.09)
情定琉璃坊
(2014.04.10 - 2014.04.29)
大清后宫传
(2014.04.30 - 2014.05.26)
穆桂英传奇
(2014.06.11 - 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