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后大道浸信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现时皇后大道中的近貌

皇后大道浸信会于1842年成立,是香港开埠早期的基督教教会,隶属浸信会。 堂址坐落香港皇后大道滨海地段,是香港开埠以来第一间基督教教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基督教教堂 [1] [2] 。 此教堂早已被拆卸,不再存在。

历史

[编辑]

早于1814年,美国浸信会(American Baptists)成立全美浸信会国外传教大会(The General Convention of the Baptist Deno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Foreign Missions),致力策动海外宣教事工。1835年全美浸信会国外传教大会派遣传教士叔未士夫妇(J. Lewis Shuck, 1812-1863; Henrietta Hall Shuck, 1817-1844)来华宣教。可惜当时因清廷禁止传教,叔末士夫妇惟有在新加坡澳门等地逗留,展开宣教的预备工作。

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于是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才正式割让与英国。 该会正式展开在华的宣教工作。 同年3月,叔末士夫妇及传教士罗孝全先后来港,建堂宣教。 当时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砵甸乍允诺免费赠予皇后大道滨海地段,作为兴建教堂之用;兴建教堂的经费由澳门及广州外侨友好捐献1,500元、砵甸乍捐献50英镑及驻港海军司令汤赫拔(Sir Thomas Herbert)捐献50英镑;遂于5月15日在皇后大道设立香港首间浸信会。 至同年7月,新礼拜堂落成,开设中英文崇拜;由叔末士先生出任该会牧师。 由于新建教堂位于香港岛北岸皇后大道,故此起名为皇后大道浸信会。 此乃香港第一间基督教会堂[1]。 而且,日后成立的香港浸信教会也源出于此教会。[3][4]

教堂特色

[编辑]

教堂矗立于当时维多利亚城的中央位置,面对维多利亚港。 该教堂全长70英尺,宽27英尺,面积大约2千平方英尺。 教堂有前庭,楼顶呈半圆形并且装置伦敦制造大铜钟一座。

教堂装潢讲究,外墙和内墙均扫白灰,窗户则采用法国式落地大窗,天花呈粉蓝色,地板样式似云石;内正门设有厢房1间及圣衣室 2间,并设有樟木讲坛及藤织坐椅,可供百人聚会[1]

香港第一间基督教教堂

[编辑]

除了浸信会,圣公会、崇真会、美部会、礼贤会及伦敦传道会均早期来港建立教会,皆比香港皇后大道浸信会为晚,故此皇后大道浸信会可称为“香港第一间基督教教堂”[2] 。 现列出其他早期香港教堂的建堂资料如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间教堂

[编辑]

鸦片战争前后,很多欧美差会分别在香港及五口宣扬基督教,浸信会差遣宣教士包括叔末士前往香港,玛高温前往宁波,以及罗孝全前往广州美部会伦敦会长老会浸信会分别在上海厦门宁波福州广州等地建立教堂,先后被教会历史学家称誉为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 然而,考究其教堂成立之年份,皆比香港皇后大道浸信会为晚,故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间教堂,非皇后大道浸信会莫属[1]。 现列出其他同时期在华教堂的建堂资料如下:-

  • 1843年12月,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 Medhurst 1796-1857)在上海成立礼拜堂。
  • 1844年1月,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差派的雅裨理(David Abeel 1804-1846)在厦门租用房舍,作教堂之用。 1849年2月,来自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的传教士博曼(William J. Pohlman ?-1849)在厦门建立新街礼拜堂
  • 1845年5月,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P.B. McCarttee)在宁波成立教会,被 K.S. Latourette 认为“极可能乃第一所在中国境内的新教教会”。
  • 1845年5月14日,罗孝全在广州南关东石角,建立粤东施蘸圣会(The Uet-tung Baptist Church)或称粤东浸信会,为广州最早的教会。
  • 1850年,来自暹罗的美部会传教士杨顺(Stephen Johnson)在福州城外南台岛的保福山,兴堂建舍,成为该会在福州的宣教中心。

参看

[编辑]

参考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