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鹨
外观
北鹨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鹡鸰科 Motacillidae |
属: | 鹨属 Anthus |
种: | 北鹨 A. gustavi
|
二名法 | |
Anthus gustavi (Swinhoe)[2]
|
北鹨(学名:Anthus gustavi),又名白背鹨,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主要繁殖于东古北界的苔原及河岸密植区域,分布范围从伯朝拉河到楚科奇半岛。它也在堪察加和科曼多尔群岛繁殖。它是一种长途迁徙的候鸟,冬季会迁徙至印尼。偶尔在九月和十月,北鹨可能会在西欧出现。此物种于1863年由罗伯特·斯文豪首次描述。
描述
[编辑]A. gustavi 是一种小型鹨,外形与非繁殖期的红喉鹨有些相似。其背部有粗重的棕色条纹,带有白色肩羽条纹,腹部为白色,胸部为浅黄褐色,并伴有黑色标记。与红喉鹨相比,北鹨的喙较粗大,肩羽条纹较白,且其胸部与白色腹部之间有明显对比。
此物种在长草中行动迟缓,即使受到惊扰也不愿飞起。其叫声是独特的电气般 zip 音。虽然叫声通常有助于辨识鹨类,但此物种的叫声远少于其他大多数鹨类。此外,加上其潜行习性,使得在北极的繁殖地以外要发现和辨识此物种变得困难。
在西欧,要观察到这种稀有物种,设德兰群岛的费尔岛可能是最佳地点。该小岛上的植被稀少,这使得潜行的雀形目鸟类较易被发现。
北鹨的繁殖栖地是潮湿的苔原、开阔森林或沼泽。巢筑于地面,通常产下四到五枚卵。此物种与其近亲一样是食虫性的。
词源
[编辑]属名 Anthus 来自拉丁语,是草原小鸟的名称。种名 gustavi 是为了纪念荷兰博物学家施古德。[3]
其英文名称(Pechora pipit)源自俄罗斯西北部的伯朝拉河。[4]
亚种
[编辑]- 北鹨指名亚种(学名:Anthus gustavi gustavi)。分布于前苏联、朝鲜、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以及中国的东北、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江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5]
- 北鹨东北亚种(学名:Anthus gustavi menzbieri)。分布于乌苏里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黑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北兴凯湖。[6]
分布与栖地
[编辑]分布于前苏联、台湾以及中国的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主要栖息于河滩、海滨、灌木丛及田野、林缘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2]
参考文献
[编辑]- ^ Anthus gustav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鹨.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49, 181. ISBN 978-1-4081-2501-4.
- ^ Kuiper, Koos. The Early Dutch Sinologists (1854-1900). BRILL. 2017: 196 [2 January 2020]. ISBN 9789004339637.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鹨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鹨东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