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地球科学/特色条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色条目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
白垩纪晚期灭绝的菊石亚纲生物化石
白垩纪晚期灭绝的菊石亚纲生物化石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个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于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约6550万年前,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植物,包含恐龙。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因为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著名,但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0%的生物,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在白垩纪与第三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黏土层,名为K-T界线。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由古近纪新近纪取代。因此,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又可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恐龙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无脊椎动物,都在这次事件中灭绝。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
班夫国家公园内的梦莲湖
班夫国家公园内的梦莲湖
班夫国家公园建于1885年,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它坐落于落基山脉北段,距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以西约110-180公里处。公园共占地6641平方公里,遍布冰川、冰原、松林和高山。冰原公路路易斯湖开始,一直连接到北部的贾斯珀国家公园。西面是省级森林和幽鹤国家公园,南面与库特尼国家公园毗邻,卡纳纳斯基斯镇位于其东南方。公园内主要的商业区为弓河山谷的班夫镇。由于班夫国家公园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生态系统开始受到影响和破坏。19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控制游客数量,保护生态环境。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3
南大西洋上的卡塔琳娜飓风
南大西洋上的卡塔琳娜飓风

热带气旋是一种风暴系统,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海面上形成。热带气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所以当热带气旋登陆后,或者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失去温暖、潮湿的空气供应能量,而减弱消散,或失去热带气旋的特性,转化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的移动主要受到大尺度天气系统和科里奥利力所影响;此外,科里奥利力也使热带气旋的云系围绕着中心旋转。伴随热带气旋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可以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命伤亡;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4
地球板块结构
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说学板块构造学)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5
1991年喷发后的皮纳图博火山

皮纳图博火山是一座层状活火山,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三描礼士打拉邦板牙三省的交界处,岩层主要由安山岩英安岩构成。1991年前,皮纳图博火山并不知名,而且受到严重侵蚀。当时它被茂密的树林覆盖,住有数千名矮黑族原住民,他们的祖先在1565年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后从低地逃往山区。

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是20世纪发生在陆地上第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这次爆发的火山爆发指数为6,与上一次已知的爆发相距450至500年(火山爆发指数为5),与上一次达到火山爆发指数6的爆发则相距500至1000年。这次爆发高潮被成功预测,火山附近的数以万计居民得以及时疏散,但爆发引起的火山碎屑流、火山灰和后来由雨水触发的火山泥流严重破坏了邻近的地区,数千间房屋和其他建筑物被摧毁,而旅游业损失亦高达300亿菲律宾比索。

火山爆发的效应蔓延至全球各地,火山喷出约100亿吨的岩浆和2千万吨的二氧化硫,为地表带来大量的矿物和金属;又对平流层注入大量的气溶胶,数月后,气溶胶在形成一层硫酸雾,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5摄氏度臭氧层损耗亦短暂大幅增加。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6
雷达的探测呈现出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边界。影像来源:NASA/JPL-Caltech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是一个位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撞击陨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这个陨石坑的名称,取自于陨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苏鲁伯;希克苏鲁伯在马雅语意为“恶魔的尾巴”。根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击地形之一。希克苏鲁伯陨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规模排名第一的,规模相当于100万亿吨黄色炸药(1014TNT当量)。

在70年代晚期,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犹加敦半岛从事石油探勘工作时,发现个这个陨石坑地形。目前已在该地区发现冲击石英重力异常玻璃陨石等地质证据,可证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由撞击事件造成。从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年代约为6,500万年前,时当白垩纪古近纪交接时期。由于该陨石坑的规模与年代,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常被认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成因,并造成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当时另有其他的灭绝因素。近年来,另有多重撞击理论,认为当时有许多颗陨石在短时间内撞击地球,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仅是其中一颗。另有天文研究指出,这些陨石是在1亿6,000万年前分裂而成。2010年3月5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上发表研究报告,确认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今天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地区是造成白垩纪-第三纪恐龙大灭绝的原因。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7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7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8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8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9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9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0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0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1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1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2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2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3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3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4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4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5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5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6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6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7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7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8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8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9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19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0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0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1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1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2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2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3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3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4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4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5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5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6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6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7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7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8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8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9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29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30
Portal:地球科学/特色条目/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