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致歉
非正式致歉 [1][2]这是纯粹处于形式语句中的道歉,本身并不含有自责的含义。这种致歉方式在政治和公共关系中都很常见。
向被冒犯的人说“对不起,让您感到不安”,这是非正式致歉之一。 它没有描述所作的言论有什么不妥,可能暗示对方对某件事情过于敏感或自身因非理性的原因而犯错。另一种道歉的方式不是直接向受伤或被侮辱的人道歉,而是说“向任何可能受到冒犯的人道歉”。由于这种方式不是直接向人致歉,因此亦不属于正式的致歉。[3]
单纯使用“对不起”一词,本身没有对错误行为承担责任,而只有表示遗憾,因此这种说法只是争取原谅,而不是承认错误。并且,若滥用道歉方式之后重复犯错,渐渐便会让人失去信任。[4]
法律意义
[编辑]非正式道歉的产生可能在避免因道歉后会产生认罪的含义,从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引起民事诉讼。[5]
美国
[编辑]在美国,许多州份如:麻萨诸塞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都有法律禁止原告以道歉作为呈堂证据。[6]例如,医生可能会为患者的不良后果道歉,但因此不须担心因道歉而成为过失的证据。[7]
加拿大
[编辑]2008年11月,艾伯塔省立法机关通过了对现有《艾伯塔省证据法》(RSA 2000,c)的修正案。 A-18旨在保护道歉方免受法律责任和遭受保险损失的风险。该法令第26.1条规定,道歉并不构成明示或暗示承认过失或责任。[8]
道歉策略
[编辑]道歉的类型学指出,道歉涵盖了各种情况,例如后悔,遗忯和悔恨的程度,成功与否应取决于道歉的形式,而不是所涉及的悔恨的程度。Deborah Levi提供了以下可能性: [9]
- 策略式道歉:当被指控犯错时,使用策略式道歉,这代表不一定是由衷而发。
- 道歉式解释:当被指控犯错时,提供不少回避责任的解释,这仅仅是一种掩饰犯错行为的举动。实际上,它更可以用来捍卫错误的行为。
- 形式上的道歉:当被指控犯错时,被权威人士告诫才提供道歉。然而,对方可能只是碍于对方的权威。
- 圆满的道歉:当被指控犯错时,对方充分承认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详尽的洞察及描述,并且承诺悔改。
虽然非正式致歉不含悔恨、自责、甚至对未来没有改变的意图(例如,“幸福的结局”道歉)。但在非人为及无可避免的情况下,这种做法非常可取。例如当航空公司为延误致歉时,未来的重犯完全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非人为控制情况。而这种策略上的道歉纯粹安抚客人的情绪,并能产生正面的效果。这情况更回应了人类其中的基本诉求,承认负面情绪需要重视,并且需要获得安抚。[10]
除此以外,谈判专家通常使用这种策略来缓解紧张的局势:“即使您不承认自己需要为该行为承担个人责任,甚至根本没有犯错。但为了不愿意伤害他人及缓解气氛,这种道歉往往可以改变整件事情。这时候,道歉就是您可以进行的最低成本,回报最高方式。” [11]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Mark Leigh. How to Talk Teen: From Asshat to Zup, the Totes Awesome Dictionary of Teenage Slang.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2016: 170–171. ISBN 978-1-4721-3745-6.
- ^ Susan Milligan. Non-Pology: Sanders Condemns Violence, but Not His Supporters. U.S. News & World Report. May 17, 2016 [2020-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 ^ Doucette, Elisa. The Art Of Online Apologies And Why Elizabeth Lauten Failed Miserably At Hers. Forbes. November 30, 2014 [1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 ^ Lazare, Aaron. On Ap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99 [3 October 2012]. ISBN 978-0-19-518911-7.
- ^ Apology Statutes: A 22 State Survey [失效链接]
- ^ Frieswick, Kris. Say You're Sorry. CFO. 1 May 2001 [26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 ^ Bartolomei, Matt. Apologies in the World of Litigation. Hill, Adams, Hall & Scheiffelin, P.A. [26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une 2006).
- ^ Curial, Brian. I'm Sorry (Please Don't Sue Me) (PDF). Miller Thomson. 3 June 2010 [26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11).
- ^ Grigsby, R. Kevin. The Fine Art of Apology: When, Why, and How to Say 'I'm Sorry'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care & Humanities. June 2007: 4–5 [2012-07-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22).
- ^ Winch, Guy. The Antidote to Anger and Frustration. Psychology Today. 18 June 2011 [2012-07-18].
- ^ Fisher, Roger; Ury, William L. Getting to YES: 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 New York: Penguin Book. ISBN 9780140157352. OCLC 2431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