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嘴金丝燕
短嘴金丝燕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雨燕目 Apodiformes |
科: | 雨燕科 Apodidae |
属: | 金丝燕属 Aerodramus |
种: | 短嘴金丝燕 A. brevirostris
|
二名法 | |
Aerodramus brevirostris (Horsfield, 1840)
|
短嘴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brevirostris),雨燕科金丝燕属的一种。是一种小型雨燕。牠是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地区的常见群居繁殖鸟类。某些族群会进行迁徙。
这种金丝燕过去被归类于侏金丝燕属(Collocalia)。其五个亚种中的两个经常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分别是印度支那金丝燕,Aerodramus rogersi,以及分布于爪哇的火山金丝燕,Aerodramus vulcanorum。
描述
[编辑]这种金丝燕长度为13–14公分,翅膀呈向后弯曲的形状,类似于新月或回旋镖。牠的身体细长,尾巴分叉。牠在许多方面都具备雨燕的典型特征,拥有狭窄的翅膀以便快速飞行,宽大的嘴巴和小巧的喙周围有须毛,适合在飞行中捕捉昆虫。牠的双腿非常短,无法让牠停栖,但能够抓住垂直的表面。
牠的上半部主要为灰褐色,下半部为较淡的褐色。牠有一条淡灰色的腰部和喙后上方的淡色斑块。雌雄鸟的外观相似,但幼鸟的腰部颜色较不明显。
有五个亚种,主要区别在于腰部颜色的不同:
- A. b. brevirostris 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孟加拉、缅甸和泰国繁殖。这是指名亚种,是高海拔的迁徙鸟类,在海拔4500米以上繁殖,但在海拔900至2750米之间越冬。
- A. b. innominata 在中国中部繁殖,冬季在泰国西南部和马来半岛过冬。腰部颜色比指名亚种brevirostris稍深。
- A. b. inopina 在中国西南部繁殖。这是腰部颜色最深的亚种。
- A. b. rogersi,即印度支那金丝燕,在缅甸东部、泰国西部和老挝繁殖。这是个体较小、腰部颜色较浅的亚种。
- A. b. vulcanorum,即火山金丝燕,在印尼的爪哇岛的火山上繁殖。牠有深色的下半部和不明显的淡灰色腰部。
在牠的分布范围内,大部分地区这是唯一的雨燕,但在其繁殖区的南部和冬季分布区的大部分地区,这种金丝燕很难与其他Collocalia金丝燕区分开来。
声音和回声定位
[编辑]短嘴金丝燕的栖息叫声为啾啾叫chit-chitteeree-teeree-teeree。
区别许多(但不是全部)金丝燕和其他雨燕以及几乎所有其他鸟类(油鸟是个例外)的特征是牠们能够使用一种简单但有效的回声定位方式来穿越黑暗的洞穴,在那里牠们夜间栖息和繁殖。至少已知vulcanorum会使用回声定位。
与蝙蝠不同的是,金丝燕会发出在人类听觉范围内的喀嗒声来进行回声定位。两个宽带脉冲之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当光线变暗时,停顿的时间会缩短。当鸟类接近巢穴时,这些喀嗒声会伴随着啾啾叫声。
回声定位曾被用来将原先的金丝燕属(Aerodramus)从侏金丝燕属(Collocalia)中分出,因为当时认为只有这些金丝燕会使用回声定位。然而,随着发现侏儒金丝燕(Collocalia troglodytes)也会使用回声定位,一些分类学家将这两个属合并。
行为
[编辑]这种金丝燕是高地物种,偏好在森林中的开阔区域觅食,如河谷。A. b. brevirostris在尼泊尔海拔4500米以及不丹中部2200米的地区繁殖,而A. b. rogersi和A. b. inniminata则在泰国海拔2200米的地区出现。
雄性金丝燕会用浓稠的唾液和一些苔藓筑巢,巢固定在洞穴的垂直岩壁上。这种群居金丝燕的巢可能彼此相接。每窝会产两颗白色的蛋。这种金丝燕是单配偶制,两个伴侣都会参与照顾巢中的幼鸟。
像所有雨燕一样,短嘴金丝燕是飞行中的食虫者,白天离开洞穴觅食,晚上返回栖地。在傍晚或天气恶劣时,鸟群可能从山上下降到耕地上空觅食。这种群居鸟类通常会形成大约50只的鸟群,但曾记录到多达300只的鸟群。牠们的飞行主要是滑翔,这得益于非常长的初级飞羽和较小的胸肌。
状态
[编辑]这种金丝燕在其分布范围内普遍且广泛分布,但如果火山金丝燕被视为独立物种,那么它的状态接近濒危。牠只出现在爪哇的活火山上,有四个确定的栖地和五个可能但未确认的栖地。国际鸟盟估计已知地点的总数少于400只。由于这种金丝燕在火山口裂缝中筑巢,且所有已知地点都是活火山,因此推测这些群落易受周期性灭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