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Kahdahki/奧拉弗·埃利亞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攝於2015年
出生奧拉弗·埃利亞松
生於1967年
丹麥,哥本哈根
國籍丹麥裔冰島籍
知名於裝置藝術
Olafur Eliasson
Ólafur Elíasson in 2015.
出生Ólafur Elíasson
1967年(56—57歲)
Copenhagen, Denmark
國籍Danish–Icelandic
知名於Installation art

奧拉弗·埃利亞松( 冰島語Ólafur Elíasson ;出生於1967年)是丹麥裔冰島籍藝術家,以雕塑和大型裝置藝術聞名。其作品善用光、水等元素或調節空氣溫度以增強觀賞體驗。 1995年,他在柏林創建了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 ,該實驗室專注於進行空間研究。 奧拉弗於2003年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 ,同年晚些時候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渦輪大廳中展出了《天氣》裝置 。

奧拉弗參建了許多公共空間裝置,如1998年至2001年間在多個城市展出的干預藝術項目——《綠河》;2007年建於倫敦蛇形畫廊的、由挪威建築師Kjetil Trædal Thorsen設計的臨時展館;以及由公共藝術基金會於2008年委託創作 的《紐約瀑布》 。 他還為突破獎設計了獎盃。 與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樣,該獎盃探索了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共同點。 它狀為柱體環形 ,使人聯想到黑洞、星系、貝殼甚至DNA線圈的形態。 [1]

奧拉弗於2009年至2014年間任柏林藝術大學教授,並從2014年起,在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的大學(Alle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in Addis Ababa)擔任兼職教授至今。 他的工作室位於柏林。 [2] [3]

部分作品與項目

[編輯]

《飛舞的風扇》

[編輯]

這件懸掛在天花板上的擺動的電風扇是奧拉弗的早期作品。 飛舞的風扇(1997)繞其軸線前後、左右飄蕩。 [4] 多重風扇射燈移動裝置 (2002-2007年)是一套旋轉的、電動移動裝置,由一件探照燈和四個風扇組建而成,攪動展廳內的空氣並掃射展廳。 [5]

《天氣》

[編輯]
展於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天氣》

《天氣》於2003年展於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作為有名的聯合利華(Unilever)贊助系列展品被安裝在渦輪大廳內,佔據了整個大廳的公共空間。

奧拉弗使用加濕器加工糖和水的混合物,釋放細霧於空氣中。一個半圓盤(與頂鏡反射出的另一半圓組成圓形) [6] ,該半圓盤由數百個發出黃光的單色燈組成。 大廳的天花板由一面巨大的鏡子覆蓋 ,遊客仰望時會觀察到映在鏡中的自己,在象徵太陽的巨大橙光燈下,他們在鏡中只似微小黑影。 [7] 許多遊客仰臥在地板上,對着鏡子揮舞手腳,與該裝置互動。 藝術評論家布萊恩·奧多爾蒂 ( Brian O'Doherty )將該現象描述為:「觀賞者陶醉于欣賞空中的自己的影像中」。 據報道,該作品展出六個月,接待了200萬人次的遊客,其中許多遊客都是重遊者。 [8] 奧多爾蒂在2003年接受《 弗里茲》雜誌採訪時對該作品表示讚揚,他說「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昏暗壓抑的、好似巨人棺槨般的空間能如此有效的引起觀者的互動」。 [9]

其它燈光裝置

[編輯]

奧拉弗一直致力於在展覽空間中進行各種更改空氣密度的實驗。 其作品《單色房間》(1998)是一個用黃色單頻管照亮的走廊,該裝置藝術參與者會感到感知其他光線的能力收到影響。 另一個裝置——《360度全色系房間》(2002年)則是建於圓柱形房間內的裝置藝術品,觀者會失去空間感和視角感,體驗到被強光籠罩的感覺。 [10] 後來受方舟現代藝術博物館委託建造的裝置《 與你同行的盲人旅客》(Your blind passenger) (2010年)是一條90米長的隧道。 進入隧道的遊客被濃霧包圍。 通道內可見度僅為1.5米,通行者必須使用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來感受周圍環境。 [11] 《感覺即事實》則是奧拉弗第一次與中國建築師馬岩松合作展出的作品,這也是他在中國的首次展覽。奧拉富爾將濃重的人造霧注入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走廊。 天花板上安裝了幾百支彩色熒光燈,製造出紅、綠、藍的色彩區塊。

《綠河》

[編輯]

1998年, 奧拉富爾 (Olafur)發現, 尿素是一種易於使用的無毒粉末,用於追蹤管道系統中的泄漏,它可以使整個河流染上令人髮指的熒光綠色。 在1998年柏林雙年展期間,奧拉維爾在施普雷河進行了一次試運行,從博物館島附近的一座橋上灑下了少量的粉末。 他開始在挪威的莫斯 (1998年),不來梅(1998年),洛杉磯(1999年),斯德哥爾摩(2000年)和東京(2001年)的河流中引入對環境安全的染料-始終沒有事先警告。 [12] [[Category:沃爾夫藝術獎得主]]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1967年出生]] [[Category:柏林艺术学院成员]]

  1. ^ Breakthrough Prize: Trophy. Breakthrough Prize. [2018-11-12]. 
  2. ^ Cooke, Rachel. Olafur Eliasson: ‘I brought a frozen chicken into art school’. The Guardian. 2019-08-19 [2019-10-21].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3. ^ Olafur Eliasson will create 'pan-European' work of art for Germany's EU presidency next year. www.theartnewspaper.com. [2019-10-21]. 
  4. ^ Lauren Weinberg (11 May 2009), Olafur Eliasson Time Out Chicago.
  5. ^ Olafur Eliasson: Quadrible light ventilator mobile (2002–07)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2. 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6. ^ http://telegraph.co.uk/culture/art/3606332/A-terrifying-beauty.html
  7. ^ Holzwarth, Hans W. 100 Contemporary Artists A-Z Taschen's 25th anniversary special. Köln: Taschen. 2009: 156. ISBN 978-3-8365-1490-3. 
  8. ^ Cynthia Zarin (13 November 2006), Seeing Things. The art of Olafur Eliasson New Yorker.
  9. ^ "Public Spectacle: Mark Godfrey and Rosie Bennett talk to Brian O'Doherty," Frieze, issue 80, Jan./Feb. 2004, p. 56.
  10. ^ Ólafur Eliasson: Colour memory and other informal shadows, January 24 – May 2, 2004 Astrup Fearnley Museum of Modern Art.
  11. ^ Olafur Eliasson – Din blinde passager at ARKE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12. 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12. ^ Dorothy Spears (September 2, 2007), Thinking Glacially, Acting Artfully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