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里帝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里帝國
Manden Kurufa
1235—1670年
馬里帝國1325年曼薩·穆薩前往麥加朝聖時攜帶的旗幟
1325年曼薩·穆薩前往麥加朝聖時攜帶的旗幟
馬里帝國疆域(1350年前後)
馬里帝國疆域(1350年前後)
首都尼亞尼英語Niani, Guinea;其後卡巴
常用語言曼丁哥語
宗教
祖先崇拜和伊斯蘭教
政府君主立憲制
曼薩 
• 1235年-1255年
松迪亞塔(首位)
• 17世紀前後
馬哈茂德四世英語Mahmud_IV_(mansa)(末位)
立法機構Gbara
歷史 
• 建立
1235
• 首都從尼亞尼移往卡巴
1559年
• 帝國消亡,被皇子分裂
1670年
面積
1250年[1]100,000平方公里
1312年[2]1,294,994平方公里
1380年[1]1,100,000平方公里
1500年[1]400,000平方公里
貨幣金沙
(也常用鹽、銅和貝殼
前身
繼承
加納帝國
班巴拉帝國
桑海帝國
今屬於 布基納法索
 岡比亞
 畿內亞
 畿內亞比紹
 科特迪瓦
 馬里
 毛里塔尼亞
 尼日爾
 塞內加爾
國家象徵:獵鷹
神聖動物:根據每個執政的氏族為鷹和其他許多動物(獅子野豬等)

馬里帝國(Mali Empire),又名曼丁帝國(Manding Empire)或曼迪聯邦(Manden Kurufa),是西非中世紀時的一個強大伊斯蘭教帝國,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廣闊內陸中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與財富中心之一。帝國語言為曼丁哥語(Mandinka/Mandingo),馬里帝國是當時西非最大的國家,其語言、法律及風俗也影響當時西非各國的文化[3]

馬里帝國因擁有作為主要貿易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壟斷了對穿越撒哈拉沙漠商路的徵稅權。皇帝被稱為「曼薩」,存在時間約在1235年至1600年左右,首都尼亞尼英語Niani, Guinea

許多有關馬里帝國的記載是來自14世紀的北非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14世紀馬林王朝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以及16世紀馬林王朝旅行家利奧·阿非利加努斯。其他資料則是透過格里奧以說故事的方式,用口頭傳統的方式流傳下來[4]

起源

[編輯]

根據撒哈拉留存的岩石藝術,在西元前一萬年時,馬里北部就已有人居住,當時撒哈拉很肥沃,而且有許多野生動物。在西元前三百年時,已發展了大規模有組織的居住點,最著名的是在傑內(西非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附近。在西元六世紀時已有跨越撒哈拉的黃金,鹽和奴隸貿易。

馬里帝國起源於位於今日畿內亞北部和馬里共和國南部曼丁戈人的小王國聯邦。早期該聯邦為加納帝國屬下的一個小國,當來自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大軍在阿布·貝克爾·伊本·奧馬爾率領下於1076年摧毀了加納帝國的統治中心後,曼丁戈聯邦獲得了獨立。當時該聯邦主要由12個王國組成,尼亞尼的凱塔家族只是其中之一。

1235年左右,尼亞尼的松迪亞塔為反抗蘇蘇王國英語Sosso_Empire首領蘇曼古魯英語Soumaoro_Kanté的壓迫,聯合起曼丁戈人的所有勢力,在基里納戰役英語Battle of Kirina中徹底打敗蘇蘇人,這標誌着馬里帝國的興起[5]。松迪亞塔在戰後被西非各部族公推為首領,稱Mari Djata一世。松迪亞塔的生平事跡被曼丁戈人編成了一部長篇史詩松迪亞塔傳英語Epic of Sundiata[6]

傳說松迪亞塔在戰勝蘇索後,為向給他的國家帶來財富的穆斯林商人表達善意而皈依伊斯蘭教。擊敗蘇索的松迪亞塔繼續執行擴張政策,不久其帝國的控制範圍不僅包括除開今馬里的北部的部分和毛里塔尼亞的大部分,還一直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沿岸(今塞內加爾)。

鼎盛

[編輯]
重建的大清真寺

馬里帝國的中心位於西部非洲的曼丁卡高原(今馬里共和國南部),前後共有大約21位曼薩,分為多個王朝。在曼薩·穆薩的統治下,馬里帝國達到鼎盛,其控制地區西抵大西洋。馬里帝國在14世紀初曼薩·穆薩統治時期(1312-1337年)達到力量的巔峰。馬里繼承了興盛於7至11世紀的加納帝國的大部分領土及其內陸的黃金和沿海的食鹽產業。曼薩·穆薩甚至還在1326年率領滿載黃金和奴隸的隊伍前往麥加進行了一次著名的朝聖之旅,以顯示馬里的富庶和力量。他在沿途大量使用黃金,導致埃及近東的黃金價格大幅度下降長達12年之久。在曼薩·穆薩統治期間,穆斯林文化在馬里達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廷巴克圖德傑恩傑內等城市也成為重要的貿易、學術和文化中心。

馬里帝國的知名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記錄。第一個是Shihab al-Umari英語Shihab al-Umari的記錄,約是1340年由馬木留克王朝的地理學家及管理者所著。他的資訊是來自訪問到麥加進行朝覲的馬里人。他有來自許多來源的第一手資訊,也有一個第二手的資訊。他也從和曼薩·穆薩的訪問中學習到許多事物。第二個來源是來自旅行者伊本·白圖泰,他在1352年來到馬里,這是第一個由見證人直接寫成,有關西非帝國的資料。其他的多半是第二手的資料。第三個重要的記錄是來自15世紀伊本·赫勒敦的資料。這些資料的篇幅不長,但仍提供了許多有關馬里帝國的資訊。

統治

[編輯]

馬里帝國的統治面積比其他之前或是之後的西非國家都要大,而統治時間也比其他西非國家要久。其原因在於馬里帝國行政權力的下放。根據布基納法索作家約瑟夫·基-澤爾博所述,若一個人離開首都尼亞尼越遠,曼薩對這個人的掌控程度也就越少[7]。當然曼薩仍會掌控稅金以及名義上的控制權,以免他的子民叛變。在地方層級(村鎮或是城市),會由kun-tiguis選出dougou-tigui(村鎮首長),村鎮首長會由當地半神話式創始者的後裔中產生[8]。縣級行政管理人員(kafo-tigui)會由省長從其熟識的人之中任命[9] 。只有國家級或是省級的首長才會受到尼亞尼政府的干預。各省依照各自的習俗(選舉、世襲等)決定其首長,不論在該省的稱號是什麼,曼薩會認定他們是dyamani-tigui[9]。 Dyamani-tiguis需由曼薩任命,並且受到其監督。若曼薩不相信Dyamani-tiguis的能力或是誠信,會設立farba來進行監督。

圖瓦雷克人現在仍然是撒哈拉地區鹽貿易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幅1375年地圖描繪舉着天然金塊的曼薩·穆薩

消亡

[編輯]

1360年後,馬里帝國出現內亂,國力下降,屬下各族紛紛獨立。1375年,加奧獲得獨立,其後他逐漸發展成為桑海帝國。1450年後,葡萄牙開始在馬里帝國的大西洋沿岸掠奪奴隸。馬里試圖同葡萄牙聯合反對日益強大的桑海帝國,但是葡萄牙決定嚴守中立。1545年,桑海軍隊洗劫了尼亞尼。馬里帝國衰亡後,其領地成為桑海帝國的一部分。桑海帝國的範圍包括今畿內亞、布基納法索、塞內加爾、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和尼日利亞的部分地區。1591年摩洛哥人的入侵宣告了桑海帝國的終結。隨着海上商路的興起,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逐漸衰敗,此後的兩個世紀裏這一地區的戰略重要性不斷下降,並分裂成為許多小王國。1600年前後,實際控制領土大為縮水的馬里帝國最終分裂為三個小國,在歷史上消失。

法國殖民者來到此地後,在1880年成立了法屬蘇丹(一開始的名稱為「上河」Haut-Fleuve),後來在1895年併入了法屬西非。1960年,包括今塞內加爾的馬里聯邦獲得獨立 [10],但僅僅幾周之後塞內加爾即宣告分離[11]

歷代曼薩

[編輯]

馬里帝國已知的曼薩有21位,可能仍有約二到三位皇帝仍然未知。他們的名字由格里奧(西非吟遊詩人)及目前仍住在康加巴的凱塔王朝後裔所傳承下來。這些統治者和開國者的不同點不是在於開國者建立了國家,而是他們通過軍事擴張將曼丁聯邦轉變成了曼丁帝國。他們不以統治松迪亞塔統一的領土為滿足,他們又打敗及併入了富拉尼人沃洛夫人班巴拉人桑海人圖瓦雷克人等族的領土,最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帝國。

以下是部分馬里帝國的皇帝: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Taagepera, page 497
  2. ^ Hempstone, page 312
  3. ^ The Empire of Mali, In Our Time - BBC Radio 4. BBC.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8). 
  4. ^ Imperato, Pascal James; Imperato, Gavin H.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ali. Scarecrow Press. 2008-04-25: 201 [2017-06-08]. ISBN 9780810864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5) (英語). 
  5. ^ Blanchard, p. 1117.
  6. ^ Leslie M Alexander; Walter C. Rucker Jr.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3 volumes]. ABC-CLIO. 9 February 2010: 109–. ISBN 978-1-85109-774-6. 
  7. ^ Google Translate. Translate.google.com. [2009-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9). 
  8. ^ O'Sullivan, John M., Slavery in the Malinke Kingdom of Kabadougou (Ivory Coa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1980, 13 (4): 633–650, JSTOR 218199 
  9. ^ 9.0 9.1 Stride, G. T., & C. Ifeka: "Peoples and Empires of West Africa: West Africa in History 1000–1800". Nelson, 1971.
  10. ^ Foltz 1965,第98頁.
  11. ^ 塞内加尔. 中華民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17-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中文). 

來源

[編輯]
書籍
期刊文章
  • Taagepera, Rein. Size and Duration of Empires: Growth-Decline Curves, 600 B.C. to 600 A.D.. Social Science History. 1979, 3 (3/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