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格美 (2006年)
外觀
颱風格美 Typhoon Kaemi(英文) | |||||||||||||
---|---|---|---|---|---|---|---|---|---|---|---|---|---|
| |||||||||||||
| |||||||||||||
|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2006年7月18日 | ||||||||||||
消散日期 | 2006年7月26日 | ||||||||||||
最低氣壓 | 955 hPa | ||||||||||||
瞬間最大陣風 | 215 km/h | ||||||||||||
影響 | |||||||||||||
死傷人數 | 中國大陸32人死亡 | ||||||||||||
影響地區 | 臺灣[1] 中國大陸 | ||||||||||||
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颱風格美[註 1](英語:Typhoon Kaemi,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國際編號:06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5W)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5個被命名的風暴。「格美」(개미)一名由韓國提供,意思是螞蟻[2][3]。
形成歷程及路徑
[編輯]在7月18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關島之東南形成。7月19日,日本氣象廳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格美。7月20日,日本氣象廳將格美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不過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已經在同日將它升格為颱風,日本氣象廳則在7月21日才將它升格為颱風。
7月24日晚上11時45分,在台灣台東縣成功鎮登陸。7月25日凌晨4時05分由嘉義縣東石鄉附近出海,[4]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在中國福建漳州市龍海區隆教畲族鄉登陸。在7月26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消散。
影響
[編輯]臺灣
[編輯]台灣各地普遍出現7級以上之強陣風,位在暴風圈邊緣的台北測得了10級陣風長達3小時。較大降雨量主要分佈在南部的山區以及東部迎風面的山區,其中以屏東縣尾寮山雨量站紀錄567mm最多。[5]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編輯]台灣
[編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 ||
---|---|---|
上一熱帶氣旋 | 海上颱風警報
|
下一熱帶氣旋 |
輕度颱風碧利斯 | 輕度颱風寶霞 | |
輕度颱風碧利斯 | 陸上颱風警報
|
輕度颱風寶霞 |
註釋
[編輯]- ^ 格美(Kaemi,中國大陸、香港譯格美,台灣譯凱米)
參考來源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6230250/http://metocph.nmci.navy.mil/jtwc.php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cwb.gov.t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央氣象局首頁
- (日語)http://www.jma.go.jp/jma/index.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日本氣象廳首頁
- (英文)http://www.pagasa.dost.gov.p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hko.gov.h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天文台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smg.gov.m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
前任 2000年 |
太平洋颱風季名稱 格美 Kaemi |
繼任 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