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瓦庫爾島戰役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44°36′37.84″N 73°25′49.39″W / 44.6105111°N 73.4303861°W / 44.6105111; -73.4303861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瓦庫爾島戰役
美國獨立戰爭的一部分

瓦庫爾島戰役期間,美軍的皇家野人號擱淺焚毀,並遭到英軍炮擊。繪於1925年。
日期1776年10月11日
地點44°36′37.84″N 73°25′49.39″W / 44.6105111°N 73.4303861°W / 44.6105111; -73.4303861
結果 英軍勝利
參戰方
美國 美國 英國 英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班奈狄克·阿諾德 英國 蓋伊·卡爾頓爵士
英國 湯馬士·普林高英語Thomas Pringle (Royal Navy officer)
兵力
15艘軍艦 25艘軍艦
傷亡與損失
80人死傷
120人被俘
11艘軍艦沉沒
40人死傷
3艘炮艇沉沒

瓦庫爾島戰役(英語:Battle of Valcour Island)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美國尚普蘭湖的一場戰事。

1776年6月,大陸軍被英國軍隊逐出英屬魁北克省,回到尚普蘭湖南部堡壘防守。在接着數個月,英國及大陸軍都忙於建造船艦,以及偵察敵情。直到1776年10月,魁北克省總督英語Governor of Quebec蓋伊·卡爾頓爵士終於派軍艦南侵,雙方艦隊在10月11日於瓦庫爾島西部水峽相遇。

大陸軍艦隊雖有風向之利,而又獲瓦庫爾島掩護左翼,惟戰力始終比較皇家英國海軍遜色,加上艦隊右翼遭到英國陸軍及易洛魁人以火槍射擊,使到美國軍隊損失嚴重。10月11日晚,殘餘的美國軍艦乘夜色掩護,成功穿過英國艦隊左翼的炮艇封鎖線。雖然英國艦隊在10月12日未有及時追擊,最終仍然趕上美國艦隊,迫使大量美國軍人棄船上岸而逃。美國軍隊只有4艘軍艦成功撤走。

瓦庫爾島戰役結束後,美國喪失攻打加拿大的軍事力量,而英國則重奪尚普蘭湖的控制權。當時美國在紐約戰場遭受重創,英軍若從尚普蘭湖一舉南下,則美國革命有瓦解之憂。不過卡爾頓為免在寒冬南征,而把軍隊撤回聖讓恩堡英語Fort Saint-Jean (Quebec)及魁北克各地過冬。要到1777年,英軍才發動薩拉托加戰役南侵。

另外,瓦庫爾島戰役也被美國海軍視為其參與的第一場水上戰鬥。事緣戰鬥結束後兩日,第二次大陸會議英語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便決議成立大陸海軍英語Continental Navy,是為美國海軍的前身組織。在戰事沉沒的費城號炮艇英語USS Philadelphia (1776),於1935年被打撈出水,及獲列為美國國家史蹟名錄美國國家歷史名勝

背景及雙方部署

[編輯]

1776年6月8日,大陸軍三河市之戰落敗,被迫撤出滿地可。當時英國已有超過10,000名正規軍及黑森僱傭兵,從海路增援英屬魁北克省。英國不但可以固守加拿大的殖民地,更可沿尚普蘭湖南下,協助鎮壓北美十三州的叛亂,特別是第二次大陸會議英語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於同年7月4日通過美國獨立宣言,宣佈十三州獨立為美利堅合眾國,斷絕與英國宗主國之關係。

不過,魁北克省總督英語Governor of Quebec蓋伊·卡爾頓爵士卻無法即時南侵。事緣大陸軍撤回尚普蘭湖時,班奈狄克·阿諾德下令摧毀所有可用的運輸艦艇,並且焚毀聖讓恩堡英語Fort Saint-Jean (Quebec)與附近的鋸木廠。由於尚普蘭湖兩側道路不通,而聖勞倫斯河的軍艦又無法通過黎塞留河,英國軍隊便沒有艦艇可運兵南下。[1]

雷神號(或其同級艦)船模

1776年7月至10月期間,英美雙方都在尚普蘭湖建造艦艇,並派斥候部隊進入對方境內收集情報。[2]卡爾頓預早於1775年11月向英國本土訂造軍艦的預製組件,到1776年7月已有10艘抵達,並開始在聖讓恩堡以南的船塢組裝。[3]時至10月,英軍在尚普蘭湖共有25艘主力軍艦,包括小型風帆戰船不屈號(HMS Inflexible,18門12磅炮)、雷神號(HMS Thunderer,6門24磅炮、6門12磅炮及2門榴彈砲);雙桅縱帆船瑪莉亞號(HMS Maria,14門炮)、卡爾頓號(HMS Carleton,12門炮)、忠信號(HMS Loyal Convert,6門炮);以及20艘單桅小型炮艇(2門炮)。[4]

至於美國方面,大陸軍在退回尚普蘭湖後,改由霍雷肖·蓋茨少將指揮。蓋茨將9,000至10,000名士兵佈防於提康德羅加堡四周,僅留下300名士兵在皇冠岬堡英語Fort Crown Point[5]蓋茨在史堅尼斯布鎮英語Whitehall (village), New York(Skenesborough,今紐約州白廳)大量建造船塢,並到處招募造船木匠,又從後方購買相應木材。到7月底,史堅尼斯布已經有超過200座船塢,所有下水的船隻會再到提康德羅加堡整裝。[6]蓋茨又特別委派阿諾德監督造船工作,因為阿諾德有多年航海經驗。[7]美軍的造船進度在8月因疫病而有所延誤,但影響有限。[8]

8月阿諾德開始指揮部分軍艦到尚普蘭湖北部巡航,以試探英軍實力。艦隊遭到英軍哨站開炮示警,便即時向後撤退。[9]到9月30日,阿諾德有感英軍行動在即,決定再帶艦隊到尚普蘭湖巡航。阿諾德的艦隊共有20艘軍艦,包括打撈再用的雙桅縱帆船皇家野人號(Royal Savage,12門炮)、企業號英語USS Enterprise (1775)(12門炮)、復仇號英語USS Revenge (1776)(8門炮)、自由號英語USS Liberty (1775)(8門炮,沒有參戰);槳帆船國會號英語USS Congress (1776)(旗艦,8門炮)、莊柏號(Trumbull,10門炮)、華盛頓號(10門炮);獨桅快船李號英語USS Lee (1776)(6門炮);以及裝有3門火炮的平底船炮艇英語Gundalow波士頓號英語USS Boston (1776)康涅狄格號澤西號紐黑文號英語USS New Haven (1776)紐約號費城號英語USS Philadelphia (1776)普羅維登斯號英語USS Providence (1776 gundalow)噴火號英語USS Spitfire (1776 gundalow)[10]

由於英美雙方實力懸殊,阿諾德只打算用艦隊拖延英軍,爭取更多備戰時間。[11]為免遭到英軍正面擊破,阿諾德將艦隊佈置於瓦庫爾島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水峽。此法可縮窄雙方艦隊的戰線,從以減低英國軍艦的火炮打擊範圍,並且有利美國不熟水性的水手作戰。[12]

一幅描繪美國參戰艦隊的水彩畫。圖中由左至右順序為復仇號、華盛頓號、費城號、國會號、澤西號、李號、皇家野人號(前景)、波士頓號、紐黑文號、普羅威登斯號、康涅狄格號、紐約號、企業號及莊柏號。

艦隊炮戰

[編輯]
瓦庫爾島戰役的船艦動向圖。

一如阿諾德所料,10月初英軍開始行動。卡爾頓在10月7日下達行軍命令,而湯馬士·普林高英語Thomas Pringle (Royal Navy officer)上校則在10月9日帶領艦隊出征,並且謹慎行進。[13]10月10日英國艦隊在美國艦隊北面24公里下錨停泊,但遭到瓦庫爾島遮擋視線,故此沒有察覺到美國艦隊。 [13]

10月11日,尚普蘭湖颳起西北偏北風,普林高由瓦庫爾島東面順風南下。阿諾德隨即派出皇家野人號及國會號離隊,以引誘英軍艦隊。當英軍發現美軍軍艦在西北方突然出現時,便逆風前來攻擊。而雙方在遠距交火不久,國會號及皇家野人號便試圖撤回陣列。逆風雖然有利阿諾德的艦隊防守,但沒有划槳的皇家野人號卻難以北上。結果皇家野人號在瓦庫爾島南部擱淺。[14]不久英軍派出忠信號的士兵,一度俘虜了皇家野人號,卻遭到美軍炮艇猛烈攻擊,只好將皇家野人號焚毀,並帶走艦上俘虜。[15]

另一方面,英軍嘗試派出不屈號、雷神號及瑪莉亞號等大型軍艦加入戰團,卻因逆風之故,難以操縱,遲遲未能進入射擊位置。下午12時30分,英國小型軍艦轉向完畢,雙方以舷側艦炮互相射擊,實力較弱的美軍即時陷入劣勢。復仇號遭到英軍重創,而費城號更在晚上6時30分沉沒。至於英軍則有卡爾頓號遭到擊中,造成8人死亡及8人受傷,重傷者包括該艦艦長詹姆士·戴克思英語James Richard Dacres (1749–1810)。結果卡爾頓號要由見習軍官、日後的海軍上將愛德華·培柳英語Edward Pellew, 1st Viscount Exmouth指揮。英軍亦有一艘炮艇爆炸沉沒。[16]

傍晚時分,不屈號終於完成轉向,其舷側火炮迅即迫使美軍向北撤退避險。為免美軍登陸逃走,英軍派出印第安士兵登陸,以遠距火槍騷擾美軍。不過天色入黑後,英國艦隊只能後撤補充彈藥,改派炮艇於瓦庫爾島南面組成封鎖線。[16]

英軍追擊

[編輯]

炮戰結束後,大部分美軍軍艦都有受創,而且傷亡人數約有60多人。[16]至於英軍則匯報有40人死傷。[17]由於勝利無望,阿諾德下令艦隊以黑夜及霧氣掩護,沿着湖岸南行,再穿越英軍封鎖線的左翼缺口,最後趕往南方的皇冠岬堡。[18]到10月12日早上,美國艦隊已經逃往南方,而英國艦隊則派哨艦搜尋美軍。[19]

由於美軍艦隊受創,再加上艦隊要逆風而行,撤退速度一再拖慢。中途美軍停下搶修軍艦,其中普羅維登斯號及澤西號兩艘炮艇相繼鑿沉或焚毀,[20]而李號也在途中被美軍放棄。[21]下午2時美軍艦隊再次起行,但到10月13日早上,艦隊與皇冠岬堡的距離仍超過32公里,而英軍的追擊艦隊已開始逼近。當風向轉為順風時,英軍艦隊追上美軍艦隊,並向國會號及華盛頓號開火。華盛頓號最終向英軍投降,艦上110人被俘。[20]阿諾德與部分美軍最終要提早上岸,棄船而去。逃走前阿諾德親自點火焚毀旗艦國會號,其他炮艇也大多擱淺毀棄。[22]稍後阿諾德等200人安全返回皇冠岬堡,而艦隊只有莊柏號、紐約號、企業號及復仇號成功逃脫,其他船隻全部報銷。兩支部隊與運送補給的自由號會合後,返回提康德羅加堡。[23]

一幅描繪英國參戰艦隊的水彩畫。圖中的大型軍艦、由左至右順序為卡爾頓號、不屈號、瑪莉亞號及雷神號。背景的軍艦為英國的炮艇,而忠信號位處瑪莉亞號及雷神號中間。

後續影響

[編輯]
費城號炮艇在1776年10月於瓦庫爾島戰役後沉沒。到1935年,美國一名老兵發現費城號殘骸,並打撈出水。費城號後來被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美國國家歷史名勝

瓦庫爾島戰役後,美軍撤回提康德羅加堡,而阿諾德則將皇冠岬堡焚毀。至於卡爾頓則將俘獲美軍全數獲釋,一度動搖美軍軍心,使蓋茨要將該等士兵全數送返鄉間。[24]

10月14日,英軍在皇冠岬堡登陸,及後一度迫近提康德羅加堡。[25]然而10月20日下了冬季第一場雪,使卡爾頓擔憂補給線難以維持,最終決定撤回魁北克省。當時大陸軍在紐約戰場已經遭受重創,但卡爾頓卻無法南下支援,使英軍錯過重要時機。黑森僱傭兵領袖腓特烈·李德塞感嘆,若然英軍能夠提早一個月出征,則整場戰爭可能在1776年年底已經完結。[26]英軍最終在1777年由約翰·伯戈因指揮軍隊南侵,卻在薩拉托加戰役慘敗投降。

另一方面,瑪莉亞號、不屈號及忠信號的艦長,齊聲指責普林高未有及時追擊,而且佈防不嚴,使美軍艦隊成功逃脫。然而普林高的仕途並未受損,後來更晉陞海軍上將。[27]卡爾頓也獲英皇喬治三世頒授巴斯勳章,表揚戰功。[24]

最後,瓦庫爾島戰役對阿諾德的將來有關鍵影響。由於大量遠征加拿大的文件都在國會號上焚毀,故此阿諾德無法向大陸議會出示消費單據。大陸議會以此為由向阿諾德進行審判,令到阿諾德極為失望。阿諾德最終叛變投靠英國。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Stanley 1977,第131-132頁
  2. ^ Stanley 1977,第135-136頁
  3. ^ Stanley 1977,第133-136頁
  4. ^ Miller 1974,第170頁,Stanley 1977,第137-138頁
  5. ^ Stanley 1977,第136頁
  6. ^ Nelson 2006,第231, 239, 241頁
  7. ^ Nelson 2006,第243頁
  8. ^ Nelson 2006,第252-253頁
  9. ^ Miller 1974,第171頁
  10. ^ Malcolmson 2001,第29-33頁,Miller 1974,第169, 172頁,Bratten 2002,第57頁
  11. ^ Bratten 2002,第56頁,Miller 1974,第172頁
  12. ^ Stanley 1977,第141頁
  13. ^ 13.0 13.1 Stanley 1977,第137頁
  14. ^ Miller 1974,第173頁
  15. ^ Bratten 2002,第60-61頁,Miller 1974,第173頁,Stanley 1977,第142頁
  16. ^ 16.0 16.1 16.2 Miller 1974,第175頁
  17. ^ Allen 1913,第176頁
  18. ^ Nelson 2006,第307-309頁
  19. ^ Miller 1974,第176頁
  20. ^ 20.0 20.1 Miller 1974,第177頁
  21. ^ Bratten 2002,第67頁
  22. ^ Bratten 2002,第69頁
  23. ^ Bratten 2002,第70頁
  24. ^ 24.0 24.1 Miller 1974,第178頁
  25. ^ Stanley 1977,第144頁
  26. ^ Miller 1974,第179頁
  27. ^ Hamilton 1964,第190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Allen, Gardner W, A Nav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Volume 1, Cambridge, MA: Houghton Mifflin, 1913 (英語) 
  • Bratten, John R, The Gondola Philadelphia and the Battle of Lake Champlain,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1-58544-147-1 (英語) 
  • Hamilton, Edward, Fort Ticonderoga, Key to a Continent, Boston: Little, Brown, 1964 (英語) 
  • Ketchum, Richard M, Saratoga: Turning Point of America's Revolutionary War, New York: Henry Holt, 1997, ISBN 978-0-8050-6123-9 (英語) 
  • Martin, James Kirby, Benedict Arnold: Revolutionary Hero (An American Warrior Reconsider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8147-5560-7 (英語) 
  • Malcolmson, Robert, Warships of the Great Lakes 1754–1834,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ISBN 1-55750-910-7 (英語) 
  • Miller, Nathan, Sea of Glory: The Continental Navy fights for independence, New York: David McKay, 1974, ISBN 0-679-50392-7 (英語) 
  • Morrissey, Brendan, Quebec 1775: The American Invasion of Canada,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681-2 (英語) 
  • Randall, Willard Sterne, Benedict Arnold: Patriot and Traitor, William Morrow and Inc, 1990, ISBN 1-55710-034-9 (英語) 
  • Silverstone, Paul H, The Sailing Navy, 1775–1854: 1775–1854, New York: CRC Press, 2006, ISBN 978-0-415-97872-9 (英語) 
  • Smith, Justin H, Our Struggle for the Fourteenth Colony, vol 2,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7 (英語) 
  • Stanley, George F. G., Canada invaded, 1775-1776, Toronto: Samuel Stevens Hakkert, 1977, ISBN 0888665377 (英語) 
  •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State Museum, Issue 313, Albany: New York State Museum, 193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