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白鷺
東方大白鷺 | |
---|---|
繁殖羽, 攝於新西蘭 | |
非繁殖羽, 攝於塔斯馬尼亞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科: | 鷺科 Ardeidae |
屬: | 蒼鷺屬 Ardea |
種: | 大白鷺 A. alba
|
亞種: | 東方大白鷺 A. a. modesta
|
三名法 | |
Ardea alba modesta J.E. Gray, 1831
| |
黃色:繁殖,綠色:全年,藍色:非繁殖 | |
異名 | |
Ardea modesta |
東方大白鷺(學名:Ardea alba modesta)是來自蒼鷺屬屬的一種鷺,通常被認為是大白鷺(A. alba)的亞種。在新西蘭,它被稱為白鷺或以其毛利語名字kōtuku。它於1831年由英國鳥類學家約翰·愛德華·格雷首次描述。
分類
[編輯]這個物種最初於1831年由格雷描述為「印度的純白鷺」,Ardea modesta,但後來一般被認為是 Ardea alba 的同物異名,從1861年埃爾曼(Ellman)到1979年彼得斯(Peters)名錄都是如此。[1][2] 它於1990年由Sibley和Monroe再次提升為物種地位,[3] 並在2005年的鷺類修訂中得到支持。[4] 它有時仍被認為是大白鷺的亞種。Ardea alba.[5]
描述
[編輯]東方大白鷺身長83—103厘米(33—41英寸),體重0.7—1.2公斤(1英磅9盎司—2英磅10盎司),是一種全身白色的巨大鷺。在繁殖季節其喙為黑色,其他時候為黃色,[6] 其長腿為紅色或黑色。繁殖季節臉部裸露部位的顏色會變成綠色。[6] 繁殖羽毛還有長長的頸部羽毛和綠色的臉部區域。[7] 東方大白鷺與亞洲和澳洲的其他白鷺和蒼鷺的區別,在於其脖子很長,是其身體長度的一倍半。[7]
分佈與棲地
[編輯]東方大白鷺廣泛分佈於亞洲和大洋洲,繁殖種群分佈在澳洲、孟加拉、中國、尼泊爾、印度、印度支那、印尼、日本、韓國、緬甸、新西蘭(在懷唐基羅托自然保護區)、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三寶顏)、俄羅斯(東北部)、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泰國和台灣。[8][9]
大白鷺在澳洲各地皆有繁殖,但在大陸西南部或乾燥內陸地區很少見。[10] 澳大利亞最大的繁殖群落在北領地頂端地區和康乃爾草原,可以有數千對。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群落可以有數百對。[7] 這種鳥是塔斯馬尼亞秋冬季節的罕見訪客。[11]
行為
[編輯]覓食
[編輯]食物包括魚、青蛙、小型爬行動物、小型鳥類和囓齒動物等脊椎動物,以及昆蟲、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東方大白鷺通過在淺水中涉水或靜止不動,用喙「刺」獵物來捕食。[7]
繁殖
[編輯]東方大白鷺經常與其他鷺類、白鷺、鸕鶿、琵鷺和朱鷺一起在群落中繁殖。每年撫育一窩雛鳥,雖然在澳洲的繁殖季節各不相同。在該國北部,繁殖季節為3月至5月,在南部和中部昆士蘭為12月至1月,在南部為10月至12月。築巢於樹頂高度20米(66英尺)或更高的地方,形狀是一個平坦的寬平台,由乾燥的樹枝和枝幹構成,中央有一個淺盆用於放置蛋和雛鳥。巢中通常有兩到六顆淡藍綠色的卵,三到四顆是最常見的數量。卵為橢圓形,大小約52乘36毫米(2乘13⁄8英寸)。[10]
狀態
[編輯]這個亞種在澳洲受1974年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法保護。在新西蘭,白鷺瀕臨滅絕,僅在懷唐基羅托自然保護區有一個繁殖地點。在2023年,保護區內有56對kōtuku繁殖,這比近幾年有所增加。這一增加主要歸功於保護區周圍的捕食者控制措施的效果。[12] kōtuku 在這個地點與 kōtuku ngutupapa 或皇家琵鷺共存。當伊麗莎白二世於1953年至1954年訪問新西蘭時,她被比作 kōtuku——對稀有和尊貴訪客的讚美。[13] 鷺類還出現在新西蘭幣2元硬幣的背面。
圖庫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Ellman, J. B. Brief Notes on the Birds of New Zealand. The Zoologist: A Monthly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1861, 19: 7469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 ^ Ardea alba modesta J.E. Gray; Payne 1979, in Peters Check-list Birds World 1 (2nd edition): 204.
- ^ Sibley, Charles G.; Monroe, Burt L. Distribution and taxonomy of birds of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300-04969-2. OCLC 23248877.
- ^ Kushlan, James A.; Hancock, James A. The Her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4. ISBN 0-19-854981-4. OCLC 54913407.
- ^ Scofield, R. Paul; Medway, D. G.; Chambers, Geoff K.; Gill, Brian James; Bell, Ben D.; Palma, Ricardo L.; Tennyson, Alan J. D.; Worthy, Trevor H.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New Zealand, Norfolk and Macquarie islands, and the Ross Dependency, Antarctica. Wellington: Te Papa Press. 2010: 157–158 [2024-08-01]. ISBN 978-1-877385-5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 ^ 6.0 6.1 Kōtuku, the white heron.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2).
- ^ 7.0 7.1 7.2 7.3 Ardea modesta - Eastern Great Egret. Species Profile and Threats Database. Canberra: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February 12, 2010 [June 11,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 ^ HeronConservation » Eastern Great Egret.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1).
- ^ Visitor impacts on freshwater avifauna in New Zealand (PDF). [2024-08-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9).
- ^ 10.0 10.1 Beruldsen, Gordon. Australian Birds: Their Nests and Eggs. Kenmore Hills, Qld: self. 2003: 184. ISBN 0-646-42798-9.
- ^ Watts, Dave. Field Guide to Tasmanian Birds 2nd. Frenchs Forest, NSW: New Holland Press. 2006: 48 [1999]. ISBN 1-876334-60-6.
- ^ Nesting season looks promising for critically endangered kōtuku. RNZ. 8 November 2023 [8 November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8) (New Zealand English).
- ^ Andrea Graves. Kōtuku: The story of the bird on our $2 coin. New Zealand Geographic (145). May–June 2017 [May 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外部鏈結
[編輯]- Seven Sharp profile of the kōtuku breeding colony, Westland, New Zealand 9 October 20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