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咆哮山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咆哮山莊
第一版封面
原名Wuthering Heights
作者愛梅麗·勃朗特
類型小說
語言英文
故事時代背景1770年代1780年代1790年代1800年代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Thomas Cautley Newby
出版時間1847年
出版地點 英國
媒介紙本(精裝)
規範控制
OCLC71126926

咆哮山莊》(英語:Wuthering Heights)是英語經典小說,是英國文學家愛梅麗·勃朗特(Emily Brontë)生前唯一一部小說。《咆哮山莊》創作於1845年10月至1846年之間,以男性化假名「艾利斯·貝爾」於1847年首次出版,勃朗特一年後去世,終年30歲。在勃朗特姊姊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成功之前,出版者Tomas Newby已經同意出版《咆哮山莊》和愛梅麗妹妹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妮絲·格雷》。在愛梅麗·勃朗特死後,夏洛蒂·勃朗特重新編輯《咆哮山莊》的手稿,改編版後於1850年出版[1]

《咆哮山莊》剛出版的時候,因為小說赤裸地描寫精神和肉體,且挑戰維多利亞年代社會中宗教的地位、道德觀、社會階級和性別不平等,對小說的反應兩極,被認為是具爭議的作品[2][3]。可是,同時代的英國詩人、畫家Dante Gabriel Rossetti相當欽佩《咆哮山莊》,提出「魔鬼之書——令人難以置信的怪物……,只有地名和人名是用的是令人感到熟悉的英文,其餘的不管是情節或人物動態,有如埋藏於地獄」[4]

情節

[編輯]

小說故事設於十八世紀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來自城市的年輕人洛克伍德租下了沼澤地的畫眉田莊,在一次拜訪房東希斯克里夫的時候,發現了咆哮山莊的過去:

咆哮山莊前主人老恩肖(Earnshaw)一次去利物浦辦事,帶回一個身分不明的男孩。男孩叫吉普賽,取名於希斯克里夫(Heathcliff)。小男孩奪去了老主人對長子辛德雷(Hindley)和女兒凱瑟琳(Catherine)的寵愛,逐漸遭到辛德雷的怨恨,但與凱瑟琳日久生情。老恩肖死後,辛德雷與妻子法蘭西絲繼承了山莊。辛德雷為了報復,把希斯克里夫貶為奴僕,並百般迫害。雖然凱瑟琳仍深愛希斯克里夫,但為了能夠讓眾人看得起,嫁給了富有、英俊的畫眉田莊主人愛德加·林頓(Edgar Linton),希斯克里夫因而在暴風雨之夜憤而出走。

三年後,希斯克里夫再次回到咆哮山莊,他已成為一位富有的紳士,決定報復迫害他的辛德雷以及奪走他愛人的愛德加。他首先以賭博的方式奪取了辛德雷的財產與咆哮山莊,將辛德雷的兒子哈里頓培養成一個粗鄙、無知的僕人。之後,他還誘騙了愛德加的妹妹伊莎貝拉(Isabella)與之私奔,造成林頓兄妹失和。愛德加與希斯克里夫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使得凱瑟琳內心掙扎不已,痛苦不堪的她最後在生產中死去,留下了女兒小凱瑟琳。而伊莎貝拉則在婚後不堪虐待,逃到城市裏並生下了兒子林頓。

希斯克里夫仍不滿足,他強迫愛德加交出伊莎貝拉的兒子林頓,之後又設法迫使他的女兒小凱瑟琳嫁給體弱多病的林頓。愛德加不久後病死了,遺產與畫眉田莊全成為外甥林頓的財產,而林頓不久後也死去,財產最終落入希斯克里夫的手裏,小凱瑟琳也被永遠監禁在咆哮山莊中。復仇得逞了,但他卻感到內心的空虛,甚至將凱瑟琳的棺木掘開,希望能與她長相廝守,最後不吃不喝、苦戀而亡。在他死前,曾試圖阻止小凱瑟琳和哈里頓的相戀。但是這兩人的相愛感動了他,希斯克里夫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嘉芙蓮的影子。希斯克里夫死後,小凱瑟琳和哈里頓繼承了山莊與田莊的產業,上一代不圓滿的愛情在下一代得到了補償。

人物

[編輯]
  • 希斯克里夫:小說的一開始,推測希斯克里夫應該為利物浦街上的一名孤兒,後來被恩蕭老爺帶回咆哮山莊收養。雖然老爺死後,希斯克里夫在咆哮山莊中並沒受到良好的待遇。他和嘉芙蓮日久萌生的情愫為第一卷的主題;他報復嘉芙蓮所選擇的丈夫和他得到的結果,為第二卷的主題。普遍認為希斯克里夫是拜倫式英雄,不過評論家們也指出,其自我再創造的多重歧點,使他的人格類型難以被歸類。而他因為在咆哮山莊中不明確的位階,使他沒有社會地位,其處境也襯托出「希斯克里夫」同時作為前名也當姓氏用的隱喻。他這個角色的社會位階,也是馬克思主義最喜歡討論的主題之一 [5]
  • 嘉芙蓮·恩蕭:在小說裏第一次提及凱瑟琳,是在她死後,洛克伍德先生發現她的日記和雕刻的內容。作者對嘉芙蓮的文字敘述裏,她自己似乎不清楚,她要成為原本的自己,還是她想要的樣子,要像希斯克里夫,亦或是去追求艾德加的形象,她整個人在第一章也因其所困。有些評論家覺得嘉芙蓮嫁給艾德加·林頓的決定,隱喻著唾棄自然服從於社會文化的選擇,嘉芙蓮的這個決定性的抉擇在《咆哮山莊》裏每個角色上起到命運性的作用和影響。文學評論家聲稱,嘉芙蓮的人物性格牽涉許多學術領域,包括文學精神分析和女權主義文學評論的範圍[6]
  • 埃德加·林頓:為居住於畫眉山莊,林頓家的長兒子。埃德加的品味以及舉止與希斯克里夫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和希斯克里夫第一次見面時,就不是很喜歡他了,不過至於凱瑟琳,倒是很受希斯克里夫吸引。成年後的凱瑟琳會選擇與埃德加結婚,是因為他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儘管如此最後這樁婚姻還是帶來了毀滅性的結果。以女權主義的觀點,這本小說更是凸顯了,當時沿襲過去社會架構的時代,女人唯有透過婚姻才能贏得聲望及財金地位的種種問題。
  • 艾倫(奈莉)·迪恩:小說中情節的主要敘事者,奈莉在恩蕭家擔任三個世代僕人;在林頓家為兩個世代。她本人很平凡的出生,將自己視做養育辛德利的姊姊(她媽媽是辛德利的保姆,那時艾倫和辛德利年紀差不多大)。隨後她在咆哮山莊工作和生活,雖然周圍圍繞着咆哮山莊粗野的居民,不過她本人還是識字且讀過蠻多書的,後來等她到畫眉山莊,又更是認識到上流社會的習慣與禮節。書中提及奈莉正式的名字是艾倫,但為了給予尊重與表示親切,奈莉更是作為親近其他角色的暱稱。評論家曾討論,奈莉作為一個局外人,她的言行到底影響了其他角色多少,她本人對情節的旁白敘述又有多少是客觀又可信的。[7]
  • 伊莎貝拉·林頓:為林頓家中埃德加的小妹妹,她和書中其他角色似乎只有形式上的關係。她無視凱瑟琳的警告,對希斯克里夫抱有浪漫的幻想,因此作為不知情的人,就被捲入希斯克里夫報復埃德加的策劃內容之一。希斯克里夫和她結婚,但殘暴的對待她,且時常惡言相向。懷孕之時,她逃去了倫敦並產下了她的兒子--林頓。因為她所受的苦和被丈夫虐待隨後出走的情節,使得有些評論家,特別是女權主義者認為在《咆哮山莊》中,伊莎貝拉為真正的「悲劇式浪漫」女英雄。
  • 辛德利·恩蕭:凱薩琳的哥哥,娶了一個不知來源的女人法蘭西絲,並且在他爸爸恩肖死後才將婚姻公諸於世。在她死後和恩肖家族破敗之後,他開始變得殘暴,酗酒和濫賭。
  • 哈里頓·恩蕭:辛德利和法蘭西絲的兒子,最初由奈莉撫養,後來則實際由約瑟夫和希斯克里夫撫養。前者灌輸恩肖家遺產的榮耀,即使哈里頓無權處置這筆遺產。約瑟夫和希斯克里夫則處於報復其父辛德利的目的,不遺餘力地教他各種粗俗下流之舉。哈里頓和約瑟夫說話有一樣的口音,在咆哮山莊做僕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的存在時常讓希斯克里夫想起凱薩琳。
  • 嘉芙蓮·林頓:凱薩琳·恩肖和埃德加·林頓的女兒,她是個開朗的女孩,對父母的過往並不知情。埃德加對她保護有加,使得她對於莊園裏的條條框框視若無睹。
  • 林頓·希斯克里夫:希斯克里夫和伊莎貝拉·林頓的兒子,他是個軟弱的孩子,個性頗似其父唯缺了驚天動地的愛。林頓在少年時期開始了解父親,並在父親的安排下娶了表姐小凱薩琳為妻。
  • 約瑟夫:在咆哮山莊做長達60年的僕人,個性相當的嚴厲以及死板,是個自以為有道德的基督徒,事實上缺乏真正的善意和慈愛。他講話的時候有嚴重的約克郡口音,並且討厭幾乎小說裏的所有人物。
  • 洛克伍德:本書的旁白,他因為避世來到畫眉山莊,希望向希斯克里夫租用山莊,但最後發現與其落得希斯克里夫一般的下場,他寧願回到世俗生活當中。
  • 法蘭西絲:辛德利的妻子,她和辛德利的婚姻到老恩肖先生死後才浮出水面。
  • 肯尼斯:鄰近村子吉默登的醫生。
  • 吉拉:嘉芙蓮死時希斯克里夫在咆哮山莊的僕人。

關係圖

[編輯]

親緣關係

[編輯]
恩蕭太太
Mrs Earnshaw
? - 1773
恩蕭先生
Mr Earnshaw
? - 1777
林頓太太
Mrs Linton
? - 1780
林頓先生
Mr Linton
? - 1780
法蘭西絲
Frances
? - 1778
辛德利·恩蕭
Hindley Earnshaw
1757 - 1784
嘉芙蓮·恩蕭
Catherine Earnshaw

1765 - 1784
埃德加·林頓
Edgar Linton
1762 - 1801
伊莎貝拉·林頓
Isabella Linton
1765 - 1797
希斯克里夫
Heathcliff

1764? - 1802
哈里頓·恩蕭
Hareton Earnshaw
1778 -
(1803年結婚)
嘉芙蓮·林頓
Cathy Linton
1784 -
林頓·希斯克里夫
Linton Heathcliff
1784 - 1801
(1801年結婚)

情感關係

[編輯]

圖示:

  • 黑色線:子女;虛線意味收養
  • 紅色線:結婚;雙線意味二婚
  • 粉色線:愛情
  • 藍色線:有感情
  • 綠色線:憎恨
  • 黃色區域:核心人物
  • 紫色區域:旁觀者

評價

[編輯]

《咆哮山莊》、《李爾王》和《白鯨記》是英語文學中的三大悲劇。1948年英國作家毛姆(WS Maugham)說:「《咆哮山莊》的醜惡與美並存,而且它所表達的力量也是一般小說家難以企及的……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並推崇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咆哮山莊》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恐怖的事件。整個故事的情節實際上是通過四個階段逐步鋪開的,希斯克里夫的愛一恨一復仇一人性的復甦,既是小說的精髓,又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作者依此脈絡,謀篇佈局,把場景安排得變幻莫測,有時在陰雲密佈、鬼哭狼嚎的曠野,有時又是風狂雨驟、陰森慘暗的庭院,故事始終籠罩在一種神秘和恐怖的氣氛之中。《咆哮山莊》是一部有豐富象徵意義的小說,在藝術手法上,結合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的邊縣手法。一方面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象了英國鄉村莊園的日常生活,愛情婚姻,反映19世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遠離都市的莊園生活所受到的外來影響。同時,小說通過一系列的象徵手法,曲折地表達了一種隱蔽的「反家庭」傾向,如畫眉山莊的排外與封閉,咆哮山莊的混亂無序。另一方面,小說採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夢境的運用,超自然力的表現等等。在小說中,對大自然的描繪佔有重要地位,作者通過人物的性格特徵,人內心的風暴與大自然的風暴對應描寫,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小說中對於自然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描寫,傳達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寂寞的沼澤峽谷,荒涼的山頂上,被風雨摧殘的荒野,寒冷的空氣,堅硬的土地,形象地傳達了蒼涼荒涼所特有的那種驚心動魄的狂野。在小說中,大自然作為男女主人公逃避家庭帶來的痛苦的避難所,與家庭封閉,壓抑的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中文譯本

[編輯]

這部小說最先由伍光建所譯,譯名為《狹路冤家》,於民國十九年出版。之後有《咆哮山莊》、《魂歸離恨天》、《咆嘯山莊》、《呼啸山庄》、《嘯風山莊》等中譯書名,梁實秋於1942年譯名《咆哮山莊》為多數臺灣譯者所沿用。中國大陸譯者多用《呼啸山庄》,始於1955年,楊苡所譯。

  • 《狹路冤家》,伍光建譯,上海華通書局,1930年10月
  • 《咆哮山莊》,梁實秋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年2月
  • 《魂歸離恨天》,羅塞譯,重慶生活出版,1945年
  • 《魂歸離恨天》,羅塞譯,上海聯益出版,1949年5月
  • 《呼啸山庄》,楊苡譯,上海平明出版社,1956年
  • 《咆哮山莊》,蕭虹譯,臺北文友出版,1957年
  • 《魂歸離恨天》,江濤譯,臺北新興出版,1957年
  • 《魂歸離恨天》,李素譯,臺北北星出版,1958年
  • 《咆嘯山莊》,梁實秋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 《咆哮山莊》,岱岱譯,臺南標準出版,1975年
  • 《咆哮山莊》,喻麗琴譯註,臺北長橋出版,1981年
  • 《呼啸山庄》,方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 《呼啸山庄》,楊苡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0年
  • 《咆哮山莊》,孫致禮譯,臺北林鬱出版,1993年
  • 《咆哮山莊》,楊苡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 《呼啸山庄》,張玲、張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月
  • 《咆哮山莊》,李淑貞編譯, 臺北九儀出版,1999年
  • 《咆哮山莊》,黃友玲譯,臺北希代出版,1999年7月
  • 《咆哮山莊》,許小美譯,臺南祥一出版,2000年
  • 《咆哮山莊》,藍婷譯,臺北長宥文化出版,2001年
  • 《呼啸山庄》,楊光慈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2002年
  • 《咆哮山莊》,成維安譯,臺北中和華文網出版 ,2002年
  • 《呼啸山庄》,孫致禮譯,瀋陽遼寧出版集團電子圖書館,2003年
  • 《咆哮山莊》,藍婷譯,臺北星月文化出版,2003年
  • 《呼啸山庄》,王成宇註釋,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
  • 《呼啸山庄》,宋兆霖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0月
  • 《咆哮山莊》,林怡靜譯,臺北深坑立村文化出版,2010年3月
  • 《呼啸山庄》(勃朗特三姐妹文集),方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2月
  • 《嘯風山莊》,賴慈芸譯,臺北遠流出版,2017年7月
  • 《咆哮山莊》,伍晴文譯,好讀出版,2022年4月
  • 《咆哮山莊》,梁實秋譯,臺灣商務印書館,2023年1月

作品改編

[編輯]

這部小說有了許多改編,包括電影、廣播劇、電視戲劇、伯納德·J·泰勒的音樂劇、芭雷、伯納德·赫爾曼卡萊爾·弗洛伊德Frédéric Chaslin的歌劇,還有凱特·布什1978年做的一首歌。

  • 《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1939年電影,梅爾·奧伯倫勞倫斯·奧利維爾等主演,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提名,並榮獲最佳攝影獎。
  • 《此恨綿綿》劇本,趙清閣改編,文藝先鋒第二卷五、六期,1943年6月

相關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uthering Heights: Publication & Contemporary CriticalRecep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2. ^ "Later Critical Response to Wuthering Heigh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ademic.brooklyn.cuny.edu. 4 March 2009. Retrieved 19 May 2010.
  3. ^ "Excerpts from Contemporary Review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ademic.brooklyn.cuny.edu. 4 March 2009. Retrieved 19 May 2010.
  4. ^ https://archive.org/stream/cu31924013541895/cu31924013541895_djvu.txt
  5. ^ Eagleton, Terry. 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the Brontë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6. ^ 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P, 2000.
  7. ^ Harley, James (1958). "The Villain in Wuthering Heigh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17. Retrieved 3 June 201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