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偶然性和必然性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偶然性和必然性
作者賈克·莫諾
類型文學作品[*]
語言法語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970年 編輯維基數據

偶然性和必然性: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法語:Le Hasard et la Nécessité: Essai sur la philosophie naturelle de la biologie moderne)是法國分子生物學雅克·莫諾於1970年出版的一部自然哲學論著。莫諾因為乳糖操縱子學說獲得196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作過多次報告,探討生命本質、意識的進化、社會倫理問題,本書即是他哲學思考的結晶。[1]1971年,該書出版了一個通俗版,出版商加了一個標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生物學家提出的一個無因果關係的宇宙哲學」。莫諾在書中提出,客觀世界受到「純粹偶然性」的支配,「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每一次革新和所有創造的唯一源泉」。書中還激烈抨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只是萬物有靈論的一個變種。[2]

《偶然性和必然性》出版後,在知識界引發了很大的反響和爭議。一些哲學家覺得莫諾跨越了自己學科的邊際,撰文反駁。生物學界內一個著名的反對者是克里斯汀·德·迪夫,他的《生機勃勃的塵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一書即是以莫諾為論戰對象。他認為「原始代謝與現代代謝之間必然是調和的」,「生命是決定性力量的產物」。在他看來,機遇只是在限制條件下才發揮了作用。[3]

概要

[編輯]

莫諾指出,人工客體與天然客體的區分對於人類來說是明晰的。然而仔細分析之後則可以發現判斷的標準既不直接也不客觀。人工客體所以被製造出來,是有特定的目的,而自然客體的形成則全賴自然力的作用,並沒有任何計劃、目的或設計的因素。因此,意識或目的,是區分這兩種客體的特徵,可是這個特徵是否有客觀的標準呢?如果計算機也能按照有特定標準的程序來驗證,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合適的標準有兩個:規則性和重複性。第一個標準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工客體表現出簡單的幾何結構,而天然客體不會。而第二個標準更具決定性。相似的人工客體表明了反覆出現的不變的目的,因而大量相似的客體將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發現。

作者指出,定義簡單的標準就是一般標準。而這些標準只用來鑑定宏觀物體,因為在微觀——也即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意識和理性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只能表現化學定律。一些驚人複雜性的現象會導致這樣一種假設:即這些現象是被一種理性來設計的。19世紀科學家詹姆斯·馬克士威將其歸結為一種假象的妖魔,這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看起來不能被操作的術語分析。書中舉出里奧·布里元根據齊拉特工作的例子,齊拉特認為妖魔發揮認識功能時會消耗能量。在作者看來,資訊與負熵是等價的。在創建有序時,會以消耗化學勢為代價,它只識別專門底物,而把細胞中的其他任何化合物排除。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所有生物所表現出的目的性,是否能看做自然選擇主持的一次抽籤開獎,而盲目、隨機的選出幾個號碼,這很能引發人們的疑問。作者在分析了證據之後,認為只有這種觀點才符合事實。生物的「機械」特性,也即決定各種事物基本相互作用的特性,仍然是一個疑難。但是描繪生物學全景的這種困難,不能被作為反對一種理論和觀察的論據。作者認為原則上講,進化的基本機制已經了解,「DNA的複製不變性和生物目的性的統一的機制」能夠保持物體穩定。生物系統的保守性決定了它抵制變革和進化,DNA像任何其他物質一樣無法逃脫量子擾動的影響,這些突變是完全偶然的。因此,進化確實是一種絕對創造,歷史並不是按照一種特定的藍圖展現出來的。

對於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作者做了全面的否定和抨擊。他認為以往的觀念認為是目的性決定不變性,活力論萬物有靈論就是這麼產生的。辯證唯物主義將思維運動的辯證性向外投射到宇宙本身的運動規律上面,這樣就形成了自然界向上運動的錯覺,因而是「萬物有靈論的翻版」。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強調,自在之物的屬性能夠精確的為人所認知。他聲稱這種認識論已然破產,「需要一種批判的認識論」。恩格斯拒絕熱力學第二定律,就因為它「危及人類以及人類的思維活動是宇宙演化的必然產物這一帶有根本性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把對歷史的解釋建立於自然界的「規律」之上,本身也帶有萬物有靈的色彩。

最早的生命系統的起源問題、最強烈的目的性系統——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內部如何工作的問題,是兩個未知領域的邊界。作者指出,人的進化是體質和觀念的雙重進化。過去幾十萬年中觀念進化只是稍稍領先,因為大腦皮層還沒有充分發展。是推動模仿能力和語言能力的選擇壓促成了它的高速發展。於是,觀念進化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人類成為了一個強大的物種,因而第一階段進化的選擇壓便放鬆了。於是,在動物界中只起微弱作用的內部的鬥爭,就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就是一個例子,而種族滅絕在歷史上業已發生多次。人類的行為規定了選擇壓的方向。

作者認為,一旦自發行為變成文化行為,文化特徵會影響基因的進化,最終文化進化會與基因進化徹底分離。現代社會,達爾文學說意義上的「自然選擇」已不復存在。人類中的選擇並不促使最適者獲得遺傳上的成功,比如統計學已經表明,智商與每對夫婦的子女平均數成反比,而夫婦的智商往往成正比。於是,優秀分子會越來越相對集中,但數量卻日益減少。體質上、精神上不健全的人,除非情況十分嚴重,無法被自然選擇淘汰,這種非選擇狀態對人類是一種極大的危險。只有審慎、嚴厲的選擇,才是唯一的出路。莫諾眼中的理想世界圖景奠基於「知識論理學」的基礎之上,這個王國是「超越物質的觀念的王國,知識王國和創造王國」。[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陳文林等編著. 自然辯證法詞典. 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8.04. 頁168
  2. ^ 王全志著. 思維的迷途 偶然性和必然性研究. 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 頁8
  3. ^ 仲聯維著. 科學與尊嚴:科學與人文之爭的終結. 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頁164
  4. ^ (法)J.莫諾著;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學著作編譯組譯. 偶然性和必然性 略論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延伸閱讀

[編輯]
  • (比)克里斯蒂安·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著;王玉山等譯. 生機勃勃的塵埃 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 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 (美)斯圖亞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著;李紹明,徐彬譯. 宇宙為家. 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 徐蘭著. 我渴求理解 雅克·莫諾評傳. 西安市: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