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伯明翰學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伯明翰學派(英語:Birmingham School)是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大蕭條期間英格蘭伯明翰出現的一個經濟思想學派

概覽

[編輯]

伯明翰學派主張消費不足(underconsumption)理論——將達蕭條歸因於戰爭結束和戰爭動員結束導致的需求下降,主張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實現充分就業

伯明翰學派的主要思想家是銀行家托馬斯·阿特伍德(Thomas Attwood),其他值得注意的人物包括喬治·弗雷德里克·蒙茨(George Frederick Muntz)和馬蒂亞斯·阿特伍德(Matthias Attwood)。向伯明翰學派提供一些支持的經濟學家包括亞瑟·楊格、帕特里克·科爾昆(Patrick Colquhoun)和約翰·辛克萊爵士(Sir John Sinclair)。[1]

伯明翰學派的理論在當時被認為是「貨幣狂人」或「粗魯的通貨膨脹主義者」,現在被認為是193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的雛形。[2]托馬斯·阿特伍德的一些著作包含乘數效應和收入-支出模型的公式。[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heckland 1948,第2頁
  2. ^ Kindleberger 1985,第109–110頁
  3. ^ Glasner 1997,第22頁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