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1年8月13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魯士起義是在13世紀北方十字軍入侵時期,波羅的部落之一的普魯士人為反抗條頓騎士團統治,發起的兩次較大的起義和三次較小的暴亂的總稱。在諸位教皇和歐洲基督教地區的支持下,十字軍軍事修士會試圖征服信奉異教的普魯士人,並使這一地區皈依天主教。在十字軍的頭十年間,七支主要普魯士氏族當中的五支落入人數較少的條頓騎士團的統治中。但是,普魯士人五次向他們的入侵者舉起反抗的旗幟。第一次起義得到波美拉尼亞公爵希溫托佩烏克二世的支持。普魯士人起初佔據上風,迫使騎士團退守區區五座最為堅固的城堡。但隨後局勢發生逆轉,公爵節節敗退,最終被迫與條頓騎士團議和。在希溫托佩烏克二世不再支持普魯士後,教皇英諾森四世的一名高級教士居中調停,雙方簽訂和約。但是,這份和約從未被遵守或實行,在1249年的克呂肯戰役後更是如此。第二次起義被後世稱為「大普魯士起義」,這次起義在1260年,騎士團遭受其在13世紀的最大失利——杜爾貝戰役後爆發。這次起義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對條頓騎士團威脅最大。在這次起義中,條頓騎士團再次退守其五座最為堅固的城堡。儘管教皇烏爾班四世多次催促,騎士團的援軍遲遲未到,而他們的形勢看起來會更糟。但對騎士團而言,幸運的是,普魯士人缺少團結,步調不一,且援軍最終在1265年左右到達普魯士。普魯士氏族一個接一個地投降,起義最終在1274年結束。後三次較小的起義則依靠外國援助,一兩年內即被鎮壓。1295年的最後一次起義實際上結束了普魯士十字軍,普魯士成為了信奉基督教的德語地區,本地的普魯士人和大量來自德意志的不同邦國的定居者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