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Yesterday~zhwiki
個人屬性
[編輯]
| ||
| ||
| ||
| ||
| ||
|
小感想
[編輯]關於維基和我
作為一名大陸的用戶,上維基是十分不便的,比如不得不用「Tor」或「自由門」之類的東西,導致網速變慢。不過即使這樣上維基仍是一件高興的事,因為了解到許多豐富而大陸又難以見到的信息。
關於我自己,我是一名中國大陸的在校大學生,平時比較關注政治與科學(尤其是化學)方便的信息。政治立場方面經歷了最初「挺共」,後來「反共」,到如今「中立」的態度。至於這個Yesterday,是由於我很喜歡The Beatles的《Yesterday》,所以起了這個名兒,但沒想到可以在維基申請到這個用戶名,真是奇蹟啊。關於我自己就說這麼多,以免有「做廣告」的嫌疑。
【關於維基的「中立性」及其他之我見】
首先聲明,介於維基的「中立性」,以下觀點皆為本人個人觀點,目的是為了能給維基的管理者與用戶一個建議,採納不採納就看給為自己的意見了。
維基的一個吸引的地方就是它的「中立的觀點」。維基自己的定義是「絕對的和無可爭辯的」,這一點雖然本人也同意,是個人覺得這一點並不是在所有的條目都能達到的。個人把維基的條目分為兩種:政治性條目和非政治性條目。所謂「政治性條目」並非是說條目本身跟政治有多少關係,而是這個條目不同的政治勢力有着不同、甚至是對立的解釋,而「非政治條目」就是指不同的政治勢力的解釋相同或相近。對於非政治性條目,主要是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維基確實做到了「絕對的和無可爭辯的」,然而在政治性條目方面,維基的條目並非是、實際上大多都不是、而且很難是「絕對的和無可爭辯的」。下面我對我的觀點進行闡述。
維基力圖把「爭論中各方面的聲音都公平地表達出來」,但在政治性條目面前並沒有做到。由於大陸GFW的封鎖,大陸網民在維基的用戶很少,這一點無可辯駁的發生了這樣的事實:維基中政治性條目中的「中國大陸式的觀點」並沒有充分表達出來。這一點我從初上維基時對「中國大陸的觀點和外界完全不統一」(維基中的條目多是非中國人的所做)這個讓我震驚的發現就能看出。實際上是,「爭論中中國大陸方面的聲音並沒有公平的表達出來」。
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為「六四事件」的條目做得最好,充分表達了各方觀點。而像「憤青」這一條目,就解釋得很差,在我看來這完全是沒有對大陸的「憤青」們做充分、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的情況下所得出的片面結論。比如「憤青」的這一段:
有很強的政治抱負,但普遍沒有實現的機會。大部分雖對民主一詞持肯定態度,但並沒有共同的定義和深刻的理解。多數人拒絕西方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反對西方憲政民主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潮,但多數人對馬克思、列寧的理論也沒有深刻理解。在中國共產黨理論體系里,他們多數推崇、突出毛澤東的功勳和毛澤東敢於對國內外敵人展開鬥爭的豪邁氣質,對鄧小平理論與其他中國共產黨理論體系的重要成分關注很少。
本人接觸過的「憤青」也不少,但幾乎沒有一個是「拒絕西方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反對西方憲政民主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潮」、「推崇、突出毛澤東的功勳和毛澤東」,他們其實很嚮往「西方的民主自由」,而又及其厭惡所謂的「馬恩列斯毛鄧三八」,同時又對當今的政治與社會現狀抱怨頗深。可能編這個條目的人是從網絡上的得到的「憤青們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印象。但實際上,這也是傳統意義上中國「熱血青年」的毛病——內部斗的不可開交,而在外人面前卻有着驚人的一致性,正所謂「家醜不可外揚」。
又如以下兩段:
憤青對於中國國內的少數民族態度不一,特別是對於滿族和蒙古族這兩個在歷史上曾經侵略過中原漢族王朝的民族態度兩極。有的憤青認為漢族必須與少數民族友好相處,主張所謂的「滿漢一家親」,有人甚至對元、清兩朝的一度強盛感到自豪,認為那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驕傲。也有人對於滿族和蒙古族極端仇視。這些人大多也主張恢復漢服與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但這些人不被稱為憤青。他們認為滿蒙二族是導致中國在近代所受屈辱的禍凶,是這些異族拖累了漢族,也認為滿清和蒙元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甚至有人要求將滿族全部驅除出中國。在論壇上,反滿的憤青對於主張滿漢友好的人和要求滿洲獨立的人冠以「滿遺」的稱號,並且經常攻擊一些立場偏滿的漢族學者與滿族學者,如閻崇年、英若誠等。[來源請求]
在對待民族認同和意識形態上,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大陸憤青主要分兩大類:自認為「極左」的「民族毛澤東主義憤青」,和民族觀,傳統文化觀與西方,日本,俄羅斯極右民族主義者較為相似的「漢族主義憤青」。前者常自稱為「愛國主義青年」,仇恨對象主要為美國,日本,台灣綠營,民運分子。常自稱是毛澤東思想的忠實擁護者。也常常在「保釣」等問題上對中國政府的態度表示不滿,認為其不夠強硬。後者常自稱為「皇漢主義者」,認為整個中國應該以漢族文化,尤其是去除少數民族影響的漢文化為「本位」重新建立起來。他們仇恨的對象主要有清代文化,滿族以及民族自決思想比較強的少數民族。在漢族主義憤青內部,南方人常以北方人受少數民族影響而仇恨之。而北方人則以南方人對方言,族群有認同感而仇恨之。漢族主義憤青又常因傳統文化的專利問題,和古高句麗等族群的民族歸屬問題和韓國民族主義者產生激烈衝突。[來源請求]
以上的兩段中關於「反滿」「反少數民族」的說法只能以「可笑」來說明(此處並非人身攻擊)。實際上,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早就被漢族同化了,除了西北的少數民族外,其他少數民族的外貌、服飾、言行和絕大多數生活習慣(有些少數民族還保留着自己的禁忌,不過也不多了)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只能從身份證或戶口本上才能知道他們不是漢族。而且大陸(為表客觀,實際上是非西北西南地區)很少有漢族和少數民族認為彼此有什麼區別,大多數人都認為所謂「民族」,只不過和「姓名」、「性別」、「年齡」、「籍貫」等詞語一樣,只不過是個人資料上的一個項目罷了。我很奇怪此條目的創造者是從哪裏發現還有「要求將滿族全部驅除出中國」的人,可能是因為少數民族在大陸叫漢族有優惠條件(比如高考加分、工作優先錄取等),而有些年輕人在這些方面吃了虧,所以才說些詛咒的話,他們是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的。實際上,他們嘴上這麼說,心裏不一定這麼想。
從上面的分析也可看出,維基中有些涉及到中國少數民族的條目中的相關部分也有不妥(如「中華民族」中對少數民族是否屬於中國的爭論,事實上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早就和漢族同化,想分出去完完全全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本沒有爭論的必要),我就不贅言了。
關於「中立性」我就說這麼多,還是那句話,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各位看官如有異議請提出。
【部分條目的個人見解】
再次重申——這是個人觀點。
關於中華民國現在是否還存在,維基和台灣方面認為是存在的,大陸認為是不存在的。下面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首先說一下「中華民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到底是「國名」、「政權名」、還是「國號」?從歷史的角度看,中華民國建國前中國不叫這個名,實際上中國的國名就是「中國」,所以它不是國名。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到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倒台,期間政權(特指統治權)變換幾次,從建國初期、北洋政府時期、北伐戰爭時期、軍閥混戰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權換了多個,所以也不是政權名。最合理的解釋,「中華民國」是國號。
如果是國號,那麼回想一下,明朝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公元1644年,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至於後來的「南明」政權,正如維基所說,是「南明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所延續的是政權,並非是「國號」。事實上無論是清朝政府還是歷史學術上都認為1644以後已經沒有「明」這個國號了。
所以說,「中華民國」作為國號,在1949年國民政府倒台後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如今的台灣當局的性質同當年的南明的性質是一樣的,只能作為一個「小政權」而存在。實際上隨着「中華民國」國號的消失,這個以「中華民國」為國號的國家也就不復存在了。
或許有人會說,西漢、東漢間還有一個王莽新朝,但是兩漢國號都好都是「漢」。就算是這樣,在王莽新朝的時候,「漢」這個國號還是不存在的。待到劉秀建立東漢之後,「漢」這個國號才重新出現。所以說要真有所謂的「西中華民國」和「東中華民國」,那也得等着台灣當局「反攻大陸」成功,把共產黨政權消滅之後才有資格這麼叫。
所以說我的觀點是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滅亡,現在已無「中華民國」這個國家。
(這是本人從學術的角度所分析,並無個人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