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Techyan/樂子/幽燕獨立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ile:幽燕十字旗.png
當代組織旗幟:幽燕十字旗

幽燕獨立運動(英語: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Yuyencia),是指歷史上在幽燕地區所進行的諸多政治運動,其支持者反對中國統一,主張建立本土獨立的政權——燕國。
當代「燕獨」的基本立場為:不承認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權力,不承認自身的民族認同為中華民族漢族,將自身的國家起源追溯到宗周時代的燕國,主張自身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應當在其世居之地即以現今的京津冀三地為主體建立自己的主權民族國家進行獨立自治,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1]

歷史沿革

[編輯]

幽燕一帶曾經建立了眾多的地方獨立政權,為當代幽燕獨立運動的前身。
從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公元前1650年商湯分封孤竹國算起,一直到公元913年劉守光燕國滅亡,期間在本土以作為國名的歷代政權總計約有14個,分別為殷商時期原住民建立的方國燕亳,其建立時間不可考,約與孤竹同期;公元前1034年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燕諸侯國,其在公元前323年獨立稱王,這是幽燕一帶第一個正式的完善的獨立國家,是獨特的燕文化形成時期,在公元222年燕國被秦帝國以戰爭入侵方式非法吞併;公元前209年至202年反秦諸侯韓廣臧荼所恢復的燕國;公元前202年至195年漢帝國建立者劉邦分封盧綰而建立的燕諸侯國,後改為廣陽郡;公元26年至29年燕王彭寵建立的地方割據政權;191年至238年公孫氏家族建立的割據性燕政權;352年至370年鮮卑人慕容氏家族建立的前燕;384年至407年慕容垂恢復的後燕政權;407年至436年高雲建立的北燕政權;615年至616年隋末王須拔魏刀兒建立的地方政權,後改國號魏,最後又納入了竇建德大夏軍;618年至624年唐初燕王高開道建立地方政權;756年至763年粟特安祿山建立的大燕政權,後雖戰敗,但此後河朔三鎮時期實際上仍然繼承了安祿山的燕政權,維持有約150年半獨立的狀態,期間燕人胡化最深,其文化認同已不與中原的孔孟禮教一致[2][3][4][5];909年至913年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建立的五代燕政權,即歷史上最後一個獨立的燕政權,之後的936到1123年則歸屬於契丹人的大遼,作為燕雲十六州仍然有高度的自治權,當時的燕人已經不認同跟宋朝的南人同屬一族[6]
七百多年來幽燕一帶長期納入了大一統帝國統治之內,作為地方的一個省以及分割出去的帝國首都京師,使得本地人的民族獨立化進程受阻。滿清滅亡後,幽燕本土納入了北洋政府直系軍閥的統治範圍,事實獨立但未建立正式的國家,直到1935年在日本殖民主義大東亞共榮」的干預下,在本土建立了地方獨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維持有三年,其屬於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後納入了屬於日治時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到1945年日軍投降後,幽燕一帶再次納入了大一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統治之下。1949年共產黨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幽燕一帶再次此為帝國統治的核心區,因其高壓集權統治,導致幽燕本地主張獨立的人士鮮有所聞。
進入21世紀,由於互聯網的便捷,網絡上開始出現部分主張本土獨立的宣傳,如在2013年曾有人主張在京津冀與山西地區建立「北洋共和國」[7]
在2015年,知乎網有人提到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14歲保定少年已不認為自身屬於漢族,而是「河北族」,屬於北方游牧民後裔,並且支持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反對北京的帝國統治,如果河北人都信仰天主,依靠東閭聖母的庇護就能讓本地人變得繁榮富強,這位少年因此遭受了其黨員父親的毒打,但其信念反而更加堅定。[8]
2010年代之後,在中國大陸學者劉仲敬先生諸夏論「發明民族」的影響之下,其讀者群體中陸續產生了中國大陸各地的分離主義運動,如滿洲利亞(Manchuria)、巴蜀利亞(Bashulia)、卡通尼亞(Catonia)、福建納姆(Hokkienam)、吳越特蘭(Goetland)、晉蘭等(Jinland)[9]。2016年5月冬川豆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燕雖舊邦,其命維新》,署名作者為「燕有喬」,此為諸夏論圈內關於燕國獨立的首次正式文章[10]
2017年初起,在推特上一位名為「雅各·比約」的用戶開始宣傳其所發起的幽燕獨立運動,最初名為「大燕復國運動」,在5月後改為了現今的名稱,並擬定國名為「幽燕西亞(Yuyencia)」,同時撰寫了一篇詳細介紹幽燕民族與幽燕獨立運動的文章[1],以及設計了代表自身的組織旗幟「幽燕十字旗」。除以推特為主外,在FacebookWordpress也是宣傳其主張的主要網絡場所,至同年8月底已有數十位追隨者,但目前尚未形成嚴密的組織化統一行動,處於以個人性的理論建構為主的階段。[11]
西藏東突厥香港等較為成熟,規模和海內外都較大知名度的獨立運動相比,當代幽燕獨立運動作為新興的政治運動,其影響還十分有限。

幽燕民族

[編輯]

現代幽燕民族並非是本地人口中的主流認同,也尚未擁有國際上廣泛的認識和接受,當代的幽燕民族主義是屬於較晚近產生的,現有的認同則普遍是自認為地域性的河北人、北京人、天津人等,另有部分學者將漢族劃分為18大民系,其中就有幽燕民系
按照幽燕民族主義者雅各·比約的定義,廣義的燕族人就是指在幽燕十四市範圍之內出生的,其母語屬於燕語(北京官話)的本土居民,狹義上則是特指自發認同燕族身份,並且信仰天主教者,另外雖然出生地與母語不符合標準的,但是自發的嚮往並認同燕民族更希望在燕地定居者也屬於燕族人。
在其論述的燕民族血統構成中認為,自從諸夷先民納入宗周封建體制,長期維持着君主為周或漢時的中原人貴族和平民為原住民的形式,此為古典燕人[12][13][14]。隨着衣冠南渡,那些本就佔少數的中原裔也遷往了中國南方,繼而是在公元3到13世紀經歷了達千年之久的胡化期,特別是陸續與鮮卑粟特[15]契丹三族的和睦相處,最終彼此融合為一族,逐漸形成了與中原及南方漢人血緣迥異中世燕人。在蒙元時期血緣結構趨於穩定,此後遷入燕地的蒙人滿人回民[16]都沒有再像此前一樣融入燕人。因燕人一直較中原人彪悍善戰許多,軍事傳統濃厚,流民不敢侵擾,因而本地從未經歷過中原流寇如黃巢式食人族與張獻忠式殺人魔所造成的人口替換。直到元末明初再次遭遇兵亂,許多原住民要麼北遷,要麼作為軍人戰死,造成人口銳減,於是朝廷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潮進行人口填補[17],其中在幽燕平原一帶有不少移民是從關外的燕地原住民遷徙而來[18]。再加上晚清時期的走西口闖關東兩次近代移民潮[19][20],遂形成了近現代的第三代燕人。其中信仰天主教者,由於根據教會傳統都是教內通婚[21],在血緣上就已經與不信教的漢人產生隔離,因此燕地天主教徒就如信仰伊斯蘭教回族一樣,已經完全有資格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了。[1]

領土範圍

[編輯]
File:Yuyencia Map.png
幽燕獨立運動主張的領土範圍地圖。

幽燕獨立運動所主張的領土範圍,是根據舊燕國歷代政權所統治的範圍,以及北京官話的分佈區、本土文化與宗教信仰分佈、歷史上的人口遷徙、自然地理環境等條件綜合取捨而制定,包括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範圍內的北京天津兩直轄市、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承德市張家口市石家莊市衡水市滄州市遼寧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以及周邊部分縣市,一共14市。

組織旗幟

[編輯]

幽燕十字旗是幽燕獨立運動的組織旗幟。
因幽燕國位於東亞北方,故模仿北歐十字旗,尤其代表幽燕是信奉基督的國家,以黃金分割比例十字架長寬。左上角是教會傳統符號「Ave Maria」的縮寫圖案,在王冠下添加的一枚十四角星,原是表示耶穌聖誕地的伯利恆之星,這裏也象徵幽燕的14個/市,整個圖案的寓意就是聖母守護幽燕,及幽燕是在東閭母皇的統治之下。
黑色背景象徵幽燕人民,黑色取自幽燕之「幽」與「燕」各自代表的顏色,是幽燕民族的代表色,「」就是表示幽暗的意思,也有「玄冥幽冷」之意,表示燕地的自然特徵,「」取自象形符號,亦稱「玄鳥」,其羽毛是黑色的,腹部白色,是幽燕先民的圖騰,也是表示民族起源神話里「簡狄吞燕卵而生始祖子契」的典故。白框代表聖教會的支撐與信仰的純潔,拉丁十字的紅色象徵幽燕民族殉道者與戰士們為復國運動而犧牲的鮮血。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聖教興燕:幽燕民族與幽燕獨立運動,2017-01-27
  2.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
  3. ^ 李愷彥:《安史之亂後河北地域文化與藩鎮政治》中央民族大學2006.05
  4. ^ 尤李:《唐代幽州地區的文化特徵》第32卷第4期-南都學壇,2012.07
  5. ^ 楊麗:《北魏至唐中前期河朔地區漢人胡化探微》黃河科技學院,2006.12
  6. ^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P93
  7. ^ 張裕聰:華北獨立運動 Free Kitan,2013-08-25
  8. ^ 知乎:表弟認為自己是「河北族」,不是漢族,該如何勸他?2015-08-06
  9. ^ 諸夏論壇cathaysianism
  10. ^ 冬川豆:燕雖舊邦,其命維新,2016-05-02
  11. ^ 詳情見其官方的推特與Facebook主頁:https://www.facebook.com/Yuyencia
  12. ^ 郭大順,張星德:《早期中國文明·東北文化與幽燕文明》第四章 商周時期的燕與幽燕地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1
  13. ^ 李德山,欒凡:《中國東北古民族發展史》第四章·第一節古燕族的發展和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08
  14. ^ 吳磬軍:《簡論燕下都瓦當承載的文化信息》2011-07-26
  15. ^ 榮新江:《安史之亂後粟特胡人的動向》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02-123
  16. ^ Leslie, Donald Daniel.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us Minorities in China: The Case of Chinese Muslims[12 15 2011]
  17. ^ 曹樹基:《洪武時期河北地區的人口遷》.1995,華東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
  18. ^ 燕趙都市網,王少堂 :《保定明代「興州」移民之謎》2014.03.21
  19. ^ 喬全生:《晉方言向外的幾次擴散》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2008
  20. ^ 陳喜波:《清代冀東地區移民研究》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2002.09
  21. ^ 《天主教教理》卷二 基督奧跡的慶典 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七條 婚姻聖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离主义]] [[Category:中国分离主义]] [[Category:亚洲主权运动]] [[Category:河北政治史]] [[Category:北京政治史]] [[Category:天津政治史]] [[Category:河北历史]] [[Category:21世纪河北]]